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提示:
1、期刊状态:休刊。(微信公众号“ELE童博汇”信息)
2025年10月28日星期二
休刊词 |《儿童・博物馆・教育》走过五载,感恩相伴
【微信公众号“ELE童博汇”信息】
ELE童博汇 2025年01月16日
发刊词好写,而休刊词难。创刊时,虽然前路漫漫,遥不可知,但内心充满想象,也曾暗暗立下激昂的誓言;而临到终止之际,则更需勇气和理性去直面内心,承认心虽殷切但力有不逮,忍痛做出最后的了断。
学术季刊《儿童·博物馆·教育》的诞生伴随着研究中心机构战略的调整。彼时,我们刚刚转隶至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希望从教育学的视角审视儿童博物馆的本土化历程,汇聚众人的力量,共同提升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以一份刊物为平台,打通研究与实践、本土与国际、业内与相关领域之间的壁垒,广泛呈现儿童教育、博物馆教育方面扎根实践的研究成果和立足研究的实践案例。
我们也确实是这么做的。作为一本内刊,《儿童·博物馆·教育》从2020年创刊至今一共编制了20期,编辑部共有2位全职编审(于雯、刘鑫),先后历经2位专职编辑(文若予、吕思瑶)、8位精校排版人员(王铮铮、邓瑶、蒲佳易、王琪、胡雨轩、王彦钧、于晓晴、杨帆),邀请了18位专家组稿专题,收录了234位作者/译者的207篇文章,累计超过120万字。
我们鼓励原创,尊重多元,力求用最真实的声音呈现博物馆一线的实际以及研究者的冷静思考,希望描绘出这个暂时还称不上学科的学术领域的全貌。随着刊物的逐渐成熟,我们看到了更多从业者在内刊上获得展示机会。我们也不吝惜表达善意,经手将很多文章推荐给正式刊物,也最终看到优秀的学术成果与实践经验获得认可和推广。
然而,一路走来,并非都是坦途,我们也曾面临诸多挑战。资金来源、编审队伍、来稿质量、内控要求乃至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几度让我们徘徊,甚至动摇决心。在线研讨、合作共学等方式的兴起,更让我们逐渐意识到,单靠传统的期刊形式已经很难满足学术传播和教育发展的需要。在经历了若干次的碰撞与磨砺后,我们愈发明白学术的庄严与神圣,愈发感受到儿童博物馆教育领域的无限可能。与其勉为其难,牺牲质量,不如从容放手,停下脚步,留待更好的时机重新出发。所以,今天我们在此宣布——学术季刊《儿童·博物馆·教育》即日起休刊。
虽然心情复杂,但却问心无愧。休刊意味着我们这一阶段的探索与努力已然走到一个暂时的终点。我们要感谢一直支持、关注并参与刊物发展的读者、作者、专家以及印制团队——有情有义的冯清泽先生及其他伙伴。在这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学术领域,我们曾以微薄的力量试图为儿童教育、博物馆实践架起一叶扁舟。今天,这艘小船暂时停泊于此,但它所承载的意义将继续在之后的学术旅程中延续。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期许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我们能够以新的面貌、新的姿态再次相遇。
《儿童·博物馆·教育》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