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在线投稿。
3、刊内网址(202202期):
https://rdfl.cbpt.cnki.net/
4、联系邮箱:lawreview@ruc.edu.cn(微信公众号信息)
5、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2期。
6、官方微信公众号:人大法律评论
2025年3月11日星期二
《人大法律评论》编辑部联络邮箱变更通知
【官方微信公众号信息】
人大法律评论2025年03月08日
为进一步提升稿件处理效率、优化学术服务流程,编辑部联络邮箱即日起变更为:lawreview@ruc.edu.cn。
原联络邮箱ruclawrev@gmail.com将于近日停止使用。过渡期内发送至该邮箱的邮件将自动转发至新邮箱,所有回复均将通过新邮箱发出。
过渡期结束后,原联络邮箱将不再处理联络事宜。若您的来信未收到回复,请直接通过新邮箱lawreview@ruc.edu.cn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优先处理并确保您的需求及时响应。
特别提醒:《人大法律评论》线上投稿系统已正式启用,网址为:https://rdfl.cbpt.cnki.net/。前述邮箱仅保留联络功能,不处理投稿事宜。如您对线上投稿系统有任何疑问、意见和建议,请通过邮箱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回复。
衷心感谢广大作者、师友长期以来对《人大法律评论》的信任与支持!我们将持续优化服务,为学界提供更高效、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如有疑问,欢迎通过新邮箱咨询。
《人大法律评论》编辑部
2025年3月8日
《人大法律评论》稿约
【2022年02期信息】
《人大法律评论》是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支持下,由法学院学生自主创办、独立编辑并公开出版发行的学术出版物,现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
《人大法律评论》初创于2000年,现包含“专题研讨”“论文”“评论”等板块,新设有“法哲学专题”“公法专题”“博士论文精华”等特色板块。
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优秀学子惠赐稿件,来稿原则上在1万至2万字,特别优秀的稿件,可以不限字数。《人大法律评论》线上投稿系统现已正式启用,网址为:https://rdfl.cbpt.cnki.net/。
来稿请附中、英文标题和摘要(300字之内)、关键词(5个以内),并于线上投稿系统中填写作者个人简介(包括姓名、单位、职务或职称、地址、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关于注释规范,请参见后附注释体例。
《人大法律评论》实行匿名三审制,编辑部收到稿件起3个月内向作者通报审录结果,每稿必复。
《人大法律评论》崇尚学术自由、严守学术规范。一旦发现作者一稿多投、抄袭或者存在其他严重学术不端行为的,本评论将向其所在单位、主管机关、学术团体及新闻媒体通报情况,并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为了扩大本评论及作者知识信息交流渠道,除非作者在来稿时声明保留,则视为同意《人大法律评论》拥有以非专有方式向第三人授予已收录作品电子出版权、信息网络传播权和数字化汇编、复制权,以及向《中国社会科学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和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等文摘类刊物推荐转载已收录作品的权利。
《人大法律评论》编辑部
《人大法律评论》注释体例
【官网信息】
一、文中注释一律采用脚注,全文连续编号。
二、非直接引用原文的,注释前加“参见”;引用非原始资料时,请注明“转引自”。
三、引用同一文献的,无论两个注释是否相邻,均应列出完整的文献信息。
四、注释及参考文献范例
(一)著作、教材类: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4页。
[2]龚祥瑞:《比较宪法与行政法》,法律出版社1985年版,第255页。
[3]佟柔主编:《中国民法》,法律出版社1990年版,第67-75页。
(二)论文类:
[1]苏永钦:《私法自治中的国家强制》,载《中外法学》2001年第1期。
[2]王利明:《合同无效制度》,载《人大法律评论》2012年第1辑,法律出版社2012年版,第67-91页。
(三)文集类:
[1]尹田:《法国合同责任的理论与实践》,载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1995年版。
(四)译作类:
[1][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54页。
(五)报纸:
[1]张志铭:《何谓法律真实?》,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3月15日,第3版。
(六)古籍类:
[1] (西汉) 司马迁:《史记·商君列传》,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2229页。
(七)辞书类:
[1]《新英汉法律词典》,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第24页。
(八)网络资料类:
[1]洪明思 、钟法:《5位律界“大咖”成为杭州中院首批“律师调解员”》,载杭州网,http://ori.hangzhou.com.cn/ornews/content/2017-11/11/content_6712391.htm。
(九)英文类:
[1] L.Fuller, The Morality of Law, Yale University Press, 1969, p.143.
[2] Mark Greenburg, How Facts Make Law, 10 Legal Theory 157 (2004).
[3] H.L.A.Hart, Jhering’s Heaven of Concepts and Modern Analytical Jurisprudence, in Eaasys in Jurisprudence and philosophy,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pp.269-270.
(十)英文以外的外文文种:依照该文种注释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