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关于情境教育

2023/4/7 15:46:24  阅读:8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我的杂草地 ,作者果果

情境教育

看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情境教育的创始人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一个主旋律的三部曲》一书。感慨这就是我一直向往的教育啊。李吉林老师的情境教育重视“情”,通过情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提高教学学习效率。在我看来,“情”就是喜怒哀乐;“境”既包含外部环境,又包含个人内部心境,情与境完全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因此情境教育对于儿童来说可以受益终身。而在小学语文数学英语学习中其实情境课程的设计完全可能很好实现情境教育,符合如今的课程改革要求。

情境教育的核心元素:“真、美、情、思”。

真:关注真实的世界

美:激发审美愉悦,产生“情”,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力”。

情:情境教育的根本灵魂。情感生成儿童学习的内驱力。情感和认知相结合。

学习科学阐明,“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的结合是学习的核心”。

思:拓展思维、想象空间,发展智慧。

创设情境的六大途径:以图画再现情境、以音乐渲染情境、以表演体会情境、以语言描绘情境、以生活展现情境、以实物演示情境。

理论基础:

1.意境说

2.脑科学:

1)丰富的环境让脑的感觉良好,良好感觉使脑产生化学物质,使脑和身体内部信息的传递更顺畅。“丰富的环境可以促进树突的生长”,“丰富的环境会使神经连接增多”。

2)儿童的脑优先接受情绪性信号,积极的情感伴随可获学习活动的高效。“积极的情绪参与是学习的关键”,“情绪记忆是最高效的记忆”。“只有情绪才能为我们提供足够多的热情来达到目标。”“情绪信息总是比其他信息优先得到加工”。

3)利用艺术设计情境,即“美、智、趣”。大脑特别擅长对事件的记忆。加之音乐、图画、美生成内心的愉悦感,使大脑分泌出大量的神经递质,加快了信息在神经元间的传递,提高了儿童脑的功能。

3.以“情境”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理论,将知识、儿童、社会中心课程论三者结合。英国课程论专家丹尼斯·劳顿(Denis Lawton)是其代表。

儿童——情境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知识——与情境相互依存

社会——儿童知识建构不可替代的情境

情境课程五大“操作要义”:以“美”为境界、“思”为核心、“情”为纽带、“儿童活动”为途径、“周围世界”为源泉。

情境课程的基本策略:儿童至上、以情激智、以美育美、学用结合、链接生活等等。这些都充分体现了“真、美、情、思”的育人功能。

李吉林老师作为南通一名语文教师,最开始准备写第一篇论文去南京参加会议是受到上海师大的三位女教授恽昭世、柴崇英、谢淑贞写的一篇有关《发展儿童智力》的文章启发,探究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发展儿童的智力。最终写成论文《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智力》,认为要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引导学生积累感知材料为基础;以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为种;以训练学生的语言为手段。

兴趣的重要性:

促进儿童发展的第一要素是主动性。

观察的重要性:强化感受性。

感知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如巴甫洛夫就十分强调“观察、观察、再观察”。

课本中插图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的好材料。

学生从反复的实验中、不断的观察中,逐步认识到事物的发生、变化和结果。

观察得越多,提出的“为什么”就越多;观察得越细,积累的感知材料就越具体。

思维的重要性: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完善到完善逐渐发展的。要打开学生的思路,应该遵循这一规律,从启发学生思考具体问题着手。

一个人的智慧就是体现在不断地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之中,并在其中得到发展。

语言的重要性:

1.孩子刚开始学习语言时,都是在一种情境中学习的。之前看过《父母的语言》一书,也有提到儿童在学习语言时其实会自己先创造语言,因此我们成人听不懂儿童的婴儿语,但他是在学习,在把听到的语言和具体的事物情境相结合,逐渐理解成人语言而学会说话。

2.按照心理学家的说法,学生在观察、感知时,主要是形象思维的大脑右半球兴奋,观察后,用语言表达情境时,主要是抽象思维的大脑左半球兴奋。感知和语言学习相结合,促进儿童脑发展。

3.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简单有趣,这说明他们的思维还处于低级状态;学生提出的问题扯远了,就说明他们的思路没有条理。

