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探索论坛纪要

2023/1/13 14:29:10  阅读:258 发布者:

20221228日下午19:00,中国艺术研究院“当代艺术人类学”论坛第三十七期在线上召开。本期论坛主题为“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选择”,特邀到北京舞蹈学院副院长邓佑玲教授主讲;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方李莉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欧建平研究员联袂担任与谈人,学术主持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安丽哲副研究员。正式开讲前,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所长李修建研究员对邓佑玲教授及与谈嘉宾表示衷心的欢迎与感谢。

讲座开始,邓佑玲教授介绍了舞蹈人类学的概念及本期分享研究的主旨。邓佑玲教授指出,舞蹈人类学是舞蹈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强调以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在特定文化语境中,研究不同族群的传统舞蹈及发展类型。包括人类学者对舞蹈事象的记录和描写、文化阐释,强调从文化看舞蹈,以及专业舞蹈学人不自觉或自觉的运用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方法与理论所开展的舞蹈研究。邓佑玲教授指出,欧美舞蹈人类学经历了较长的学科化历史演变。在中华文化体系中,舞蹈文化始终对民众和国家政治生活有着深远影响。本次讲座重点在于论述中国舞蹈人类学的方法与路径选择,讨论中国现当代舞蹈知识生产如何基于传统而建构和发展,尤其是传统民间舞蹈文化在当代社会的转型与现代化问题。

首先,邓佑玲教授通过中国古代文献讲解了中国古代采风的目的、主体、立场与方式。指出中国古代采风的目的主要有:官员帮助王者观风俗而知得失和文人雅士为创作诗歌而吸收民间歌谣的传统精华。古代的采风的传统总体是自上而下的方式,而舞蹈人类学的田野调查有别于采风的特点就是目的、主体、对待民间文化的立场和态度都具有根本的不同。其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认知不同的文化,以及为文化持有者、文化理解创新和共享服务。

其次,邓佑玲教授指出人类学引进中国之后,在早期中国人类学家的报告当中也有对舞蹈事象的记录。邓老师列举了三项比较有代表性的研究:一是凌纯声先生对于赫哲族原始萨满舞的研究。二是李霖灿先生对纳西族的东巴祭风舞蹈的研究。三是岑家梧先生对傩舞研究。这些早期的人类学家在进行族群文化调查和研究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关注到了族群当中的舞蹈形成了珍贵的舞蹈文献。

邓佑玲教授进一步综述了中国的舞蹈人类学的学科探索历程和丰硕成果。80年代后期随着教学学科研究恢复,有更多人类学者或舞蹈学者以舞蹈人类学视角进行探讨。一方面引进了西方舞蹈人类学学科的研究方法与范式,另一方面出现了新的舞蹈人类学视野下的专题研究与个案研究。邓佑玲教授列举了在舞蹈人类学领域开展的代表性研究。在著作方面,有罗雄岩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纪兰慰的《民俗舞蹈学》、巫允明的《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以及《中国原生态舞蹈文化教程》、资华筠和王宁的《舞蹈生态学》以及王昕、刘晓真的舞蹈人类学研究新著。在舞蹈人类学研究方面,欧建平、于平、朴永光、王建民等学者的论文,都体现了舞蹈人类学研究以及民间舞蹈文化学科建构的自觉。此外,还有很多硕士研究论文、国家项目研究成果、其他专题研究成果。同时邓佑玲教授认为,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的成立,丰富了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的阵地。

接下来,邓佑玲教授探讨了中国舞蹈学者的早期采风研究中的三个向度的方法和路径。一是延安新秧歌运动,将民间生活化的秧歌改编为秧歌剧。其目的带有人性改造的性质,延续了过去对艺术文以载道的功能要求。二是戴爱莲先生和贾作光老师开创的舞蹈知识生产的新路径。他们对采风得来的舞蹈保留原有的民间形式,只进行汇编或重编。将村落中的舞蹈推向城市现代艺术的舞台,提倡通过舞蹈来寻找民族文化之根。三是对舞蹈田野实践进行解码-编码和文本化转化,以罗雄岩老师编写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专著教材为代表。此外,邓佑玲教授认为,由众多舞蹈工作者以及文化站人员共同完成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是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的集大成成果,也是中国舞蹈人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石。

