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4/7 15:08:21 阅读:308 发布者:
聚焦学习任务群
推进大单元设计
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大单元备课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五个方面的课程理念,即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语文课程育人功能;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注重课程的阶段性与发展性;突出课程内容的时代性和典范性,加强课程内容整合;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法变革;提倡课程评价的过程和整体性,重视评价的导向作用。这些课程理念始终渗透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维度。基于素养立意的课程改革取向,我们以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围绕语文学习任务群,整合单元教学内容,从大单元设计入手,进行了单元备课的教学尝试。
【单元备课思路】
老师们为构建语文学习任务群,推进大单元教学设计。在备课中,力求探寻学科逻辑、设计活动逻辑、落实学习逻辑,基于此,备课组结合本单元教学内容,选定了“语言文字与积累”“表达与交流”两个学习任务群,在单元整体备课方面设计了三个板块,即单元教材解读、单元活动框架、具体课例展示。
【单元教材解读】
1.站在教材全局,了解单元组成
本单元是部编版语文一下教材的第四个单元,结合前三个单元的学习任务,学生在识字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积累,也能够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发挥了汉语拼音的使用功能;在朗读方面,能够读好词语和常规句子的节奏,还能够结合语境,读好人物对话,读出儿童诗的趣味;在阅读方面,能够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找出课文中的明显信息。
基于前三个单元的语言文字积累和阅读能力提升,第四单元围绕“家人”的主题,教材编排了《静夜思》《夜色》《端午粽》《彩虹》4篇课文,这四篇课文题材广泛,内容活泼有趣,想象奇特,既关注了一年级儿童的学情,又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2.领会编写意图,了解教材内容
为了更好地落实单元重难点,备课组先具体地进行了每一课的教材解读。
《静夜思》流传度很广的思乡诗,语言浅显却情感真挚,全诗只有二十个字,却成功地刻画了外出游子地静夜思乡之情。
《夜色》是一首叙事儿童诗,语言富有童趣,以第一次人称“我”的视角写出了自己由胆小到勇敢的过程,其中离不开爸爸妈妈的引导和关爱。
《端午粽》是一篇清新脱俗的散文,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地样子、味道和花样。文章脉络清晰写了包粽子——煮粽子——吃粽子——带粽子——分粽子,体现了浓浓的家人情,邻里情,同时又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彩虹》也是一篇富有情趣的散文,着重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本文以对话的预期,通过6个问句巧妙串联,呈现了一个纯真烂漫的想象世界,传递了儿童关爱家人的美好情感。
3. 明确双线安排,抓教学重难点
“双线”安排具体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这种将二者高度融合的组元方式使得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得更加明显,有利于把必要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训练点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组合,体现语文教学的序列性和系统性,更加符合语文学习的规律。“双线”组元,使得单元教学目标更加聚焦,教学只想更加明确。
基于对单元双线内容的整体分析,我们确立了第四单元的四个教学重点,一是认字、写字;二是理解词语,掌握扩词方法,对词语进行归类识记,并尝试运用;三是背诵积累古诗;四是正确流利地读好长句子以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地意思,其中读好长句子以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地意思是教学难点,指向对学生语言运用方面素养的培养。
4.回望教材整体,构建教学阶梯。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们以此为例,回望教材。关于“朗读指导”一年下册在六个单元中有具体要求。其中第二单元在朗读指导方面提出,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能够体会不同文体的不同朗读节奏和速度;第三单元在朗读指导方面提出,要重点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可根据具体的情景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第四单元要把读好长句子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用不同方法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基于此,前四个单元的能力要求是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教师在进行长句子指导方面可基于前三单元的方法上,落实朗读指导。
与此同时,整本书中在其他单元中也有对朗读指导方面的要求:第六单元提出朗读指导要抓住课文特点进行教学:古诗就要读出节奏;借助文本句式段落的反复也能够很好地进行朗读;在读对话地时候,能够读好问和答地语气;第七单元重点学习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第八单元又巩固了之前学习的祈使句和读好多个角色之间对话的朗读要求。
纵观部编版教材一年级下册的整体教材,前四个单元在朗读指导上也为后面的单元打下了基础,做好了铺垫。
5.针对重难点,交流方法抓落实
如何读好长句子,有以下几个方法建议:第一,运用词语连续、正确停顿,范读引领等方法引导学生读懂长句子;第二,运用“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读好长句子;第三,通过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停顿,读出问句语气,从而读好长句子。
基于基础型任务群和发展型任务群,我们尝试设计了以“我爱我家”为主任务的单元整体活动框架,并且在主任务下根据本单元每一课的不同特点,设计了三个子任务:思念之家——家之传统——关爱之家,在子任务下又设计了具体的实施活动。通过写家书的方式落实教学目标,思念之家,让学生站在游子的角度写家书;家之传承,让学生体会家风,给爸爸妈妈写家书;关爱之家,让学生通过写信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家人邻里之间的关爱,感恩。真正做到了以任务为驱动,完成本单元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单元课例分析】
《端午粽》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语言形象,为了能够更好地落实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和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对学生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实用性交流与表达的要求,提出了以下几个活动方法的建议:活动一:我是猜谜小能手;活动二:我是识字小达人;活动三:美味粽子我来品;活动四:传承家风我分享。其中以活动三和活动四为例进行课例分析。
【《端午粽》教学片段】
活动三:美味粽子我来品
1.看粽之“色”
(1)外婆是怎么包粽子的?