李老师进一步研究情境教育,建立理论是从中华民族文化作品《文心雕龙》中关于“情境”的论述获得启发,所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人间词话》更是阐述“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从“意境说”中概括出了“真、美、情、思”情境教育四大元素。

儿童发展的基本要素,快乐高效学习原则:

1.以培养兴趣为前提,诱发主动性

2.以指导观察为基础,强化感受性

3.以陶冶情感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马克思就把他对于当时社会规律的天才洞察,首先归功于自己所受的美学教育。

4.以发展思维为重点,着眼创造性

1)在词的理解和运用中发展儿童思维的准确性。

2)引导儿童运用修辞手法,丰富思维的形象性。

3)加强对儿童篇章的训练,发展思维的逻辑性。

4)在儿童的想象性作业中,发展思维的创造性。

5.以语言训练为手段,贯穿实践性

情境教育基本原理之一的“心理场整合原理”。

美学丰富了李老师的教学观,强调通过情境教学,进行审美教育,思想教育,情感陶冶。

1.乌申斯基:“图画一看,教室里就热闹起来了。”

2.表达美的感受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充分调动学生表达美的主观欲望尤为重要。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3.没有情感的审美活动是不存在的。因此,诱发学生的审美动因,是审美教育成功的关键。

4.教师情真,才能以情动情;教师心热,才能点燃智慧的火花;教师意远,才能开阔学生的思路。

如何体现教学的美感性呢?

1.显现美的教学内容

“人类研究长方形的计算公式,经历了约1万年,而后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计算公式,却仅用了50年的时间。显然,人类是从长方形的公式中得到了很好的启示。”这几句话看似简单,却展现了人类创造这两个几何面积计算公式的历程,包含着逻辑之美、创造之美。所以小学数学应该给孩子讲创造,而不是直接告诉他公式。

2.选择美的教学手段

美感总是通过人的视觉、听觉、触觉具体感受的。

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的一个重要因素——“能观”。因为“真正之知识唯存于直观”,“一切真理唯存于具体的物中”。

3.运用美的教学语言

第斯多惠:“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4.表现美的教师仪态

学生创造力培养:

1.审美愉悦

美,是创新的出发点,美让学生走向创新。

2.师生关系和谐

1)倾注期待

老师对学生的期待源于爱和信任。美国心理学家西尔凡诺·阿瑞提就说过:一个善良的母亲的爱,和伴随着认为孩子能成为一个有价值、有创造性的人的那种信任是创造力的前提,并指出“这个孩子会心力向内投射,他懂得分享母亲的情感,接受她的预言,他一定要证明她的母亲是对的。充满信任的母亲的形象,永远支持着他”。

2)真情交融

3)合作互动

3.观察:持续积累表象

4.想象:寻找契机激发

想象在发展儿童思维、培养儿童悟性方面有特殊的作用。

拿数学来说,孩子们会运用所学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画出许许多多精美的图案;他们还能将所学的测量、平面计算等方法带到园博园中,实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测绘问题……在数学文化节中,孩子们尽显各自的创造才能,写诗歌、编小品,那些蕴含着数学知识又充满趣味的数学童话剧更是孩子们充分发挥创造性的证明。

5.学科训练打基础

1)训练与思维结合,强调灵活性

如数学学习,结合熟练的计算训练儿童思维的敏捷性,结合几何形体的理解训练思维的形象性,结合应用题的演算培养思维的广阔性、逻辑性,结合公式定理的探究培养思维的创造性。

2)训练与生活结合,强调应用性

3)训练与活动结合,强调主动性

儿童主动学习的四大基本原理。

1.情感驱动原理

2.暗示倾向原理

3.角色转换原理

4.心理场整合原理

根据心理场理论,儿童生活的空间无时无刻不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作用。心理场理论指出,儿童心理需求得到满足时的愉悦,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向着教育教学目标整合的“力”。

中国儿童情境学习范式其内容概括为:

择美构境、以美生情、以情启智,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融合起来,形成儿童在境中学、做、思、冶的儿童情境学习范式。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