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写好一篇有内容、有条理、有思想、有意义的论文,很多人是不是“绞尽脑汁、费尽心思”
写论文之前,我的脑子里将会有以下思维
1
列一个生动传神的选题,明确告诉别人我的主题!
2
来一场头脑风暴,想想哪些因素在自己写论文中有重要的影响,选取最重要的10条!
3
每条总结归类,列出10字以内小标题,按时间、逻辑关系排列!
4
每条下面选取最典型的人物事作代表!
5
如果每条写600字,10条6000字,加引言结尾应该可以达到7000字,篇幅不错!
6
在周一之前写完初稿,那么还有——三个晚上将近10个小时!
......
这不是一篇论文,只是我出于兴趣和分享的态度想要写出来的文字,但是我的思考过程中涉及选题、架构、举例、字数分配、逻辑关系、时间截点等等要素,这些在写论文的过程中非常重要。
前 言
曾经看过一个美国博士生研究报告结果颇为吓人,在通过了博士资格考试的美国博士生(candidate)中,有70%的学生保持着ABD(All But Dissertation【除了论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因为没有完成毕业论文以及人生的其他选择最终没有拿到博士学位。
在我的学校里,有学姐三次痛改博士研究课题、人到了博士学习的第十年还在毕业的边缘挣扎;有同事有人被“两个老板”整得头都大了,两位导师指导的方向和期望相差甚远,他听了一个导师建议、花很多时间新写了30页,另一位导师坚决不要他添加那30页;有朋友们硬是被导师留下了一个学期到一个学年不等,因为论文质量还不过关,导师不予放行,不说白花花的银子如水流,心里的压力非常之大……博士生们的经历说多了都是泪,所以学弟学妹们不要轻易问我们“什么时候毕业啊?”因为有时候我们也不知道,老板不放行,想也只是白想啊!
01
提早开始,早比晚好
开始写论文并不需要等待你的理论读得完美,采访资料整理得一丝不苟,就像你说英语不需要等待英语完美再说,而是因为说英语才慢慢变好。我建议研究资料搜集得差不多就可以开始写论文了,开始写方法论、理论框架、导言……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完善、更多地引经据典。
如果你只是等待等待,可能越等越害怕越觉得没有准备好。没有人是完全准备好才开始写论文的——就像开始学游泳的时候哪怕你还不会,可是旁边有教练看着、理论知识听了一些,你就需要鼓足勇气跳进池子开始扑腾。
对于不够自律、无从下手的人来说,论文写作训练营,也是一个很不错的选择图片。别拖延,该开始时就开始,该出手时就出手。
02
别等完美,兼顾各章
对于论文的初稿没有必要花很多时间达到心中的完美——如果能够达到自己水平的优良,觉得无愧于自己的中上水平,不会让老师看了直摇头,这个时候已经可以开始上交初稿等待回馈了。导师的回馈非常重要,他们的一席话、一些反馈可能可以减少你花一两个月的冤枉时间在黑暗里独自摸索。
在等待回馈的同时也可以开始下一章的初稿撰写工作了,多头抓起而不是只顾一头,也是保持论文效率的一个关键。毕竟一篇博士论文不是靠一个章节的质量取胜,而是总体的效果。建议大家合理平衡的分配时间,努力兼顾到每一章。
“短板效应”里面讲到,一个桶子到底能装多少水,不是取决于最长的一块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一块——如果别的板子都很长可是有一块很短,桶子总容量还是大不到哪里去。此概念放到写论文这个浩大工程里,我们应该尽量平衡时间让每一章节都质量不错,而不要花了绝大部分时间精力在某一两章,结果其他的寥寥草草不合格。
别等待完美才交初稿,兼顾各个章节。
03
每天坚持,保持习惯
写作需要形成一种习惯,一种格式。如果每天都能有写作的时间和规律,每次需要切换到写作状态的时间所需更短。
如果同样是20个小时,一种是每天4个小时坚持五天,一种是两天每天10个小时,前者效率会比后者好很多。
从我个人和周围朋友的经验角度来说,如果说大家可以的情况下,不妨每天都安排一些时间出来固定写作,中间不要有长距离的空隔和中断。并且在每次停笔的时候,记住自己写到了哪里,明天或者下一次应该从哪个方面接下来写。给自己的一个小笔记能够成为下次重新获得灵感的线索。
让写作保持一种惯性,一旦惯性开始,就不要轻易丢掉这种惯性。
04
联系导师,主动跟进
如果说我觉得自己有哪个方面做得很好,我觉得我充分利用了导师的专业知识和资源,跟他们保持了紧密的联系和亲切的互动。
首先,教授是非常忙的,需要指导的学生也不是我一个——从研究生学习很早很早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会叫的鸟儿有虫吃,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如果你不主动联系教授而等着人家大忙人来找你,那么有一阵好等的。所以一定要积极主动。
被一位经验丰富、了解中国的老教授一路带着、鼓励着、指引着,是一件幸福的事情,因为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也知道有人为我摇旗呐喊、加油鼓劲。
05
与人作伴,同写互助
在一个团结互助的集体里,如同海绵吸水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和教训、聆听各种资源策略。
建议大家也找到写作的伙伴,一方面是一起的努力和陪伴,一方面也是互相交流、说出想法。当你觉得你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时候,动力是很足的。
