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该刊为集刊无CN刊号。
2、投稿方式:邮箱投稿。
3、投稿邮箱:dongpowenhuayanjiu@126.com
(主办单位微信公众号信息)
4、出刊日期:半年刊,一年出版两辑。
5、微信公众号信息:不收版面费审稿费。
6、主办单位微信公众号信息: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025年10月11日星期六
《东坡文化研究》更新稿约(附格式规范)
【主办单位微信公众号信息】
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025年10月10日
《东坡文化研究》稿约
《东坡文化研究》是海南大学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主办的学术辑刊,由凤凰出版社出版,每年两辑。本刊热忱欢迎海内外专家学者踊跃投稿。举凡与苏轼生平、思想、经学、文学、文献、艺术、接受、传播相关的研究皆可,苏轼周边文人的研究亦酌情收录。此外,本刊特别欢迎海外苏轼研究成果的翻译论文。具体投稿要求说明如下:
1.本刊对作者身份一视同仁,不歧视在读硕士、博士研究生的论文,以文章质量为刊载与否的唯一标准。
2.作者自收到收稿函的三个月内,视为本刊专属审稿期;如超过三个月未获得最终审稿结果,作者可随时通知本刊撤稿;同时,对于已获得拟录用通知并进入后续排版校对环节的稿件,本刊不接受作者的撤稿行为。
3.投稿论文无论是否录用,本刊均予以回复,需要返修的论文会附上专家审稿意见,不予录用的论文一般也会说明退稿原因。非学术论文请勿投至本刊,此类文章恕不予回复。
4.请于稿件中写明作者的真实姓名、学位、工作单位、职称或在读学位。
5.本刊对初投稿件的格式不作强制要求,符合通行学术规范且排版清晰即可;论文录用后,请严格按照《〈东坡文化研究〉文献出处及图像注释规范》进行调整修订。
6.来稿文责自负,本刊对来稿有权做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
本刊从未与任何论文中介机构合作,不以任何形式收取审稿费、版面费,并根据论文正文字数向所刊载稿件的第一作者或译者支付稿费,论文刊出后奉赠样书3册。稿件请发送至唯一投稿邮箱:
dongpowenhuayanjiu@126.com
请作者切勿通过其他私人渠道投稿,投稿后三个月未收到任何通知者,稿件可自行处理。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作者接收本刊稿件录用通知后,视为已知悉并认同本刊对作品享有上述数字化权利;如后续发现已用稿件涉嫌学术不端,本刊有权将其从各类网络数据库平台中撤回。
海南省东坡文化研究与传播中心
2025年10月9日
《东坡文化研究》文献出处及图像注释规范
《东坡文化研究》对参考文献的注释采用页下脚注形式,对插入文中的图像则采用图下注释说明的方式;坚持“有引必注”,即凡引用他文者,无论是否为常见文献、字数多寡,皆需注明所据出处及版本。此外,外文论文的翻译稿件,如有保持原文原貌的需要,则可适当做灵活处理。
具体示例如下:
一 引用论文示例
(一)引用发表于内地学术期刊的论文,须注明作者(外籍作者需以方括号写明国别,多位作者间以顿号隔开,或第一作者后加“等”字)、题目(主标题外的引题、副标题皆不可省略)、发表期刊及某年某期,可以不注页码:
【例1】刘尊明、王兆鹏:《本世纪东坡词研究的定量分析──词学研究定量分析之一》,《文学遗产》1999年第6期。
(二)引用集刊论文,需注明“第X辑”及出版社、出版年月:
【例2】施议对:《苏轼以诗为词辨》,《词学》第30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12月版。
(三)引用论文集所收录的论文,则需同时注明论文集的主编姓名、书名、出版社及出版年,同时须写明引文所在页码:
【例3】阮忠:《苏轼出川“道”的定位与海南“经学三书”》,白艳波主编:《海南省首届东坡文化国际高端论坛论文集》,海南出版社2024年版,第55页。
如引用论文所在论文集为论文作者本人的专集,则仅在起首位置标注作者即可:
【例4】王水照:《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苏轼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3页。
(四)港澳台地区部分高校或研究机构所主办学术期刊的标注习惯与内地不同,应予以尊重,故依其惯例标注总期数,并括注出版年月:
【例5】李贞慧:《重读苏轼〈方山子传〉:以叙事观点为中心的讨论》,《清华中文学报》第5期(2011年6月)。
(五)引用学位论文,须注明毕业院校、答辩年份、硕士或博士学位,以及引文所在页码:
【例6】李常生:《苏轼行踪考》,南京师范大学2017年博士学位论文,第10页。
(六)如在注释中引用原文,则在原文后以括号形式注明论文出处:
【例7】王兆鹏先生指出:“东坡词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写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声气出之,并且‘我’字直接出现在词中”(《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例8】王兆鹏《论“东坡范式”——兼论唐宋词的演变》:“东坡词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写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声气出之,并且‘我’字直接出现在词中”(《文学遗产》1989年第5期)。
