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文章来源于桃李微教育 ,作者摆渡者老杨
教学本来是很简单的,不要自己搞得复杂。在某种意义上说,在平淡中创新更是一种风格、一种修养、一种境界。简单就是回归本色。
如何在日常教学中,上好常规课呢?本文有18个建议,供你参考。
10
教师要有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要有可以依据的理念
教师的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所表现出来的个人特色和风格。这是由教师个人的知识水平、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个性特点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教师的教学风格对教育教学有诸多影响, 其中最主要的是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影响。不同的教师有不同的教学风格,可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更多的启示和鼓励,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
有依据的教学理念与教师的教学风格息息相关。教学理念是指教师根据自己对教育教学的认识和对教学目标的理解所形成的一种观念或理念。教育理念反映了教育教学的观念及价值取向。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判断和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有助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按照自己的教育原则和目标来设计并实施课堂教学。
比如,在教学理念方面,有些教师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有一些教师更加注重课程的规划和组织,采用多样化和创新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些教育理念可以有效地指引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学生的需求。
所以,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有依据的教学理念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是教师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仅有理论的支撑难以引领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仅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则难以使教学活动有支撑的理论和思想。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构建起更为健全的教育教学体系,使教育工作更加具有效益和意义。
11
师生互学,教学相长,课堂是师生两代人共同成长的天堂
师生互学是教育教学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知识和技能,也可以帮助教师巩固教学内容和提升教学能力。在这种模式下,师生之间并不是单向的知识传授和学习接受,而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学习的过程。
师生互学可以提供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教育环境。在这种环境下,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和决策者,而是成为了一名提供引导和帮助的导师,在实践中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和自我探究。同时,学生也可以在安全的环境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发展自己的思维、创造力和批判性思维。
师生互学可以提高教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往往需要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和能力水平来调整课程内容和方法。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蒙着学生讲,那么学生的学习效果会大打折扣。但是,如果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学和互动,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师生互学可以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技能。在师生互学的过程中,教师也会不断地吸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之处,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而学生也会从教师中吸取知识和技能,不断地完善自己的专业素养,对未来的就业和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师生互学是一种高效、开放和多元的教学模式,它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良好交流与互动,使学生能够更加积极地学习和发展,也能够帮助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素养。只有在这样的互学互教的环境中,教育才能够真正培养出有思想、有创造力、有责任心的未来人才。
12
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
真正的知识来自内心理解,而不是得益于别人的传授,因此,老师上课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
教师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与传统的教育不同,现代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等,这也是教师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
首先,帮助学生生成能力是因为传统的教育往往是单向的,教师将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是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就是教育的目的不够明确,很难培养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培养学生的能力则可以让学生在 探究知识的过程中,逐渐习得 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技能, 拓展思维方式,增进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其次,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也是因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知识,而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和创造力。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未知的将来。
再次,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生成能力,还因为教育的目标也涵盖了人的全面发展。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也要培养学生的社会、心理、身体等多个方面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促进学生思维、语言、交流、合作、创新、自我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发展。因为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成为未来社会的有用之才。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教授知识,还要凝聚学生的兴趣和潜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并且让学生具备创新能力、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发展做出有效的贡献。
13
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
作为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因为情感是真实的、直接的,也是人类交流和理解的基础。教师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应该向学生传递一些情感。
对于学生而言,情感是他们行为、思考和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教师太过于冷漠和情感缺乏,学生很难与之建立起良好的互动关系,难以产生真实、有深度的沟通和交流。因此,当教师表现出情感、展示真诚、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时,学生会感受到教师与自己的共情能力,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内容、更好地融入学习环境,更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
