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评”一体化,到底从哪里入手?特级教师孙建锋给你答案!

2023/7/6 14:16:16  阅读:75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河南教师 ,作者教育时报

新课标

带来教学理念的更新

以及课堂教学的改革

“教—学—评”一体化

就是其中之一

完整的教学活动

包括“教”“学”“评”三个方面

“教”决定着育人方向和基本方式

直接影响育人效果

“学”决定育人效果

“评”主要发挥监控教学过程和效果的作用

为促教、促学提供参考和依据

那么一线教师实现

“教—学—评”一体化

的窗口在哪里

今天

小师特约了

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

孙建锋

给出了回答

希望能给您一些启发——

孙建锋

全国优秀教师,国家级骨干教师,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特约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特聘讲师,深圳市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出版教学专著有《孙建锋经典课堂与创新设计》《享受对话教学》《唤醒生命的对话》《发现语文——孙建锋对话教学》《教育中的对话艺术》《创课,让学生更精彩》《小学阅读教学创意》《创课的勇气与艺术》《创课,让教学更精彩》《小学语文创意教学》等。

一、“教—学—评”一体化,要从“评”入手,行走在“评”中体会缺失与失衡

新课程视域下的新课堂,最显赫的标志之一在于“教—学—评”一体化。

“教—学—评”一体化,意味着由“教”向“学”的转变,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由“单一分数评价”向“多维育人评价”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具有导向功能的“评”是“教—学—评”一体化的灵魂。

因此,我们必须直击“灵魂”进行拷问——

谁评?评谁?凭什么评?评的信度、法度、向度、深度、广度、效度分别是什么?为什么?……只有厘清“评”的最基本的元素,融会贯通了、科学得体了,才有可能逐步逼近“评”的灵魂。当然,“评”是在评中而评的“评”,是日趋完善的“评”,不是、也没有静待其成的“评”。

只有行走在“评”中,我们才能体会到“评”的重要性与当务之急,也才能谛视到“评”的缺失或失衡,甚至才能发现一些没有灵魂的“评”比无“评”更荒诞。特别是文科教学,很多开放的问题与想象的话题,大多时候的评价是没有标准答案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么评价?

譬如,有次公开教学《泊船瓜洲》,执教老师提问:“‘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绿’是什么?”

“绿,是春风的信使。”“绿是生命的象征。”“绿,是新生与希望的血液。”“绿,表面是色彩,实质是变化的过程。”“绿不是过去完成时,而是正在进行时。”“绿,暗示曾经绿过,现在正绿,将来还会再绿,绿是生命的恒在。”“每个冬天的句号,都是绿。”“春天回来了,绿,像个懂事的孩子。”“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些被掠夺的颜色和温度,那些错过的相聚和分离,‘绿’终将一一还给我们。”

…………

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那堂公开课的学生眼里的“绿”异彩纷呈、诗意盎然。

直面五花八门、纷至沓来的“答案”,怎么评价?定量吧,量规、量具在哪里?定性吧,怎么进行价值判断?

执教老师的评价是“认真听”,执教老师一直在“认真听”。最后,真诚给孩子们鞠上一躬,说:“我钦佩你们每一个人的‘发现’,这是你们人生第一次‘发现’,一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是一项创举。”

二、“教—学—评”一体化,要探索关于“评”的灵魂问题,守护好“自由”

假若我们能够秉持“学生永远不会从被告知中学到任何东西,他们必须自己去思考、去发现、去表达”的理念,相机与学生对话,嵌入“评价”,那么我们就会找到恰如其分的评价。这才是“教—学—评”一体化需要真正探索的关于“评”的灵魂问题。

例如,下面的看图写话——

打零分似乎有些过分了。能看出来,学生对

的解读充满想象力,同时,学生也善于观察生活。学生眼中处处有监控,大人缺乏界限感和物权观,随意贪小便宜的行为,不都是来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吗?

再如,去年教师节,我去听一节作文课。“我送您(     )”,执教老师请学生先补充完整题目,再习作。一位男生跟执教老师说“老师,我送您一件礼物”,说着他在黑板上写下五个字——“我想你没睡”。然后,他又说,老师,我想请你和我们班的李诗心同学一起比赛,看谁读得有创意。每个人读三遍。其余同学做评委。

学生A评价:老师可能是被男同学的“突然袭击”搞得有些措手不及,虽然通过抓阄获得了读文的优先权,但是连读三遍都是“我想你没睡”,除了意思重复,我还发现,老师每重读一遍都有点儿羞涩的表情也是重复的。

学生B评价:李诗心同学放得开,没有标准答案的束缚,尽管也是连读三遍——“我,想你没睡。”“我想,你没睡。”“我想你,没睡。”——每一遍都读出了不同的“答案”。

听完学生的“评价”,执教老师本能地蹲下来,这样的高度就和李诗心的高度是一样的,然后坦言:“我想,再听你把刚才的句子读一读,好吗?”

我把这个瞬间印在心里,一直没有分享,我怕有人把它做成文案宣传,那我会真的很难过。它是珍贵的,所以,不可以。由是,我想起美国文学理论家彼得·布鲁克斯的一句话:“身体是社会和语言的建构。”于我而言,身体更是观看当下教学细节评价的一个重要视角。执教者的体态语被我当作信件,慢慢打开、阅读、思考——还有比这一幕更让人回味无穷的生成性评价吗?

守护好我的感知,因为我所守护的不是小事,也不是一个生成的相机蹲下来的体态语评价,而是我从老师蹲下这一体态语中读出了尊重、诚实、敬畏、创意、内心的宁静、免于痛苦和恐惧,用一个词概括,即自由。自由不是秩序的孩子,而是它的母亲。

三、“教—学—评”一体化的多元视域,要求教师以长期主义者的视角看待孩子的成长

一个六面体,无论哪个视角,都会有看不到的面。那个看不到的面,作为“不在场的在场”,就是一种神秘。

每一个学习任务群所衍生的学习场景与结果都有可能成为“一个六面体”,判断与评价时需要从多个视角审视,如果只看到一个视角,那将可能是非常片面的,并非事实。

我们应该成为长期主义者,试着用足够长的时间跨度和足够宽广的视野格局去看待孩子的成长,评价的时候,摒弃功利与盲从,增添自信与笃定,力行理性与诗性。

写到这里,我倏地想起《狼和小羊》那节课上,有个孩子突然站起来发问:“老师,为什么大草原上母羊能从几百羊只中找到自己的小孩儿呢……”

“你的问题真好!”老师为她伸出大拇指,“我真的不知道!”

我们的“不知道”比“知道”多,原来,“不知道”比“知道”好,对于宇宙万物,包括教学中如何有效的评价,这些“不知道”,是有多珍贵、多么好。

假如我们对另一个生命是一知半解的,或者全然不解的,我们甚至不能从自己既有的评价视域中“越狱”,但认领属于她的那份生之孤独,却是在整个生命广度上的,更浩瀚的爱。这种爱,或许也是“评价”中不可或缺的灵魂吧。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孙建锋

转自:“小学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