06
全面计划,层层推进
论文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花时间精力无数。
如同建房子要有图纸、做项目要有进度,我始终相信,不管写什么科目的论文,也应该科学、系统的层层推进,关于时间和内容上的合理规划。
我是这样看待自己的文章架构的:六大章节,每一个章节下分几块。举例来说:第二章“方法论”,需要写到的是五大块:“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差异”、“定性研究的局限性与优点”、“我所采用的方法:采访、观察、资料搜集”、每个方法的利弊、我作为研究者身份对于最后结果的影响。
每一大块里面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而每天我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写完中间的一小块。
这样,一篇200多页的论文被分解成为了30-50页的章节,每一章又被分成了5-10页的部分,每个部分再细分下去,需要完成的就是1-2页的小单位了。虽然说我完全同意内容有完整连贯性,不能够依字数而定,但我个人很喜欢这个“庖丁解牛,化整为零”的小游戏,因为从心理上的畏惧感降到了最低点,而每次完成小单位的任务都给自己划一个勾、点一个赞,便能很有动力地去做下一个部分。我常常鼓励自己,“已经完成了1/8了”,“已经快到这一章的1/3了”,“这一部分已经写了超过一半了”……自己心里有一个全盘的计划时,层层推进,每次只要做好一个小的部分就好。
建议大家可以尝试在空白板上方写在自己的题目,然后开始竖行写下几章的名称,每一章横向展开重要组成部分,每个部分下面能够分几大块……这样一个树形结构是你论文的主干地图,磨刀不误砍柴工。如果你的心里有一张这样条理清晰、枝干明确的图,你在写文章的过程中就不容易走丢,也不容易只拘泥于一个部分(参见策略二:兼顾各章)。你会很清楚现在的进度在哪里,下一步往哪个方向走。
07
借鉴前人,参考名著
把自己埋在这些厚厚的论文堆里,看前人是怎样写的,从字数、内容到样式上有了初步了解。
读多了便也发现大多论文在结构上都有引言、摘要、致谢、目录、介绍、研究问题、理论方法、研究方法、局限性、所作贡献、以后研究方向、文摘等构成。在立意上会研究一个专业内精细的问题,从以往文献的角度整理整合前人的观点和认知,在方法论的角度解释为什么要用该方法研究、利弊、贡献在于哪里。从语言角度上比较中立客观,书面化专业化,逻辑思维很严谨……读别人写好的博士毕业论文使我有了直观的第一印象。
很多时候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看问题,通过最开始的参考模仿完成了从零到一的过程,又在每天的写作过程中细化提炼,不断成熟。
不要从零开始一个人摸索,一定要充分利用资源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思考和奋斗。
看得越多,摸得约透,写起自己的文章才越得心应手。
08
先捡容易,建立信心
中国有句俗话“专拣软柿子挑”,这句话在我的毕业论文撰写过程中体现得淋漓极致。我认为写作一般是越写越顺;先易后难,符合事物循序渐进的基本规律。不为“欺软避硬”的行为不好意思,这种有选择的、挑拣容易内容先写的策略对我十分可行。
理论和以往文献于我而言都是深奥的部分,个人觉得比较头疼的内容,我怕一开始没有基础就试图攻克难关,拿不下会影响心态和信心。所以最开始,我选择的是难度最低、最易上手的方法论部分:研究主要采取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选择这些研究方法、有哪里优点、有哪些局限性?如何招募到研究参与者的?他们的隐私和人权是如果得以保障的?搜集资料的时间有多长、哪些具体措施、资料怎样分析和整合、具体方法对于研究结果可能存在的影响性……这些内容虽然琐碎,可是写起来却可以就事论事,直接简单,也不需要华丽优美的文字,或者深奥复杂的逻辑思考。
所谓“万事开头难”,能够找一些相对简单的内容入手对于树立自己的信心,作用不可小视。
把导言这章放到最后:虽然导言讲述的是你做什么课题,研究什么问题,为什么要做这个课题,论文结构如何等等并不复杂的问题,但是很多时候论文的内容结构都在调整,不到最后没有定型的版本。同时,不到最后也可能缺乏对你文章的全面系统的理解,以及高屋建瓴、简介归纳的能力。
09
调整期望,不求完美
博士圈里流行一句话“the bestdissertation is a done dissertation”(好的毕业论文就是写完了的毕业论文)。因为有太多人花了太多时间写,且越到后面越没有动力,最后没有完成。所以后来圈里说,只要写完的,就是好的毕业论文。
哪怕说对学术有着很严谨的态度,想要把毕业论文成果出书——其实也是可以在毕业了以后任教职的同时修改文章、准备出版,还可以在教书的生涯中继续你的相关研究,扩充数据,补充内容。我见到不少教授都是在任教的前六年里把自己的博士毕业论文整理出书——很少有人一毕业就能够直接把文章出书;追求一步登天比较困难。
10
劳逸结合,懂得调整
每个人都有瓶颈期和写累了的时候。如果说可以自律、逼自己一下,度过了也就度过了。如果到了看着屏幕就想吐、看着书本材料就头疼的地步,那我真心建议可以暂停一下,休息一下。
写论文就像跑一场马拉松,掌握节奏很重要,千万不要因噎废食。劳逸结合、懂得调整才能细水长流,攻克下“马拉松”一般的毕业论文。
转自课题洞见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