通过情感植入课堂,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是富有情感的个体,他们在学习时也需要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和成长。当教师适时地反馈学生的学习进步、鼓励和赞扬他们的努力时,这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他们对自我学习的自信和信心。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展现出的情感,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记忆和运用所学知识。
通过情感植入课堂,教师可以更好地创建学生与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也是建立师生关系的基础。师生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能够理解并尊重学生的情感需求,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开放、真实的关系,那么学生将会更自信、更自主,也会更有动力和兴趣去探索知识的世界。
教师必须意识到情感的重要性,把自己的情感植入到课堂中去,通过情感的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反思和应用所学知识,创造更加真实、有深度的学习环境。教师把自己的情感植入课堂,课堂才能“活”起来、“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展现语言的魅力。
14
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教师和哲学家的不同在于:教师总是认为自己懂得多,强迫学生吸收,而哲学家则是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
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教师与学生一起思考问题,寻找答案,能够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知识点,也能让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自己的思考也是有价值的,这种积极的参与感会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教师与学生一起寻求答案,也有助于教师更全面地理解学生的思维模式和能力水平。当学生在与教师一起解决问题时,他们会表现出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对于教师来说,了解学生的这些特点,能够更好地针对他们的优势和不足,为他们的学习提供更个性化的指导。
教师与学生一起探讨问题,可以增强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在一个愉悦、充满探究和合作氛围的课堂中,学生会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到分享知识和经验的乐趣。这种积极团队氛围会对学生的成长和未来的职场胜任力产生积极的影响。
教师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也是教师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是知识传授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然而,在现代教育中,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是要扮演更多的角色,如引导者、启蒙者、辅导者等等。与学生一起探究问题、寻找答案,是符合这种教育理念的体现。
因此,教师与学生一起寻找答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增强团队合作精神,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水平,以及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体现。
15
在课堂上要能把握收放的时机,做到收放自如
把握收放的时机可以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氛围。课堂氛围的调节和维护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体验都有重要影响。如果教师能够在适当的时候,放松课堂紧绷的氛围,让学生放松心态,那么学生的压力就会减轻,学习效果也会更好。而当需要收紧课堂氛围时,教师必须及时调整,让学生保持专注和注意力,不至于影响到课堂进程和效果。
把握收放的时机可以增强教师的自信心和权威性。在课堂中,如果教师能够处理好收放的时机,让自己的课堂节奏合理、生动有趣,那么学生会更有信心和总体性与教师合作,也更容易接受教师的引导和建议。相反,如果教师收放不当,会让学生感到混乱和不安,导致教学效果打折扣。
把握收放的时机可以增强教育过程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情境,设计不同的收放策略和方式。例如,在教授知识点时,教师可以采用渐进式的引导方式,逐步提高难度和抽象度,引导学生在体验的基础上掌握知识点。而在课堂活动结束时,教师可以采用回顾以及梳理思路的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可见,把握收放的时机,做到收放自如,在课堂教学中非常重要。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任务和情境,合理掌握收放的时机和策略,以达到提高课堂效果和学生体验的目的。
16
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的思维交流起来
课上交流,不仅仅是让学生把话说出来,而要让学生的智慧相互碰撞、吸纳,让学生的思维交流。
在课堂交流中,我们不仅希望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更重要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倾听他人的观点,接受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吸收新知识、拓展思维。
通过交流,不同的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独特经验和见解,从而启发其他同学的思考方式。这种思维碰撞是非常宝贵的,因为它能够将碎片化的知识汇聚起来,逐渐形成系统性的思维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养成开放、包容、尊重他人的态度。
当然,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通过与他人的讨论和辩论,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找到更好的理由和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同时,当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的观点时,他们也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来评估和分析这些观点的可行性和优劣。
所以,课堂交流是一个高效的学习方式,它可以为每个学生带来很多的好处,比如拓展知识、培养思维能力、增强表达能力以及提高人际交往能力等。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交流,并促进每一个人的思维交流。
17
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让学生心中有“数”
好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听懂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能够在脑海中形成“数”。也就是说,好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产生深刻的思考和理解,并在实践中巩固和应用这些知识。这样才能真正做到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而不仅仅是记忆和回答考题。
18
重视自己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
教师要重视自己的每一个眼神和动作,是因为教师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果。教师的眼神和动作可以传递出他们对学生的关注和尊重,也可以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和信心。
教师的眼神和动作是一种非语言交流方式。当教师用专注、和蔼的眼神和体态与学生交流时,他们会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尊重,进而获得更好的学习体验和成就感。如果教师看起来不尊重或不感兴趣,学生可能会感到没有被重视,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可能会受到影响。
教师的眼神和动作也传递出教师的情感状态。如果教师看起来不自信或紧张,他们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并感到不安或不信任。相反,如果教师看起来自信、友好而有决心,他们可以激励学生并对学生的成功起到重要的榜样作用。
因此,教师要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以便有效地与学生沟通,塑造健康的师生关系,带领学生学会如何关注并塑造自己的情感状态与非语言交流方式,进而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老师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看似微不足道,却可能把教学的影响力深深地刻在学生的心目和行为中。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