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71043条记录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P8—P9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习近平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及其创新贡献》,摘自《教学与研究》2023年2期,李潇潇摘习近平以深厚的历史眼光审视考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围绕把握时代脉搏、扩展理论深度、明确现实指向、聚焦创新发展四个维度,从全新定位、基本内涵、现代价值、传承弘扬四个主要方面展开具体论述,内容翔实丰富,语言生动活泼,... [发表时间:2023/12/27 13:40:22]
[摘要]: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师资队伍建设]系列讲座(五)学术论文写作与投稿——基于《美术》杂志的思考主讲人:施晓琴施晓琴,《美术》杂志社融媒体中心主任兼“当代美术”栏目主持编辑。本场主持丨商勇教授内容提要丨论文写作与投稿是学术研究的重要一环,它不仅需要写作者自身具备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同时也应做好对所投期刊的特征把握。不同期刊的用稿要求不尽相同,对学术文章所承载的意义要求亦有所侧重,尤其是影响广泛... [发表时间:2023/12/27 13:37:35]
[摘要]:摘要:国际法是国际社会通用的话语体系,多边主义是对这种通用性的有力支撑。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是真正多边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而所谓“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很大程度上反映的是一种有选择的多边主义。真正的多边主义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是对丛林法则、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超越和革新,开辟了全球治理理论和实践的新境界。应当以真正的多边主义指引国际法治,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开放性多边体系,捍卫国际法的权威性和... [发表时间:2023/12/27 13:41:02]
[摘要]:为提高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营造浓厚学术氛围,开拓学术视野,增进研究生之间的学习交流、资源共享、思想碰撞,提高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学术水平。艺术人文学院决定每年按季按年级举办硕士研究生“四季青年讲堂”。本次论坛为第二期,报告群体为2022级部分硕士研究生。一、论坛安排论坛时间2023年12月27日(周三)14:00-16:00论坛地点艺术人文学院设计楼E栋403二、组织机构项目学术策划王天祥、杨茂森项... [发表时间:2023/12/27 13:35:04]
[摘要]: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共同缔造了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和灿烂文化。有清一代,历时近300年,除满文档案和图书外,还形成了满文碑刻。无论是从形制和功用来看,还是从文字及内容来讲,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形制传承有序石刻文献,又称“石书”,在中国历史文献中,其地位仅次于写刻本的“纸书”。在石刻中,碑刻的数量居多,不仅体现雕刻工艺、书法艺术,而且反映历史人物、事件、建... [发表时间:2023/12/27 13:39:34]
[摘要]:讲座主题|中国美学与环境设计讲座时间|2023年12月28日(周四)18:30讲座地点|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报告厅主讲人大卫·亚当·布鲁贝克(Dr.DavidAdamBrubaker)美国著名艺术史论学家、中国艺术研究者、湖北大学访问学者及武汉纺织大学特聘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比较美学和中国当代艺术。曾在《美学与艺术批评》《当代中国艺术杂志》《当代美术》等期刊上发表关于艺术、水墨画、伦理学和环境美... [发表时间:2023/12/27 13:36:34]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P12—P13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摘自《江苏社会科学》2023年1期,王宁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全面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行,就在于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在一定的意义上,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实践过程有非常深厚的文化根基。习近平... [发表时间:2023/12/27 13:41:40]
[摘要]:读博令人向往,但也有令人畏惧的一面——需要漫长的五年左右的周期才有可能毕业,且充满不确定性。之所以我们选择了读博,那一定有至高无上的理由让我们去迎接这份挑战。现在来看看三名学者给出的最好的读博理由是什么。在本文末尾,我们插入调查问卷,看看读者们是否认同他们的理由。攻读博士学位的五个理由——露辛达·博雷尔PART01博士学位既耗费财力,又极具挑战性。然而,有足够的理由去研读博士学位。1)为你选择的领... [发表时间:2023/12/27 13:32:33]
[摘要]:摘要:立足于学术史视野,消弭谭献作为经师和文士之间的隔阂,追踪其文学阐释思想的学术渊源,更有助于探讨谭献文学阐释话语的来龙去脉和独特内涵。一方面,谭献承续董仲舒、庄存与《公羊》学“侈言微言大义”的治经理路,形成了恣其胸臆、偏离本义的文学阐释思想;另一方面,谭献深受张惠言“以象解《易》”“不必尽同”治经精神的影响,提出了“作者未必然,读者何必不然”的阐释学命题。谭献阐释学因高扬读者接受的至上性,难以... [发表时间:2023/12/27 13:43:34]
[摘要]: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9期P14—P15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文艺学研究中心,摘自《文学评论》2023年2期,项江涛摘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对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时代化创新发展而言,同样需要努力探索如何将马克思主义文论同中国文艺... [发表时间:2023/12/27 13:42:24]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