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亭》之牡丹女子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骆捷文
一直以来,执着地认为,轰轰烈烈地爱在当世,就已经是无悔于人世一遭了。殊不知,当当世不能痴迷爱恋,唯有将精彩延续到阴间,在黑与白的边界中,在黑暗与曙光的天际中,更能相濡以沫。
《牡丹亭》,浓郁芬芳的曲辞,生动曲折的宾白,诗味浓厚的曲牌,环环相套的情节,扣人心弦。捧起《牡丹亭》,含英咀华,香味萦绕。
翻开一页泛黄的纸张,呈现在眼前的是“从不晓得伤个春,从不曾游个花园”的迂腐老旧的陈最良,故意误解《诗经》为“关关雎鸠,在何知州”的调皮活泼的春香,还有坚守“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大家闺秀杜丽娘。独具特色的人物,鲜明张扬的性格,于交错缠绕中蓬勃发展,于昏暗浊世中昂然独立,显现出勃勃生机。
一场游园,一次玩乐,在似梦非梦中看到了今世的柳生;一幅自画像,一副棺木,于冥冥之中挖出了今生的丽娘。只是,柳生还未到,丽娘便已仙去!这场光怪陆离的爱恋,这场牵动千万人的生死之爱,难道竟要以这样的方式埋入地底?
终不会的!为爱而敢于冲破封建礼教,追求自己的爱情的勇敢奇女子,不会得到这样的结局的。她早已成为读者心中的“林黛玉”,有着与之相似的性格,却不会落得个相似的下场。
元曲不同于唐传奇,唐传奇中的女子多为妓女,即便是再坚强独立,却也难逃悲剧的命运。书生考取功名,金榜题名后,对于那一段曾经填补空虚心灵的风流恋情,只会埋藏心底,而不是衣锦还乡,不嫌贫贱,执子之手。唐传奇是时代的产物,那时候的男主角书生可以考取功名,可以凭借自己的才气走上康庄大道。但到了元曲,在那个元人统治的朝代,“九儒十丐”的地位排列就已经很清楚的展现出儒士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地位,可以说,文人到了元代已经没有了光宗耀祖的希望,只能放低自尊,眼睛朝下看。因而,在元曲中,书生往往是穷酸的,是怯懦的,而女主角即常常是名门之后,大家闺秀。换言之,地位已经和唐传奇中的妓女大相径庭了。在元曲的这个转换中,读者会更注意为爱勇敢追求的女子,她们自信热情张扬,为爱不卑不亢,大胆奔放,勇于与社会的伦理道德相对抗。因而,《牡丹亭》受到每个时代的读者热捧的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杜丽娘的形象鲜明动人。
不同于《西厢记》中的崔莺莺,刁蛮任性,《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温婉善良,体贴智慧的,对于爱情,她放下一切去追求,对于亲情,她事无巨细百事孝顺,对于友情,她细心贴心和蔼可亲。这样的一个好女孩,怎能不给她一个好结局呢?
因而,为了写好杜丽娘的命运,作者赋予了大量的心血,描写了一个生死循环的奇迹,丽娘原本因过于沉溺游花园的梦境,过于思念柳生,而郁郁寡欢,最终香消玉殒,留下一片叹息,更引起读者万分扼腕。但汤显祖笔锋一转,并没有让故事就此戛然而止,留下遗憾,而是把杜丽娘在阴间的遭遇娓娓道来。阴间的描写让读者看到了故事延续的曙光,果不其然,童心未泯的阎王对丽娘的死起了怜悯之心,决定给她一个重生的机会,让她有机会重回人间,寻回上辈子念念不忘的柳郎。峰回迭起!丽娘复活!但复活后的丽娘会受到家人怎样的对待呢?一个已死之人突然出现在活人面前,岂不惊呆了人?她又是如何重逢她的柳郎?
话分两头,丽娘在阴间重生,柳生却在冥冥之中或者说上天注定下,他无意中找到了丽娘的自画像。美丽动人的丽娘款款而立,含笑娇媚,柳生一下子就心动了,日日夜夜对着丽娘深深不可自拔。后来,丽娘复活,盈盈出现在柳生面前时,柳生霎那间就认出了她,并与她坦然地结为夫妻,而不是像别的懦弱男子一样,见到复活的人就像见鬼一样,吓得魂不附体。柳生的光芒就没有像别的元曲里的男主角一样,完全被女主角所掩盖,而是有其亮丽的一面。因此,读者乐于见到丽娘与柳生幸福美满,而且心情也愉悦欣慰。也许读者会不满李千金与裴少俊的结合,认为裴少俊过于懦弱,还不如一个女子有魄力;也许读者会不满王文举与张倩女的结合,认为王文举胆量气度小,面对张倩女追来的魂魄,吓得面如土色,不敢接受张倩女的痴爱。但读者不会不满柳生与丽娘的爱情,因为柳生对爱情的付出不比丽娘少。得偿所愿,是一件多么幸福,多么令人如愿的事情。
《牡丹亭》能一直享有如此高的美誉,与它独特的写作手法分不开。汤显祖别出心裁地运用了人间——阴间相套的浪漫主义手法,起死回生的情节也令读者眼前一亮,大饱眼福。当其他作家还沉浸于从现实取材,真实地反映现实的时候,汤显祖就已经熟练地将虚幻与现实融为一体,通过虚幻的映衬,更好地表现出现实男女反封建反门第的爱情,一扫元曲的陈旧之风。
除却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独特的浪漫主义写作手法外,《牡丹亭》的威名赫赫还得益于它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这个现实意义更多的是指对宋明理学的冲击,与封建势力斗争的勇气与决心。沈德符的《顾曲杂言》中写道:《牡丹亭梦》一出,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原因就在于此。《牡丹亭》是杜丽娘勇于捍卫自己爱情的决心与封建势力激烈碰撞的过程,而她经过不屈不挠的抗争,终于找到自己的梦中情人,并且起死回生,终得眷属。这说明爱情是可以战胜封建伦理的,这在当时的朝代无疑是一声惊雷打在了众人的头上,使人醍醐灌顶。《牡丹亭》不仅仅是强调对封建伦理道德的抗争,更是强调对个性解放的展现。丽娘遵循自己的爱情本心,摒斥一切外在的教条和道德,更排斥一切的虚伪和做作。她跟着心走,最终走到了光明大道,收获了美满爱情。
《牡丹亭》之于众人,如同仙界般的向往,充满了光明和神圣。《牡丹亭》中虽无牡丹,却有像牡丹一样美好的女子,令人神往不已,并为之奋斗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