此外,如引用外文论文,则参考上述中文论文相应示例进行注释。
二 引用专书示例
引用中文专书,需注明主要责任者、书名、出版社、出版年及引文所在页码。具体注意事项如下:
(一)多位作者如责任方式一致,则用顿号隔开或于第一作者后加“等”字,如责任方式不同,则需单独写明“著”“注”“点校”“编”等不同责任:
【例9】苏轼著,王文诰辑注,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页。
(二)如引用诗词文等具体作品的题目未在正文行文过程中出现,则于注释中写明,一般不使用随文括注,单篇题目后的书目标注中可省略著者,但其他责任方式者不可省略:
【例10】苏轼:《南乡子》,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88页。
(三)如引用页码单独计数的书前序言、绪论等,则于页码前写明:
【例11】苏轼著,茅维编,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版,点校说明第1页。
(四)多册图书如页码连续,则不需写明册数,如分册页码单独从第1页开始计数,则需在书名后写明册数;如分册另有标题,亦需写明:
【例12】苏轼:《明成化本东坡七集》第2册,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第81页。
【例13】金圣叹著,陆林辑校整理:《金圣叹全集》第3册《白话小说卷(上)》,凤凰出版社2008年版,第426页。
部分大部头多册专书有从第某册开始重新计数页码者,此类须特别注意:
【例14】张志烈等校注:《苏轼全集校注》第10册《文集一》,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10页。
(五)所引用专书为收录于丛书或汇编者,则需同时写明丛书或汇编的责任者及书名;如丛书责任者为集体,则可省略;是否标明册数,参考上一项:
【例15】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唐圭璋编:《词话丛编》,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5页。
【例16】苏籀:《栾城先生遗言》,《全宋笔记》第三编第7册,大象出版社2008年版,第152页。
(六)引用整理本古籍或有重编页码的影印本古籍,不需写明卷数,仅注明重编页码即可:
【例17】周必大:《文忠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148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63页。
如引用未整理古籍或未重编页码的影印本古籍,则需写明卷数,并依据古籍页码规则写明引文所在某页(叶)的a或b面;如为无页码古籍,则不必标注页码:
【例18】茅坤批评:《唐宋八大家文抄·宋大家苏文定公文抄》卷一九,日本国立公文书馆藏明万历七年(1579)茅一桂校刊本,叶15b。
【例19】苏轼撰,郎晔注:《经进东坡文集事略》卷一,张元济等辑:《四部丛刊初编》第158册,上海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叶4a。
(七)引用二十四史整理本,如正文行文中已写明可标识传主的传记题目(如《宋史·苏轼传》),则注释中可省略卷数及《某某传》:
【例20】: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01页。
如正文中未出现相关信息,则需在注释中写明卷数及《某某传》:
【例21】:脱脱等:《宋史》卷三三八《苏轼传》,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0801页。
(八)所引专书再次出现时,可省略出版社、出版年,但责任者不可省略:
【例22】苏轼:《南乡子》,邹同庆、王宗堂校注:《苏轼词编年校注》,第288页。
(九)如在注释中引用原文,则在原文后以括号形式注明专书出处:
【例23】朱刚先生指出:“苏轼的诗词中对‘鸿’的书写非常多,经常是用来自喻的。”(《苏轼十讲》,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版,第1页。)
【例24】朱刚《苏轼十讲》:“苏轼的诗词中对‘鸿’的书写非常多,经常是用来自喻的。”(上海三联书店2022年版,第1页。)
此外,如引用外文专书,则参考上述中文专书的相应示例进行注释。
三 引用图片示例
因当前条件限制,《东坡文化研究》仅能以黑白形式印刷,故文中插入的图像,应为高清版,否则可能导致印刷效果不佳。同时,对于插入文中的图像,需在图像下方录入解释说明:首先应以图1、图2、图3……的形式按照图像于正文中出现的顺序予以编号,即使只有1张图像,也应编以“图1”;其次,图像的原有标题、时代、作者、材质,如有明确信息,皆应注明;再次,需注明图像来源或现馆藏地,如为作者自制图像,则以“作者自制”“作者拍摄”等方式进行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