邓佑玲教授介绍了自己带领二十多名研究生和其他年轻学者一起进行的关于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舞蹈文化研究项目。邓佑玲教授带领团队考察了十八个民族二十二个族群的舞蹈,研究舞蹈传承发展的流变及原因,阐释舞蹈的文化功能和意义,在研究中形成了一共十三册五百多万字的研究成果,包括六七册田野调查笔记。她认为开展民族舞蹈研究,对于这些民族文化自身的传承与发展以及中国边疆的稳定和文化建设,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中国整体的文化建设来说,也能够丰富文化多样性和审美多样性。

邓佑玲教授总结了此次讲座的核心思想:中国舞蹈人在田野中从开展舞蹈的记录、确定名称与概念到提炼基训教材,根据舞蹈的素材编创舞台化的表演作品。通过对舞蹈材料的整理、舞台创作工作完成了舞蹈民族志的书写。这一书写既是舞蹈人类学田野工作的方法,也是舞蹈人感知和具身化学习舞蹈并研究舞蹈的结果。邓佑玲教授指出中国舞蹈人田野工作不同于一般人类学者独特的方法与路径在于舞蹈人的体化实践,身体书写伴随田野工作和民族志书写的终始。并提出,中国舞蹈人类学创造了中国舞蹈的新形式。通过以上几方面的梳理,可以发现中国舞蹈人类学的研究已经在文化记录、文化阐释、文化创造、动态传承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

评议环节

方李莉研究员表示,邓佑玲教授的讲座,从西方舞蹈人类学的研究到中国舞蹈人类学的历程,再到自己的田野实践和方法理论的总结,勾勒了一条关于“中国舞蹈人类学研究的方法与路径选择”的清晰脉络,讲得非常好,让她从中学习到了很多知识。与此同时方李莉研究员提出了几点认识:其一,她指出西方早期人类学,注重研究部落里的整体知识,艺术作为文化中的一部分被纳入了研究范围。60年代以后,西方人类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部落——已经在解体,人类学家转向关注意义世界,舞蹈是意义世界的一部分。特纳、范·盖内普、格尔兹等人类学家开始着重研究仪式如何建构了政治、文化、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舞蹈作为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被独立研究。方李莉研究员非常赞同邓佑玲教授将舞蹈放在一个特定的自然环境和流动的当代社会空间研究的观点。她认为,这和90年代以后,随着现代社会的全球化发展,文化语境不再是静止的,而是不断流动的的现实有关。其二、方李莉研究员提到,后现代艺术人类学的发展与关注身体的研究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舞蹈人类学的研究也与后现代人类学研究有关。其三,方李莉研究员提出在舞蹈人类学研究中要关注中国古代的“礼乐”制度,里面包含着“礼别异”以外,“乐求同”的内容,这里的异和同,是古人通过人神共庆的仪式形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秩序。这其中就体现了舞蹈所具有的教化功能,其是以身体作为媒介陶养人的本性。在世界正发生巨大变化和中国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必然迎来一场以传统艺术为基础的文艺复兴,在这样的背景中,艺术的功能也许就是个人重新被教化和被陶养的过程。而邓佑玲教授对舞蹈人类学研究的思考也可以被看成是全球化背景下重新认识自我的研究。其四,方李莉研究员认为,在邓佑玲教授的研究中提出了“再身体化”和“身体知识再生产”等关键性概念非常重要,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其五,方李莉研究员认为,邓佑玲教授在讲座中,以戴爱莲先生为案例,总结出了舞者以自己的身体来实践和做研究的许多特征,这样的研究很有创新性。方李莉研究员通过自己主持的“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和实践”重大项目出发,认为邓佑玲教授对舞蹈人类学的概念定义、方法论的整理和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成为中国艺术人类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方李莉研究员对邓佑玲教授带领团队做出的丰硕成果表示了高度的赞赏,为中国舞蹈人类学的快速发展感到惊讶,并祝在邓佑玲教授的带领下舞蹈人类学能收获更多了不起的成就。

欧建平研究员表示,邓佑玲教授在舞蹈人类学的研究上有着深入的钻研和丰硕的成果,认为邓佑玲教授主编的《民族舞蹈概论》写得相当精彩,既能条分缕析、娓娓道来,又能高度概括、形成学理。欧建平老师认为传统民间舞蹈知识的再生产,正是基于最扎实的田野,通过深入的了解才可能摸到真谛。最后,欧建平老师感谢了王文章院长对于推进新学科建设的努力以及费孝通先生对于人口较少民族和文化边疆建设的关注和推动。

最后,安丽哲副研究员对邓佑玲教授的分享和与谈人的参与、讨论致以感谢,宣布此次会议结束。

来源: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研究所

转自:“艺术与学术”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