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暑气离人去 研学秋意红——张店区小学科学教师参加齐鲁科学大讲堂第110期活动纪实

2023/9/28 15:18:29  阅读:120 发布者:

暑气离人去

研学秋意红

天高云淡,气爽风凉。2023919日,我们迎来了“齐鲁科学大讲堂”网络研修——山东省第110期小学科学网络教研。

本期齐鲁大讲堂是日照专场,先由日照教师团队精彩展示三节课堂教学视频及教后反思,然后由专家进行专业点评,最后由王宪芳老师作总结发言。

课例展示

1

《土壤的成分》

来自日照莒县第二实验小学的孙洪波老师为我们出示了《土壤的成分》一课。

孙老师开门见山,从一幅土壤的

说起,引导学生猜想土壤中可能含有哪些成分,并组织讨论了验证土壤成分的实验方法。在同学们的集思广益下,制定出了细致的实验方案,并论证了每个环节的注意事项。借助丰富的实验器材和老师细致的指导,同学们充分探究,最终得出结论:土壤是由小石子、沙、黏土、空气、水、动植物的残留物等组成的混合物。同学们还朗读了高士奇的科学小诗《我们的土壤妈妈》,深刻认识到爱护土壤、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大家决定通过制作科学手抄报的方式进一步探究土壤的奥秘,增进自己对土壤的认识。

02

《土壤都是一样的吗》

来自日照市新营小学的吕红梅老师带来了《土壤都是一样的吗》一课。

这节课,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在设计实验时,放手让学生来设计,教师给予适当引导,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活动让学生动手动脑,亲自实践,通过看、握、捏、用筛子过滤的方法研究不同的土壤,在感知、体验、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到自然界的土壤具有不同的特点,观察并描述沙质土、黏质土、壤土的不同特点,举例说出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适宜生长不同的植物。使学生对土壤认识由表面到内部,层层深入,实践能力、探究能力步步提高,培养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03

《认识岩石》

来自莒县招贤镇中心小学的李春城老师为我们出示了《认识岩石》一课。

李老师首先以诗句和欣赏奇石导入新课,接下来在探究环节,通过分组讨论交流在老师启发下让学生运用摸一摸、看一看的方法对岩石的颜色、光滑度进行直观观察,得出初步结论。接下来的环节是让学生运用工具对岩石进行深度探究,在此过程中老师对岩石的硬度分类、判断方法以及滴盐酸的方法进行介绍,通过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进一步得出探究结论。在此基础上学生又对岩石进行分类,让学生明白了分类标准不同,得到的结果不同。最后老师在拓展环节让学生搜集本地有什么岩石并进行分类,将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

专家点评

《土壤的成分》

优点:

(一)准备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充分探究

(二)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与交流

教师结合实际,将本课内容分为三个探究活动分步实施,层层进行,有效体现了学习进阶。

建议:

(一)课堂突出学生主体,但要注意引导到位

(二)注重细节处理,提升课堂品质

教育是一项永恒的事业,不断地学习和探索才能够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

《土壤都是一样的吗》

优点:

(一)创设情景,让课堂活起来

(二)文化渗透,让知识长起来

(三)充分探究,让能力立起来

建议:

(一)勇于放手,敢于放手,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

(二)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特点,选择更加多元的教学方法

《认识岩石》

优点:

(一)课程内容组织得当,循序渐近

(二)过程注重实践操作,鼓励学生自主探索

建议:

(一)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二)将科学探究的方法贯彻到底

总结发言

(一)扎扎实实开展探究实践活动

 老师们能够较好地运用探究式学习组织教学活动

(二)探究技能的指导和训练比较到位

老师们能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根据实验难度分层次、进阶性地开展观察实验活动

(三)教学反思深刻透彻

老师们有实事求是的教学研究之风和学术态度

(四)日照市教科院张鸽老师对三节课例的评价专业、细致、精准到位、有高度,值得学习

 交流话题:《树立课堂教学转型意识,积极探索实践路径的思考》

(一)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兴趣

(二)创设真实的问题情景,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教学基于核心概念,又要兼顾跨学科概念

(四)把握课程内容的进阶性设计特点,精准实施教学

活动掠影

收获反思

孙老师的《土壤的成分》:

优点:1.教师准备的实验器材比较多,学生能充分的进行实验。

2.对于比较重要的地方,教师进行特别强调,加深学生的印象。

3.最后诗歌总结,诗歌的内容与所讲内容贴切,教学效果好。

建议:

1.对于学生实验的表现增加相应的评价应该会更好,学生会做的更规范。

2.沉积的溶液出现分层的实验中,因实验时间比较短,学生的效果不明显,教师讲台上展示过程较短,部分学生没有观察到,建议放在PPT会更好。(人民东路小学 宁翠芳)

吕老师的《土壤都是一样的吗》:

优点:

1.将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科学教学中,增添科学的人文之美。本节课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渗透,帮助学生认识到我国土壤种类众多。

2.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本节课通过不同环境中采集土壤的视频展示,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发学生对已有生活经验的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和探究欲望。

3.引导学生探讨观察土壤的方法,增强了认识,让学生真实的探究,准确表达发现与思考。

建议:

1.教师有放手意识,又表现出不敢放、放的不到位的现象。比较土壤渗水性强弱时,建议让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探究。

2.教师可以充分让学生自己介绍过程,丰富课堂形式、激发学生兴趣。(绿杉园小学 谭因萌)

孙老师:《土壤的成分》

优点:

1.本节课以简单的问题方式导入,直入主题,更显干脆利落,简单明了,引起了学生思考,发散了思维,学生的回答也体现了他们准备很充分。

2.实验材料很多,但发放并不杂乱,非常有序,体现了材料的结构性。

3.本节课最后学生朗诵环节的安排比较出彩,富有人文色彩,渗透了对学生的德育,同时也体现了学科融合,使科学课不只有“科学味”,变得更加饱满。

建议:

1.整堂课教师很少对学生进行评价,建议加强对学生的评价,使评价更多元化,发挥评价的作用。

2.本节课的实验分直接看、放水中、用火烧三部分,实验方案非常复杂,其中涉及很多细节需要注意,但具体步骤的讲解仅仅是学生和老师进行口述以及课件展示,实际授课中仅仅这样学生很难完全掌握,建议由老师或者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演示,便于学生掌握。(柳泉小学 刘子艳)

李春城《认识岩石》

优点:

1.通过学生自己观察的方式探究各种岩石的特点,体现了学生学的主体地位

2.实验材料的结构性使得课堂组织更加循序渐进

3.在交流——评价环节,李老师让学生自己将岩石分类,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

4.在拓展——应用环节,李老师创建了真实的问题情境:铺地板应该选用哪种岩石?让学生依据真实问题情境群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学以致用。

不足:

1.这个学段的孩子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尚未成熟,需要具体事物做支撑。在出示实验记录单环节,可以将石头的

一起附上,让学生更直观的进行观察

2.本节课的科学观念目标中写到了认识岩石有三种类型,初步了解其成因。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这一环节的处理略显仓促,只有简单几句文字介绍。

3.在传统文化渗透环节,需进一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理解。(科苑小学 史睿)

转自:“张店小学科学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