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山东理工大学“育英计划”实践团:劳动精神传承,助力资助育人

2025/8/2 23:37:12  阅读:51 发布者:fzy211209

山东理工大学育英计划”实践团劳动精神传承,助力资助育人

作者:张梦茹 范章悦 李春蕾

8月1日,山东理工大学育英计划”实践团赴新泰市汶南镇洼子村,在村民引导下考察当地毛泽东时期农田水利建设遗址。此次活动通过探寻历史脉络,感悟农田水利建设背后的奋斗精神,同时结合当代资助育人政策,探讨其在乡村发展中的现实意义。

村民向实践团成员介绍,毛泽东时期,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波澜壮阔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高潮。这一举措旨在从根本上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升粮食产量,保障民生。新泰县积极响应国家战略部署,全面投入水利建设工作。在治理榆山岭、新兴岭坡地的同时,将工作重点置于境内主要河流平阳河、柴汶河、羊流河的系统治理。该水渠建于上世纪70年代,全村劳动力历时两年建成,全长约2.8公里,覆盖耕地1100余亩。建成后有效解决周边农田灌溉难题,使粮食亩产从180公斤提升至320公斤,保障全村粮食供应。建设过程中,村民们采用石块垒砌、夯土加固等简易工艺,克服材料短缺、工具简陋等困难,体现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实践团沿水渠遗址实地考察发现,现存渠段约1.2公里,部分渠壁坍塌,渠底淤积。10余户村民在平整后的渠内种植作物,采用传统耕作方式,亩产与周边地块基本持平。村民表示,水渠虽已废弃,但利用其地势平整、土壤疏松的特点种植作物,可增加少量收成,这种利用方式延续祖辈珍惜土地的传统。

实践团成员在与村民交流过程中,系统记录水渠建设时期的协作模式、劳动组织形式及对村庄发展产生的长期效应,同时引导实践团成员深入思考劳动创造价值的核心内涵。此次活动实践团成员深度接触历史现场与基层实践的契机,通过实地走访与系统研究,并将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纳入个人发展规划范畴。

此次考察将乡村水利遗产调研与资助育人实践相结合,实践团收集整理相关口述资料和实物图片,计划用于校园劳动教育案例库建设,引导更多学生理解劳动价值,传承奋斗精神。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本站推荐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