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认证信息

广告

您的位置:万维书刊网 >> 投稿经 >> 论文写作

文献阅读与论文写作的四重境界

2022/3/1 16:59:39  阅读:488 发布者:chichi77

众所周知,每位博士生小伙伴在读博这段时间,注定一路披荆斩棘、乘风破浪。无论文、理科,处于不同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都会“扒一层皮”。当我们在意识到现实与幻想的差距后,充分体会到了做学术的“彻骨寒”;当我们将冷板凳坐穿后,基本就都要做好与自己的学位论文死磕到底的准备了。这个时期或许是读博期间最为煎熬的,但唯有破釜沉舟,方可修成正果。

读博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读博生涯中的每个阶段,我们具体应怎样做呢?笔者通过此文将宋人陆九渊的“六经”论(即“我注六经、六经注我。”)迁移到博士生涯当上来。真没想到,古人的哲学,竟也与众多博士生当下的境遇所契合。嚯,想不到当代博士生们的求学状态,哲人早就预料到了!

1

“读”六经:

小伙伴们读文献需了解的小tips

作为博士界的“小白”,文献储备量环节必不可少,这是踏进“求智之旅”的第一步。其实读文献也是有很多技巧隐藏其中,如果不小心“踩坑”,那咱们的读博生涯,搞不好就出师不利了。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作为学术界冉冉升起的新星,当我们在筛选、阅读文献以支持研究工作时,究竟有哪些注意事项吧,Lets go

1.既要重“量”也要重“质”

一旦决定要攻读博士学位,读文献的重要任务就跟博士生们“绑定”到一块儿了。古人云:“夫文章者,科研成败之大事,死生之道,不可不察也。”

当然啦,保证充分的文献阅读量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盲目涉猎自己只是感兴趣但却与研究方向无关的文献“瞎”读,要筛选真正有助于自己科研方向的文献来阅读,尤其要读懂、读透。举个例子,一位博士曾在自己的网络“自留地”提醒大家:“文献,不在于我们查到多少,而在于能掌握多少。

那么,博士生究竟应该读什么、怎么读?最好读好的文章,譬如公认的好文献,或者从好的杂志或会议文集里挑出的文章。当然啦,有时间可以读一下经典文献。怎么读呢?一定要细细把玩,从问题的背景,到问题的提出,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与技巧,从各个角度去看所解决的问题。

再举个栗子:质量越高、影响因子越高的期刊上刊出的论文往往内容更加丰富、更富有价值,往往也更加前沿。这类文章一般对本领域的研究现状有着充分的了解,往往产出于大牛组,阅读这类文章能够让你快速跟进本领域最前沿的话题,进而不用担心自己成果的创新性问题。

2.明确“提高源于实践”

学术圈有这样一句玩笑话:日看论文300篇,不会科研也会编!

正确的入门方法,是迅速着手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尽快写出自己第一篇论文。随着经验的积累,咱们的自信心和写作能力大增,论文水平和研究深度亦显著提高!

当写出两三篇较高水平的论文了之后,那时候再去读文献,才真正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学术水平的提高,唯有源于实践。

举个栗子,在抖音、微博上有句热门评论:“眼睛:我会了;手:不,你不会。”这就是“眼过十遍,不如手过一遍”。

3.做好文献整理、总结

每个初入科研圈的博士僧,一定在阅读中碰到过许多问题,比如说:他们读不懂文献,或者初读对文献印象深刻,可没过多久,就很难记得其中的细节,等自己再想回头去看的时候或写文章的时候,文献又很难找到。每当这时,文献整理和汇总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文献总结是将自己看过的文献通过自己的表达方式,将其中的要点进行整理并重新撰写。虽然这个过程非常的花费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是行之有效的。当然,博士生们无需将每一篇文章都做这么详细的总结;有些文章,只需粗略阅读摘要、结论和即可。

举个例子:有一位博士学姐在网络社区分享了她的“过来人”经验:她常用Power Point进行文献的总结,将一篇文章的标题、作者以及作者单位写清,摘要部分通过自己的理解,将文章内容进行重新撰写。她会将文章中关键的图、表、试验步骤进行摘抄或重新排版,通过重新梳理文章内容,原来可能糊涂的内容,一下子就会清晰起来,这就是一个解决晦涩难懂文章的好方法。并且这些内容可以作为日后大家写文章时候的参考,你什么时候找,什么时候都很方便。文献总结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寻找研究方向的关键突破口。

文献总结就像是树的根须,帮大家寻找学术土壤中的营养;文献整理就像是树干,帮大家立马观察到这个树的类型。唯有两者并驾齐驱,才能行稳致远。

2

 “注”六经:

博士生解释新议题需做些什么?

