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自然—植物》: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团队成功解析ROS1和DNA底物复合物结构

2023/1/13 14:14:07  阅读:143 发布者:

ROS1/DEMETER家族蛋白作为DNA去甲基化酶,其作用机制研究一直是该领域的核心问题。近日,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教授课题组成功解析了ROS1DNA底物复合物的结构。

北京时间2023110日凌晨0时,Nature Plants在线发表了这一成果。南方科技大学杜嘉木教授为该文的通讯作者,该课题组高级研究学者(现深圳大学博士后)杜璇博士为第一作者。

真核生物中,DNA的甲基化修饰(5mC)广泛存在于基因组中,包括基因重复序列、外显子以及内含子。基因组内特定的甲基化水平则是由甲基化的建立、维持以及去除作用来共同维持,使其处于动态的平衡状态。因此,DNA的去甲基化作用在调控基因激活和沉默,以及防止过度甲基化而造成的基因沉默过程中是必不可少的。

在动物的DNA的去甲基化过程中,5mC依次被TET氧化并由TDG进行碱基切除,最终由DNA损伤修复通路介导转化为正常的胞嘧啶。与之不同的是,植物则利用ROS1/DEMETER家族DNA Glycosylase/lyase双功能酶直接识别并依次切除碱基和脱氧核糖,产生DNA单链缺口,并由DNA修复系统介导胞嘧啶的修复完成DNA去甲基化,是一种更为简单高效的DNA去甲基化机制。

2002ROS1首次被鉴定为植物的DNA去甲基化酶,并由朱健康院士和巩志忠教授发表在《细胞》上。从那之后近20年,关于ROS1/ DEMETER家族蛋白的功能研究不断被报道,然而由于该类酶富含无规卷曲、底物亲和力弱等一系列特征,导致其相关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缓慢。

在杜嘉木教授的指导下,研究人员对ROS1开展了大量的蛋白改造,包括其N-端以及内部所含的长的无序区域进行截短、引入了活性位点D971N突变以及将人源转录因子SRYROS1融合表达等,经过大量的尝试之后成功获取了具备活性而又极大缩减无序区的片,并在抑制酶活的基础上增强了酶与DNA的亲和力,通过多年来的不懈探索和尝试,最终解析得到的ROS15mC-dsDNA复合物3.1Å高分辨率冷冻电镜结构。

与其他物种中DNA Glycosylase/lyase不同的是,ROS1除了具有经典的DNA glycosylase结构域以外,其C端包含一个植物特有的BAH结构域,他们共同参与了对5mC碱基的识别。从结构中可以看到,双链DNA5mC为中心弯折了60°,翻转出来的碱基与ROS1之间产生一系列疏水和氢键的相互作用,是ROS1对底物特异性识别的机制,后续的基于点突变的酶活实验也对其进行了佐证。

在此基础上,研究人员进一步解析了ROS1与包含T/G 错配的双链DNA底物的复合物结构,并指出由于碱基TN3位拥有一个质子,因此不能与H1027NE2之间形成氢键相互作用,导致ROS1对含有T/G错配的DNA底物的活性降低(对比于5mC-dsDNA)。同时,研究人员进一步分析了ROS1对不同种类碱基作为底物的活性增强或减弱的具体分子机制。除此之外,研究人员捕捉到了ROS1在碱基去除过程中的中间产物状态,并指出K953在该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过该研究,阐明了植物特有的ROS1家族作为DNA去甲基化酶在底物识别和碱基去除过程中重要的分子作用机制,为后续基于ROS1作用原理的DNA去甲基化基因编辑工具的开发提供了参考。

相关论文信息:

https://doi.org/10.1038/s41477-022-01322-8

转自:“小柯生命”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