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7 15:45:52 阅读:88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哈士奇的思考笔记 ,作者Hasky
Q1:什么是教学情境?
有的研究者说,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方法。
还有的说,学习情境是与知识内容相适切的、内在地包含问题的社会生活事件,应当具有悬疑性、生活性、真实性、复杂性、典型性、情感性等特征。
基于以上的我们能够看到,教学情境有很多不同的类型和体现:
按照学生是否有直接体验为标准,可以分为直接场景(大自然、学生亲自经历的生活事件,课堂中创设的一些角色扮演情境)和间接场景(试题中的文字描述、某些历史故事、社会事件等);
按照这个情境是否是真实存在为标准,可以分为真实情境(大自然、个人经历、社会事件、历史等)和人造情境(试题中的文字描述、老师自己设计的情境);
按照情境宏观程度可以分为微观情境(某时某刻的某个空间发生的某事)和宏观情境(某个时代某个区域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背景)。
Q2:什么是好的教学情境?
基于Q1的几个不同界定,我们可以从中归纳几个点来聊聊好的情境的共同特征:
第一,教学情境一定是锚定在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上的,为了情境而情境,为了新奇而新奇,不是好的情境;
第二,情境要具有一定的新奇性,这是为了能够引发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进而形成动机来维持后续的学习,如果这个情境非常平常,司空见惯,老师也没有从中萃取出有趣的现象,那么对学生来说,就难以实现身临其境的效果;其次,新奇性也是带来情感的一个前提,新奇的情境往往能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或者是带来对美和善的情感体验;
第三,情境要具有生活性和真实性,这意味着这个情境得是学生的生活经验中能够体验到的,比如煮熟后会浮起来的饺子,不过我想也有一些思想实验性质的哲学情境,比如电车难题,缸中大脑,虽然不具备生活性这种特性,但也是能激发学生思考的;
第四,情境要具有发展性,也就是说这个情境虽然对学生而言比较熟悉,但是其中存在某些学生无法解释的元素,会对学生造成认知冲突,需要学生通过学习来更好的解决情境里的问题,进而对目标中的知识或概念形成更深的理解。
Q3:什么时候需要使用教学情境?
一般来说,教学情境最常被使用在课程导入环节,也就是在讲解一个新概念的时候,我们先举一个生活中真实存在或者发生过的例子或现象,然后通过对这个情境的讨论和思考引入背后的原理和概念。
然而除此以外还有很多应用的场景,下面提供几种可能:
第一,在我们讲解一个新知识的时候,可以用一个小情境,比如语文老师在讲解一个生字时,会通过甲骨文等字体演变,来讲解这个字背后的故事和所要表达的含义,这就是一个小情境;
第二,在我们要对学生进行测试评估的时候,也可以使用情境,比如在纸笔测试中我们可以给一段场景描述,让学生去进行分析,或者开放论述;比如在表现性评估中我们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具有真实性的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应用知识并设计解决方案;
第三,在整个单元学习中让情境贯穿其中,比如在思政课学习法律和政治体制时,可以在最开始给学生一个法律案件和模拟法庭的探索情境,学生围绕这个法律案件进行相关知识知识学习,并在模拟法庭上表达自己对法律和案件的观点和看法。
Q4:作为老师,如何创设好的教学情境?
创设好的情境的前提是老师大脑中要有相关的积累,形成自己的情境案例库,那么如何建立这样的库呢?提供几条策略:
1、留心观察自己的生活经验,带着一双发现现象的眼睛和一颗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心态,随时记录下自己的好奇,书写自己的十万个为什么;
2、关注有影响力的社会事件,这对于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学科老师特别有帮助;
3、关注教材,有教材的老师建议不断阅读教材,看看教材里选择了哪些情境,以此作为拓展的起点;
4、关注学科史,这点是在其他老师的对话中得到的启发,知识不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而是具体的人和群体在具体的时代背景下作了具体的事情得到了对现象的共识,每一个知识背后都是一段故事,都是一个情境,从学科历史的角度切入,能给学生们更纵深的视角。
Q5:作为老师,如何实施这个好的教学情境?
有了好的情境,那么如何实施以至于让学生沉浸其中呢?我想有这么几种策略可以作为抓手让学生参与投入:
1、基于情境提出探究问题,用问题作为锚点去激发学生学习,通常来说,一个好的情境本身就带着一些好的问题在其中,老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能够沉浸在场景中,并产生问题,类似于问题式学习的方式;
2、基于情境提出项目和任务,比如有一个问题需要解决,有一个需求需要被满足,学生需要经过学习、思考、设计、测试实验等环节最终得到一个产品/方案,类似于项目式学习的方式;
以上两种也都是很经典的抛锚教学法的变形。所以,这也回应到了建构主义的理论,建构主义四要素里也包括“情境”。
总结
最近写了好几篇比较聚焦的、微观的教学策略梳理,发现对于自己来说,相比较学习一些比较复杂整全的剑谱和招式,一些看似很小很微观的动作其实更容易切入和改变。我在想,小改变小进步也是任何改革的起点,如果没时间去做大变动,那么就让自己的下节课+1,也是极好的出发。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