共37051条记录
[摘要]:一、走出理论误区问题:课题不仅仅是理论的研究,更应该融入实践,但是因为教科书思维影响,有意无意的的将理论依据生搬硬到到研究中,这造成了理论资源的曲解,也造就了教育科研的内耗,使得老师们脱离了本应实际结合理论的研究。解决途径:课题研究所需要的理论依据有两种类型。一种是借助于外在既有成型的理论,以此为理论依据来展开课题研究。第二种是根据自己课题的实际情况,构建合适的理论解释框架,要对这个理论解释框架做... [发表时间:2024/10/28 14:11:51]
[摘要]:在当今教育领域,不断探索和创新教学模式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三环五步”教学模式作为一种具有创新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内涵、特点以及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希望能为广大教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一、“三环五步”教学模式的内涵“三环五步”教学模式包括“课前预学、课中探究、课后固学”三个环节,以及“预、检、探、思、固”五个具体步骤。1.课前预学大预学:学生... [发表时间:2024/10/28 14:11:04]
[摘要]:大多数人对衡中的印象是管理严格和掐尖招生,往往忽略了衡中的教研能力和教学模式也非常突出,而且一直在不断优化,这是值得很多中学学习的方面,一所优秀的学校始终应该以抓教学和教研为最主要的任务。衡中的教研一般的学校教研能力都无法和衡中相比,看一下学校的同步练习和试卷出题情况便知,大部分学校都是老师从网上下载一套试卷或者购买第三方试卷,但衡中基本都是根据各班型的教学进度,教研组自主出卷命题。衡中的“集体精... [发表时间:2024/10/28 14:10:17]
[摘要]:1.设置好小组定位小组建设不在于怎么坐,而在于“您所想要的是什么”。便于讨论,相对、相向、圆桌型小组都是不错的选择;便于沟通,同桌、邻近两排做成基础型小组;方便排座位,交通方便,两人型同桌、四人同组是很标准的配置;到了毕业班的时候,则适合同层级的编组,抓成绩更方便……2.注意数量的极限值管理学上有一个规律——卓有成效的管理人数,一般是三到六人,最大极限是八人。即同一个管理层级里,超过八人以上的管理... [发表时间:2024/10/28 14:09:00]
[摘要]:很多小伙伴不知道“错题本”是什么?甚至考试前都会抱怨没有什么好的复习资料,考试后却又在后悔为什么做过的题目还是会错。今天小编告诉你有了错题本这些都不是问题。什么是“错题本”“错题本”,也叫"摘错本"、"纠错本"、"改错本",“错题集”。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把自己做过的作业、习题、试卷中的错题整理成册,便于找出自己学习中的薄弱环节,使得学习重点突出、学习更加有针对性、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提高学习成绩的... [发表时间:2024/10/28 13:32:30]
[摘要]:一、备课三句话1、备一节课,要和整个单元相联系。2、研究教材要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换位思考。3、不要盲目“参考”和“复制”,备出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课。二、预设问题三句话1、导入设置悬念性问题。2、学习设置阶梯性问题。3、深化设置探究性问题。三、确定教学内容三句话1、学生看得懂说不出的内容。2、体现“课标”结合“学情”的经典内容。3、要确定“不用教”的内容。四、检查预习三句话1、检查读原文情况。2、... [发表时间:2024/10/28 11:46:08]
[摘要]:按自然常理,发生于日常教学的教、学、评总是一致的。不管是单元还是课时教学,教师都需要确定单元或课时目标,依据目标设计和组织教学,师生借助观察、问答、作业和阶段性测试等评价方式判断学生是否达成学习目标,是否需要“补救性”教学。然而,当教师忽视学习目标或扭曲追求学业成就,不恰当地强化(超量、超范围、超难度)作业和阶段性测试时,就会导致教、学、评三者的割裂。日常教学重提“教—学—评”一致性,是返璞归真、... [发表时间:2024/10/28 11:42:28]
[摘要]:很多老师都听说过这句话:“问题即课题”。这是实践教科研工作时常提起的一个理念。话简单,不过,道理比较深远。它鼓励教育工作者从日常教学实践中发现问题,将这些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探索解决方案,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那么,怎么理解这句话呢?是不是说所有的问题都能够转化成为教学课题?如果不是,哪些问题可以转化成为课题呢?问题又如何转化成为教学研究课题呢?一、怎么理解“问题即课题”这句话... [发表时间:2024/10/28 11:40:36]
[摘要]:中国独有的教研制度造就了“教研”这一教师专业学习独特路径。课例研究,即通过对课堂教学“小例子”来探讨教育教学“大道理”的过程。这种“以课为例讲道理”的课例研究正在成为中国校本教研的基本模式。自上海等地区参与多个大型国际测试以来,在国际比较语境中逐步受关注的中式课例研究,进一步显现出中国教研环境中课例研究所独有的教研制度保障、磨课研究为基本范式、内隐的强学科性等根本特征。中式课例研究基于但不等同于传... [发表时间:2024/10/28 11:39:43]
[摘要]:能落实“让学生创造着长大”的新课程目标,我们的课堂教与学的具体目标的设计中需要重点落实以下的“促进”:1.促进信息和经验向知识的转化关注创新的课堂,一定是重视探究和发现的课堂,自然不能传授现成的知识结论,而需要促进学生在探究中、实践中把发现的、积累信息和经验转化为知识和知识体系。2.促进知识向实践能力的转化学习知识的重要的目的是运用,创新性的学习需要的是把一般的知识和技能运用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中去,... [发表时间:2024/10/28 11:39:04]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