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作文:从虚拟情境到隐含情境

2023/4/7 15:43:55  阅读:71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王后语文 ,作者王惠

在新课标所做的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路径设计中,“情境”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和一条路径。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情境”更是一路领先,一枝独秀,成为落实新课标最重要的一个抓手。甚至有人把“情境”视为落实改革、提升效能的不二法门,认为“情境”所到之处便能万物勃发、生机一片。需要注意的是,人们所理解和运用的“情境”,主要是“社会生活情境”,把知识运用到社会生活情境中去,这也确乎是知识学习的意义之所在。然而,“情境”真的可以点石成金,改变学科教学效能不高的状况吗?未见得,实际上,实践中的“情境”抓手还衍生出了一些偏离学科本质和学科核心的问题,使得我们的学科教学改革显得有些扑朔迷离起来。笔者曾撰写《走出情境化教学设计和考试命题的误区》一文,对此现象进行分析和纠正,其中重点分析了把情境这一知识载体当作主体、把学习者当作表演者两大问题。今日把“情境”在高考作文命题中的变化这一新观察和新思考分享给大家,希望给大家进一步的启发。

我曾经谈到高考语文的三大变化:方向性变化(表现在文本的主旨和题材内容上)、专业性变化(表现在文本的形式上)、技术性变化(表现在情境和任务上),其中方向性变化体现语文学科以文化人的学科特征和育人功能,满足教育“立德树人”的目标和高考“服务选材”的任务;专业性变化体现语文学科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本质属性;而技术性变化指向语文学科学习和现实生活的关联。遗憾的是,情境任务这一技术性变化在高考语文中发挥了负效用,具体表现在导致了作文评卷的严重偏颇。虽然这一偏颇并非情境任务本身之错,但“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因我而死”,情境任务受此牵累,这两年已经黯然退场。

大家不妨看看下面两张图上的广东高考作文题,第一张图上是201820192020三年作文题,第二张图是20212022两年作文题。材料大家都已经非常熟悉,我们主要看两张图上5道作文题中的引导语,看其中的“情境”变化。显而易见,前面的三年,包括2018年的世纪宝宝中国梦、2019年的劳动、2020年的历史人物题均设计了情境和任务:留待2035年开启的时光瓶、面向复兴中学同学的演讲稿、班级读书会上的发言稿;而2021年的借“体育之效”谈强弱关系、2022年的借围棋术语谈强基固本,均未设计情境。事实上,不独广东卷,所有的高考卷作文题,都悄然发生了这样的变化。

这样的变化为何发生?原因就在于情境任务这一技术性变化在高考语文中出现了负效用,匆匆一瞥的作文评卷会因为对情境任务这一可见因素的强调而失去对素养这一隐在目标的正确判断。

这样的变化为何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原因或许在于大家还沉浸在新课标背景下已经掀起热潮的“情境”话语中。当然,这一变化也并不意味着虚拟的真实情境彻底退出了高考作文题的命制,如果能够建构起更为科学的“情境”认知和评价依据,作文题中出现情境任务的设计不仅未尝不可,而且确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高考作文命题不管是否设计虚拟情境,其重要性远不如隐含情境那么重要。隐含情境指的是时代青年所身处的真实社会环境,其中包括接受祖国挑选的时代青年应该具有的家国情怀和时代使命、国家阶段性的建设任务和高考当年所面对的重要问题。以2021年试题为例,审题时必须要关联中国共产党由弱变强的百年历程、中美关系的强弱对比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种视野和格局决定了作文立意的准确和深刻。

事实上,作文审题立意和立论行文的过程也是对新课标中三种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学科认知情境、个人体验情境)的统整过程,在社会生活大情境的背景之下,基于对学科认知情境(作文题)的深度把握,关联自身体验,以小见大地抒发真情实感、发表真知灼见,这是高考作文提分的关键。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