“注”文献:博士生尽量应该理解文献的本义,根据教材、专著跟以往所读文献中自己的认知观点来解释新的议题,力求追寻研究对象的原始意义。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在这个过程之中,博士生们需要了解哪些技巧吧!

1.批判阅读独立思考

读文献和读书一样,既要有所规划(阅读主线),又要随机跳跃、生枝张叶(联想贯通知识),才能编织一张知识之网。

高校的课程设计虽然使得博士生掌握了所学专业基础知识,但在锻炼能力方面能够起到的帮助却大同小异。在此期间,大家可以随着课程阅读一些经典著作以吸取营养。导师有时会有一些课题项目,选题时就需围绕一定的研究课题,选择有研究意义的研究方向。若碰上那种放养型导师,时不时地需要自己去帮他干点杂活,那就更需要有判断力和主心骨,确定好自己感兴趣的课题,选择准确研究方向,不要浪费这段宝贵读博经历。

举个栗子:有的博士生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天天被博导召唤去干杂活,在科研上却毫无建树。甚至有新闻爆出寒门博士生因不堪博导奴役而自杀的事件,引得网上舆论沸然。

除此之外,在阅读文献方面,作为博士生还是要避免一些误区。博士阶段需要做创新的工作,就没有现成的书籍来指导我们的工作了,此时需要深入学习文献。然而,文献并非全都正确,错误比书上更多,都只是一家之言,需要用批判性的阅读来保证独立思考。

2.力求最佳选题阐释

通过大量阅读并研究相关文献,博士生们初步发掘出了可以做的问题。它需要解决一个重要问题,并且有一定的难度。博士生们便开始了漫长的学术生涯,动用自己之前对该选题方向或研究对象的阐释和理解,寻求答案。

举个例子:有时博士生们会感到无路可走,有时会怀疑自己江郎才尽、怀疑自己不是做博士的料,有时会感觉力不从心。这时,就可以与博导谈一谈,好的博导会成为他们的知己,鼓励他们再去查查有关资料。突然有一天,在撞到了电线杆、走出了小树林之后,顿觉柳暗花明,找到了突破口。一笔挥下,完成了第一篇论文!这就是所谓的无言的喜悦与冲动!

3.标注习惯亟待养成

这里的“注”,还可以理解为“标注”。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举个例子:中学时期,我们都习惯于在课本、作业本上批批画画,撰写心得体会。以前读纸质文献多,就用彩笔作加重或批注;现在有电子版PDF文件,可以在其中彩笔加亮批注备查。实际上利用Endnote等简单的软件管理文献,把文献分类标记就可以。一目十行,过目不忘,那是短期记忆。文献不是一遍就能吃透的,所以重要文献要常在手边,如同名著一样常“注”常新。

3

 “写”六经:

博士生写作论文要掌握哪些诀窍?

基于以上对文献进行“读”和“注”的前提,大部分博士生这时基本已能够独立完成自己的论文成果。那么,这其中又有哪些需要他们弄懂的呢?

1.注重逻辑,积累升华

在进行写作工作时,要特别注重起承转合,体现出清晰的思维与逻辑流程,让别人能感受到自己所采用办法的合理性、点头称许。

在写作能力提升方面,举个例子:一开始,博士生们可以找一些好的文章,照葫芦画瓢。必须找一个好的葫芦,才能画出一个好瓢。这些都可以在读文章时积累学习。写作有些经验后,可以发展出自己的写作风格。学会应用自己的语言,把文章写出来,若引用别人的结果或写法,给出出处。写文章需要磨练,以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上的付出。

2.速战速决,拒绝拖延

在知乎论坛上,有一位博士回忆往事:DDL是第一生产力的说法此言非虚,一天能当两天用。当然,早点动笔比啥都强。因为他当时在需要参加答辩的前一个月里,生物钟往后倒了24小时,也就是越睡越晚,还经历了黑白颠倒。最终论文能如期顺利写完,也是因为工作本身都做好了,理论推导和仿真结果是现成的,很多内容可以直接翻译英文论文。

这种有害身体的写作方式是极不提倡的。对于写论文时的心态调节,有一位读博的女生在知乎这样分享说:在写论文进入倦怠期时,她会选择一些休闲活动来减压,并给自己设定每天要推进的字数目标,例如周一到周五每天花一、两个小时来写,每天推进600字。这种有规划且实切实可行的写作方案是可以借鉴的。

3.修改文章,锱铢必较

博士论文的修改要锱铢必较,不能放过任何细节。以下提供几条可供参考的论文修改小tips供各位童鞋参考:

1)查找错误,看看论文前后章节所做的试验数据,材料等方面有无前后不一致的。大家的实验数据的正确、一致是很重要的,要做到第一步,真实!

