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深研水渠遗产助力洼子村振兴

2025/8/2 23:21:04  阅读:50 发布者:balabala2

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深研水渠遗产助力洼子村振兴

作者:林晓雪 李士超 刘国宸

82日,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在泰安市洼子村深入开展专项调研,此次调研实践聚焦洼子村上世纪七十年代毛泽东时期建造修建的水渠遗址,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方式,挖掘乡村水利遗产的历史价值,探索其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活化路径,为高校服务地方发展提供实践范例。

该水渠始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全国大兴水利建设时期。洼子村村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依靠集体力量,在物资匮乏、技术有限的条件下,历时两年完成这项全长2.5公里的水利工程。水渠有效整合村内3处水源,建成后覆盖灌溉面积达600余亩,使洼子村摆脱农业生产对自然降雨的高度依赖,粮食产量实现显著提升,成为当时区域农田水利建设的示范工程。

实践团积极与洼子村党支部、村委会建立协同机制。实践团成员系统查阅村档案室保存的水渠建设原始资料,将历史水渠走向数据与最新卫星影像中的耕地分布图进行叠加比对,科学评估其原始规划的前瞻性及与现代农业布局的适配程度。实践团成员对当年参与建设的村民进行口述史采集,详细记录下具有地方特色的夯土技术工艺要点、基于传统智慧构建的分水管理制度及其实际运行机制。口述材料显示,洼子村水渠建设所体现的自力更生、团结协作精神,与同期全国闻名的延安“幸福渠”、林县红旗渠等重大水利工程一脉相承。

洼子村负责人向实践团介绍,随着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在村内普及,水渠虽不再是农业生产的主力设施,但村集体始终将其视为宝贵的历史遗产加以保护。村里建立常态化维护机制,每年组织村民进行两次渠道清淤与植被清理,确保其结构功能基本完好。在渠首位置设立的纪念碑,详细镌刻工程建设背景,着重记载其在毛泽东主席“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思想指引下,由村民同心共建的历史过程。目前,该遗址已成为洼子村集体记忆的核心载体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基地。

水利遗产承载着特定历史时期的集体智慧与工程成就。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的背景下,洼子村水渠所蕴含的因地制宜建设理念、村民自治管理经验以及凝聚的集体协作精神,对当前完善乡村水利设施体系、培育特色乡村文化、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山东理工大学“春风拂柳”实践团此次深度调研,通过系统采集水渠的历史文献、技术参数、管理经验及社会记忆等多维度资料,为洼子村活化利用水利遗产、发展特色研学旅游、打造乡村文化地标提供数据支撑与规划建议。此次社会实践,是高校智力资源服务乡村发展的具体实践,为探索历史遗产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路径提供实证案例。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本站推荐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