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77468条记录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100—P101作者单位:福建师范大学,摘自《国家现代化建设研究》2023年3期,刘倩摘学界一般认为,当代对“治理”(Governance)的使用,源自世界银行20世纪80年代末创用的“治理危机”。事实上,中国共产党对“治理”的运用,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了,经历了从提出“根本治理”到“综合治理”再到“国家治理”的发展演进。新中国“根本治理”“综... [发表时间:2024/1/3 8:44:19]
[摘要]:作者:罗亮 李泓桥 史家宁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党史党建研究院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原题《“学术民工”还是“知识精英”:高校青年教师劳动过程的多维审视》,摘自《中国青年研究》2023年7期,王宁摘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145—P146高校青年教师在其研究领域学习深耕十余年,拥有丰厚的知识沉淀和经验积累。社会大众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角色期待也较高,在考核严苛、竞争加剧、任... [发表时间:2024/1/3 8:43:29]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突出了文化在党的理论创新中的重要地位,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鲜明体现了历史维度、理论维度、实践维度、世界维度的高度统一。历史维度:从党的百年奋斗中探寻新... [发表时间:2024/1/3 8:48:26]
[摘要]: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着眼于新时代新征程上“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怎样建设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大问题,是一个内涵丰富、系统完备的科学体系。习近平文化思想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和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文化是人类区别于其他物种的存在... [发表时间:2024/1/3 8:42:57]
[摘要]:内容提要:1789年,85%的法国人直接或以其他方式靠土地生活。土地所有权是一个敏感的问题,但是它受制于许多权利,尤其是领地权。1789年8月4日晚,土地所有权摆脱了其他权利的束缚。随着革命的进展,作为国有财产的土地开始出售,本可以满足农民对土地的渴望,但这真的是那些更关心预算问题而不是土地改革的革命议会的目标吗?随着10%的土地被拍卖,其对土地所有权结构的影响也产生了。谁受益更多,资产阶级还是农... [发表时间:2024/1/3 8:47:27]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108—P109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原题《总体国家安全观视角下国家安全学科的建设理路》,摘自《内蒙古社会科学》2023年3期,张萍 吕佳摘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国家安全”作为独立部分进行系统阐述,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表明国家安全是新... [发表时间:2024/1/3 8:44:58]
[摘要]:科学的思想必然蕴含深刻的学理,具有完备的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影响深远,极大推进了人类文明进程,至今仍然是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思想体系和话语体系,根本原因就在于其“以深刻的学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真理性、以完备的体系论证其理论的科学性”。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坚持“两个结合”,以创新性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形... [发表时间:2024/1/3 8:46:23]
[摘要]:中华各民族文字共同构筑了璀璨绮丽的中国文字花苑。满文篆字以其字形成熟、篆法完备而彰显其审美旨趣,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推动了中国文字史、篆刻史、书法史的丰富与发展,堪称少数民族文字史上的“孤篇横绝”。然而,今日的满文篆字早已脱离了原有社会情境,加之其形貌“佶屈聱牙”,难以辨识,又无“用篆之地”,使得该书体渐成“冷门”,对其研究亦入“绝学”。实际上,在满文篆字的形貌下潜藏着厚重的文化“本相”... [发表时间:2024/1/3 8:47:59]
[摘要]:摘要:基于近年来新的考证和发现的文献,从发生学上重新考察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思想历程,有助于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根本变革意义。青年黑格尔派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重要参照系,“复原”他们之间的三次思想论战过程,本身即是对唯物史观形成过程的呈现。其中,马克思在围绕“犹太人问题”同鲍威尔的持续论战中,初步建立起人的解放理论和以群众为历史主体的群众史观。此时,马克思所秉持的是现实人道主义的立场。他在与鲍威尔及... [发表时间:2024/1/3 8:45:41]
[摘要]: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23年第10期P134—135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原题《“无家可归”的孤儿与作为天职的科学——韦伯科学观中的精神气质问题》,摘自《社会》2023年3期,刘翔英摘在国内社会学界,从韦伯本人的思想发展史出发,在中西文明比较的框架下,通过“孤儿”这一理论形象来理解韦伯式科学的“精神气质”及其社会学观的工作比较少见。然而这一形象可以说是在知识层面上理解韦伯的中西文明之... [发表时间:2024/1/3 8:46:53]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 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