2)摘要、各章引言、小结,以及最后总结与展望部分的认真阅读与修改,至少保证句子通顺,尽量少用“介绍了”之类的字眼,多用“提出了,探讨了,研究了”之类的。

3)注意全文图表的修改,保证图表清晰。

4)注意全文错别字的修改。

5)注意参考文献的修改,注意与原文一致,尽量用近期的新文献资料。

最后,选用纸质好一点的纸张打印,需用彩色的地方就彩印。毕竟博士生们都奋斗了这么多年,结果对他们很重要!

4

 六经“注”我:

读博过程将为博士生们带来哪些助益?

“六经注我”若与博士生产生关联,大抵就是他们总是用博士阶段在文献中学到的理论解释自己的思想,或者是将文献里的思想,通透地调动自己在读博过程中所学到的经验与智慧,参与人生道路上的种种决策。

大多数“青椒”的学术觉悟,来源于读博这四年乃至更长时间学术生活的沉淀。在这期间所养成的文化底蕴、心理素质和严谨品格,会伴随博士们终身,成为一道靓丽风景线。虽然人人都知道读博士很好,但这段经历、这个身份究竟可以为他们带来哪些助益呢?

1.作为小众群体就业有优势

博士生毕业后的就业选择基本上分两个大的方向,一是进入高校,二是进入职场。

去高校做老师是很多女博士及其家长心目中最稳妥的选择,既有寒暑假,又能照顾家庭,待遇也比较可观。But,大家都这样想的前提下,“内卷”自然而然也就起来了,详情可知乎搜索“大学老师”关键字,很多回答还是很硬核的。做好research,再做决定,时代变化很快,信息的有效性很重要。Anyway,取得博士学位是应聘大学老师工作的硬性门槛。

另外,如果看毕业之后到退休时间这期间所有收入总和的话,博士一般比研究生高不少。但是话说回来,职场的成功和很多因素相关,学历可能只是其中的因素之一。

2.大都勇于批判、挑战权威

在科学研究道路上,博士生们富有的批判性科研精神是难能可贵的。举个反例,去年媒体报道了哈佛大学教授皮耶罗·安韦萨心脏干细胞研究的造假案例,国内绝大部分青年学者做出来的结果是与该教授的结论完全相反的,但是其中一部分学者却因对方是“哈佛大学知名教授”,论文发表在《自然》、《科学》这些顶刊,因而被动地“认为自己错误”,最终成为学术界的笑话。

实际上,大多数博士敢于批判权威人士;敢于挑战权威期刊的观点,认为事情的发展可能完全不一样,因而敢于批判和挑战权威的精神是他们除了具备从读博生涯中学到的理论基础和辩证思维以外,更常具备的宝贵精神。

3.更具“与时俱进”的精神

现在国家在大力推行“破四唯”,博士们也积极响应这种好的号召,渴望做出真正能够“顶天立地”的科研工作,不再简单地追风、追求论文发表数量、追求高影响因子、追求高被引次数。博士们大都致力于将自己学科的研究工作做深入、做系统,真正地通过现象挖掘出科学原理,为我国未来产业升级提供知识储备。

去年5月,“北大博士后为做研究送半年外卖”的新闻成为网络热点,核心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博雅博士后陈龙为完成博士论文的田野调查,在2018年体验了5个半月的外卖骑手劳动过程。在此期间,陈龙在媒体发文自述了近半年做骑手的经历。根据陈龙对媒体自述,2018年,他为了完成博士论文,加入了北京中关村的一家外卖骑手团队,花了5个半月时间进行田野调查,每天送外卖,体验骑手的劳动过程。在这之后,有记者通过中国知网查询发现,陈龙的论文《“数字控制”下的劳动秩序——外卖骑手的劳动控制研究》已发表在期刊《社会学研究》2020年第6期上。网友表示:实践出真知,这样的论文才是高质量的。由此可见,博士们并不会因自己学历比大多数人高而不食人间烟火、将自己拘囿于实验室和象牙塔之中。他们多用自己的方式,在社会中的每一个领域付出、奉献,致力于将前沿的学术知识和科研论文回报给学校与社会,与时俱进。

和古人一样,博士生们也有着他们需要面对的“六经”,这也是他们读博期间战斗里成长的四重境界。当有一天,博士们回首自己一生从事的科研工作,如果有那么一件事给学科、对后人留下了影响,此生便无憾了!

- End -

本文来源及转载自:科学写作研究所,作者:宁子。版权归作者所有,仅作学术分享,如有不妥请联系后台。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