蘩漪,强者的姿态,弱者的内在
华南师范大学 骆捷文
一直以来,就很想写写蘩漪这个女性形象。蘩漪是《雷雨》这死气沉沉的戏剧中唯一鲜活的色彩,犹如阳光照在了黑白照中一般,闪闪发亮,更是像一颗小石子投入了死水般平静的湖泊,荡起阵阵涟漪。但太阳总有下山之时,涟漪总有平静之时,而蘩漪的存在终究没有改变《雷雨》的悲剧性质,反而把它演绎得更悲惨了。
蘩漪嫁给周朴园是她人生错误的开始,而爱上了周萍,于她的人生道路,是走进了死胡同。只不过,胡同尚未到尽头之时,人们都会误以为会有希望。在还没有遇到周萍之前,蘩漪是一朵被周朴园压迫得将要死的花,苍白,弱不禁风。如果没有周萍的出现,我想蘩漪一定会安静地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寂寞枯寂的生活,沉闷窒息的空气剥夺了她所有的希望。但是,周萍出现了,这个有时热情、有时发光的青年出现了,轻而易举地赢得了蘩漪的爱情。有了爱情的滋润,蘩漪就有了生气,她把自己的一切都托付给周萍。蘩漪最令人敬佩的怕是她的感情了。她那汹涌澎湃的爱情,不似迷茫的周冲那梦幻的情,不似懦弱的周萍那逃避的情,更不似专制的周朴园那残忍的情,蘩漪的情坚定、决绝。为了爱情,蘩漪明知不可为而为之,她放下身份,恳求周萍不要离开她,她愿意把她的性命、名誉交给周萍。但周萍毕竟不是一个有担当的人,作为周朴园的儿子,他犹豫不决、怯弱、逃避,后来还想一走了之。在最后目睹了周萍与四凤风雨中约会的情景后,蘩漪死心了,绝望了。她的满腔热情最终没能燃起半点儿火星。被自己所爱的人恶毒地叫“怪物”“疯子”,诅咒自己去死,蘩漪的心痛极了!在抓不住她生的希望之时,蘩漪的“雷雨”性格如火山般爆发了。她想变成火山口,热烈烈地冒一次,什么都烧干净。一生热热地烧一次,也就算够了,也就不枉此生了。
在《雷雨》中,蘩漪有着“雷雨”的性格,这种性格使她操控了全剧,带来了人物命运的改写。首先因听到了闲言闲语,说周萍爱上了四凤,就想见见四凤的母亲鲁侍萍(这个所有矛盾的源头),让侍萍带四凤走;在后来,周萍与四凤将要一起出走之时,也是蘩漪叫来了周朴园,使得真相大白,四凤受不了打击,奔逃出去,最终触电而亡。是蘩漪,一步步地把这场戏剧引向了悲剧。蘩漪的无心导向更多的是源于周朴园对她的压迫,而她要站起来反抗。周朴园是一个传统的旧式男人,不断地用自己的威严逼迫蘩漪看病、喝药、回屋。他想把蘩漪磨成石头样的女人,但蘩漪最终仍是棱角尖锐。蘩漪勇敢地冲破周朴园的控制,周朴园要她喝药,她偏不喝;周朴园要她看医生,她偏不看。她没疯,她所做的一切都是对周朴园曾经以及现在对她做的事情的反抗。年轻的周萍顺从他的父亲,蘩漪硬是要与她的丈夫对抗。与周公馆其他弱懦的不敢反抗周朴园的人相比,蘩漪勇敢得叫人害怕。蘩漪有原始的野性,狂热的思想,决断的力量,面对周朴园的询问,她敢厌恶地说:“你不用管。”敢一语双关地说:“我心里发热,我要在外面冰一冰。”如果说在“喝药”这一幕中,蘩漪还处于弱势的话,那在看医生这一幕,蘩漪就有一种挑战的意味了,而到了最后两次冲突中,蘩漪简直就是一个挑战者、一个审判的角色了,无情地反抗着周朴园。蘩漪反抗的姿态越来越强硬,力量不断增强,不是蘩漪觉得自己要赢了,恰恰相反,而是她觉得自己的前途、命运走到了尽头,这是一种“豁出去”的心态。
看多了小说中消极沉闷的女主角,无力地哀叹生命而又不斗争,蘩漪这种具有斗争性,强烈爱憎的女子就显得可爱多了。蘩漪的尖锐富有魅惑性,能够吸引观众的眼球。虽然《雷雨》中的蘩漪是个鲜活得耀眼的人物,但我们却不能给她过多正面的评价。毕竟,在她身上,仍有许多局限性,如不许周冲喜欢四凤,就因为四凤没受过教育,不识字,而且还是下层人的女儿。但是,蘩漪为了冲破周萍与四凤的恋情,又把周冲推出去当“夹心饼”,阻碍他们约会,这明显就是个人主义者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蘩漪只是反对周朴园对她个人的种种束缚,觉得自己在这间沉闷的屋子不自由,却没有提出更高的要求,如离开周朴园、离开周公馆。而且,如果周萍没有走,给了她虚拟的欺骗性的爱情与安全感的话,我想蘩漪怕是不会起来抗争的,而是就这样自己欺骗自己一辈子。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在蘩漪身上依然可以见到旧式女性的影子。虽是如此,但我们终究是不忍心憎恨与责怪这个女子的,她只不过是忠诚于她自己的爱情,勇敢地追求心中的所爱,反抗不平等的命运罢了,这一切只会让我们流着眼泪哀悼这可怜的女人,给予她同情、宽恕与原谅。
在现代社会,有无数的女人有蘩漪的悲惨经历,但她们都不是蘩漪。蘩漪敢于冲破一切桎梏,敢于与困兽搏斗,敢于与压抑自己的势力拼搏,虽然最后仍是不能逃出去,还是落在了火坑,但无疑更值得我们尊敬。而现代社会的许多女子原本有美丽的心灵,但是环境、社会的险恶,使得她们变得乖戾、不可理喻,但又缺少抗争的勇气,只会埋怨、叹气、流泪,最终郁郁终生,一如张爱玲笔下的“曹七巧”。她们的人生就是一场悲剧,黯淡无光;而蘩漪的悲剧,却熠熠生辉。人生就应该像蘩漪这样度过,即便是悲剧,也要让它流光溢彩,绚丽夺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