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欲
作者:华南师范大学 骆捷文
一日,偶然上楼梯的瞬间,瞄到一张宣传单,上面用工整的黑体字写着“图书漂流活动”六个大字。我顿时不解,凑前一看,方才恍然大悟。原来是图书馆主办的上门收集书籍的征书活动,时间就定在星期二。
我来到大学这么久,都没有为这所大学尽过一份力,感到羞愧与不安,只是,往往却是有心无力罢了。然而,这次的捐书活动,那本我一直忐忑不安的书《安娜·卡列尼娜》是否……
我来自粤北山区,可以说是从大山深处一步一步地走到了县城来读书。九年义务教育后,父亲本来就打算就这样了。毕竟,在大山中,读过初中就算是有文化的人了。毕竟,在那根深蒂固的大山观念中,重男轻女还是普遍存在的,女子读书多不如嫁得好。只是,在就快成定局之时,平时柔弱的母亲一反常态坚决反对,拼了命都要让她唯一的女儿走出大山,而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读书。更何况,我当时的成绩名列前茅,按照她的话来说就是“这么好的成绩怎么可以浪费了?女子不读书以后还能干什么?耕田吗?荒唐”!就这样,母亲拿出了她保存了17年的嫁妆以及家里的一些值钱的东西去卖了。就这样,我来到了高中,并且还顺利地上了大学。只是,我的家庭从此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家徒四壁之下。
想当然了,如此贫寒的生活条件使得我所拥有的书就只有教科书了,没有任何一本课外书。在我高中时期想看课外书就只有到图书馆借了,但那终究不是属于我的。从小学都高中我始终都没有一本属于我自己的书,以我的经济条件来说,根本不可能去买一本书。每次走进书店,我都会自觉或不自觉低下头,步速放慢,通常只浏览放在外面的书,每次店主的目光不经意地瞄过来时,我都会羞涩地放下书,害怕店主看出我的窘态。待到店主的目光转移后,我才拿起书。可是这么几次后,我也没有了再继续读下去的欲望,只得灰溜溜地夹着尾巴走了。
但是,到了大学,我总算是暂时有了一本书。那是,我到大学报到时,在宿舍的桌子里发现了一本《安娜·卡列尼娜》,还是精选版的。《安娜·卡列尼娜》,这本有字典那么厚的书,就是高中老师心心念念的书呀,一直希望我们人手一本,但因为窘迫的家境,终究只是妄想罢了。看着面前精装版的《安娜·卡列尼娜》,原来这就是我不能拥有而只能偷窥他人的书么?那么,我算是真正拥有了这本世界名著了。说是拥有,是在我了解了这间宿舍是大四毕业的师姐留下之后才感觉得到的。
花了两个晚上的时间,我就把《安娜·卡列尼娜》前前后后看了一次,就连作者简介,出版社也不放过。之后的每一天我一回到宿舍就会拿起《安娜·卡列尼娜》翻一翻,这已是一种惯例。本以为我可以一直保留这个惯例,只是楼梯上的那则“图书漂流”使我内心莫名地不安。毕竟,终究到底,这只是一本不属于我的书。
图书漂流顾名思义就是捐赠一本书,使之可以在尽量多的同学手中停留,谓之图书漂流。面对着这本《安娜·卡列尼娜》,我愧疚了。也许原主人是没逢上图书漂流的机会,于是将书留下,把重任交给下一届师妹?如果是这样,那我私藏这书不就辜负了她的期望,那毫无疑问地,我是应该将书漂流出去,让更多的人来共享。只是,师姐真的这么想的吗?或者她只是不小心遗漏下来,把它当作礼物送给师妹?若真的是这样,那这本书我自然就笑纳了。
但其实转念一想,这种转赠的几率更是渺茫,很明显地就比遗漏或漂流的机会低,会这么想,只是我的一个私念罢了。这本书毕竟是我人生的第一本书,我是不想它送出去的,只想自己一个人好好保留,并且还要保密,不让人知道。
是送还是不送?我的心中焦虑不已。
送,又舍不得,明明在不经意之间,这本书本可以是属于我的,我还准备把它好好地用包书纸包起来,整洁地放在桌子上。每天下午一回来就打开来看一看,沉浸在书中那芬芳的世界,陶冶情操,提高趣味。 送出去这本好评如潮的《安娜·卡列尼娜》,我会心痛的。就好像一名男子在无意中得到了一名失忆的漂亮女子一样,明知不属于他,但仍是不舍得放她走,用尽所有心思就只为留下她,就好像我用尽心思私藏《安娜·卡列尼娜》。
不送,内心又愧疚不安。即使《安娜·卡列尼娜》最终在我的手段下保存下来,面对着整齐放在桌面上的《安娜·卡列尼娜》,我飞扬的心也会不由自主的沉下来,化为沮丧,就像烫手香芋一般,就不自觉地想扔掉。既然每次我看到《安娜·卡列尼娜》都会心存不安,那又何来的每天翻一翻呢?我担心我一经过这本书就低头了。
算了,还是送吧!与其独乐,还不如共享。
星期二的早上,在图书馆还没开门之前,我小心翼翼地把《安娜·卡列尼娜》放在图书馆门前的地板上,那本精美的书犹如一个被遗弃的小孩。只是不知道,被遗弃的是谁?是书?还是我?放下书后,我就快步离开了。看到我的人以为我是因为图书馆没开门而愤怒地走,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担心心中的魔鬼复活,回头,拿书,离开。
于是,在朝阳还没升起来之际,我落荒而逃了。站在楼梯下,看到的是孤零零横躺在地面的《安娜·卡列尼娜》,但我心里知道,不仅仅是《安娜·卡列尼娜》放下了,我的心里包袱也放下了,我终于不再焦灼不安了。或许,我的人生会从这小小的书中获得启迪,时刻警示着我,不可有贪欲,对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该有妄想。借着这次小小的“图书漂流活动”,一直盘踞在心中的魔鬼终于清理出去了,我的心灵世界,终于恢复到之前的光明如镜了。
华南师范大学 骆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