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学术资讯

学术资讯

177463条记录

  • 67051.中国思想:概念语言的经验模型

    [摘要]:摘要:理解古典中国思想,首先要理解中国古人表达思想的概念语言。但中国哲学的概念研究通常只关心“天”“道”之类的抽象术语,这是将概念语言限定在抽象语言的范畴,以为只有从抽象表达中才能洞见思想的哲学性。实际上,中国古人更倾向以描述具体经验的方式运用其概念语言,其典型如文献所见,许多描述身体、时空与运动的经验词汇,可以超出其日常语义,被挪用于说明精神、政治、人伦、价值等领域的问题。这种说理策略即中国古人... [发表时间:2024/1/3 8:58:09]

  • 67052.新时代历史观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13—P14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奋力前行》,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7月14日,第7版,武雪彬摘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对任何问题的认识和分析,都要从历史的... [发表时间:2024/1/3 8:57:25]

  • 67053.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研究

    [摘要]:内容提要: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立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刻分析、科学研判、准确把握当代科技创新发展规律,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对我国科技创新作出前瞻性、战略性、全局性谋划,引领我国科技事业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重要论述,具有深刻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内涵丰富、思想深邃,其主要内容包括目标论、方... [发表时间:2024/1/3 8:56:53]

  • 67054.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转型、重塑与超越

    [摘要]:摘要:文明决定道路,道路催生新型文明,道路决定民族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即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三重建构因素:民族复兴是基本主题、社会主义是基本方向、中国式现代化是基本路径。这一道路彰显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三重逻辑特征:意蕴着民族性的中华文明自身发展逻辑,体现着世界性的科学社会主义文明逻辑,内含着现代性的现代化文明发展逻辑。中... [发表时间:2024/1/3 8:56:15]

  • 67055.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11—P12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自《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8期,武雪彬摘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概括,并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这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使命和追求,也是中华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厘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生成、特质与价值,直接关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 [发表时间:2024/1/3 8:55:34]

  • 67056.汉代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9—P10作者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原题《汉文明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地位与影响》,摘自《西北大学学报》2023年4期,周学军摘两汉是中华文明发展的关键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延续两千余年的多民族统一国家正式形成。但秦祚短暂,汉代在继承秦代制度与理念的基础上,又为其注入了新的内涵,并影响了其后两千多年中华文明的发展。我国早在汉代就出现了“文化”一词,在... [发表时间:2024/1/3 8:54:32]

  • 67057.史前仪式行为的展示性

    [摘要]:一般认为,仪式是象征性和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它可以是神圣的,也可以是世俗的,但它应当是“超常态”的。早先的仪式研究理论也大多集中于神话和宗教范畴,如涂尔干和特纳都强调仪式在宗教活动中的作用。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其最重要的内在因素就是宗教观念和宗教体验。宗教心理学特别强调信仰者个人内在的心理活动在宗教生活中的意义,他们把信仰者个人的主观性感受和体验视为宗教最本质的东... [发表时间:2024/1/3 8:54:02]

  • 67058.中国早期文明中的美育资源

    [摘要]:从发现仰韶文化开始,中华文明起源问题就一直备受关注。随着新石器时代至早期青铜时代的遗址被越来越多地发现和发掘,尤其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顺利实施,相关研究已取得令人瞩目的进展。正如考古学家俞伟超所言,“考古学的全部价值,应视为科学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考古学新理解论纲》),中国早期文明探索其实也蕴含了十分丰富的美育资源。充分利用好这些资源,既有利于发展多学科融合的大美育,也有利于推... [发表时间:2024/1/3 8:53:19]

  • 67059.重返经验的可能性——中国哲学的哲学史底色及其反思

    [摘要]:摘要:哲学学科在中国的建构以哲学史叙述为基本形态。哲学史的叙述为中国哲学引入了哲学的规范性和问题框架,也使得哲学实践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中国思想传统中的规范与方法。来自西方的哲学规范和问题框架将在历史世界中发生的、朝向恒久之道的经典世界转变为思想文本,将在场景化具体经验中展开事物之理的表述策略转变为概念与范畴的抽取,二者的理论后果是以哲学史为底色的中国哲学可能既疏离了经典中隽永的经验世界,也脱离了现... [发表时间:2024/1/3 8:52:43]

  • 67060.关于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几个相关问题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1期P7—P8作者单位: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摘自《兰州大学学报》2023年3期,武雪彬摘中华民族是在中国大地上形成和发展的多民族共同体,她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不同民族在共处、共存、矛盾运动之中,交融汇聚的过程,是在多民族社会各阶层共处、共存和矛盾运动中形成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是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产生、形成和发展的理论判断,是我们党关于中华民族对中... [发表时间:2024/1/3 8:52:00]

首页<<6703670467056706670767086709>>尾页共17747页 跳页共177463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