(2)出示划线句子: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3)外婆用了哪些食材?
(4)外婆包粽子用的箬竹叶、糯米、枣都是什么样的?请你填一填。
出示:(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
(5)几张青青的箬竹叶、一小把白白的糯米、几颗红红的枣,在外婆的手里,就变成一个好看的粽子喽!(板书:样子美)
(6)随文识字“裹”。
(7)总结作者写粽子的顺序:读着读着,我们知道,粽子的外面是用( ),里面裹着( ),中间有( )。你看,作者先写粽子的——外面,再写——里面,最后写——中间,这样写非常清楚。(显红:“里面”“中间”)你来试着读一读。
【设计意图:这是本文出现的第一句长句子,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分解教学重难点,设计先读好词语“箬竹叶、糯米、枣”,利用插图再读好短语“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由词到短语,再送到句子里的方式读句子。按照句子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引出停顿小棒。在学字、学词、读句有层次的指导中,让学生感受重音、轻声对表达情感的作用,感受标点符号停顿,从而掌握读好长句的方法。】
2.品粽之“味”
(1)做动作理解“掀开”
(2)谁上来剥开箬竹叶?(去掉外面的箬竹叶,这就是“剥开”。你来咬一口粽子,真是——(显红:又黏又甜)。
(3)你们想吃吗?让老师听一听,用上刚才的方法读好它。
出示:外婆/一掀开/锅盖,煮熟的粽子/就飘出/一股清香来。剥开粽叶…
(4)这色香味俱全的粽子真是诱人极了!试着用上文中的方法介绍一下我们的传统美食饺子吧!四人小组合作。
【设计意图: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在朗读中让学生感受外婆包的的粽子格外色美、香清、味美,以及美好的寓意。】
3.看粽之“花”
(1)外婆包的粽子不仅十分好吃,花样——(引读)也多。
(2)看看外婆还会包什么样的粽子?我们来瞧一瞧。(课件出示
)种类特别多,用一个我们以前学过的四字词就叫——各种各样(出示)。(板书:花样多)
(3)你还吃过什么花样的粽子呢?
这多种多样的粽子吃起来,心里真——(生:美滋滋)
(4)外婆的粽子不仅要留给家人吃,还要——(引读)分给邻居吃。
(5)当你提着一篮粽子去分给邻居时,你的心里是怎么样的?(美滋滋)邻居们收下粽子是怎么样的?(美滋滋)
【设计意图:图文结合,了解粽子的花样,同时积累表示心情的ABB型叠词,感受粽子带给我们的乐趣,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在品词品句中达到语言文字训练的目的。】
活动四:传承家风我分享
师过渡:孩子们我们现场体会了包粽子——煮粽子——闻粽子——吃粽子的乐趣,现在让我们一起将这美味的粽子分享给家人、邻里。
【设计意图:抓住“美滋滋”在学生感性认知粽子味道美滋滋的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分享之后内心精神上的“美滋滋”】
一、现场活动:送粽子
1.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邻里,互送粽子,交流感受。
2.生汇报。
二、创设情境与远方的朋友分享心情
1. 师过渡:通过互赠粽子,相信大家一定体会到了分享后内心的“美滋滋”,你愿意把这份“美滋滋”传递给你远方的朋友吗?
2.任务驱动:给远方的朋友写封信。写一写你制作美食用的食材、步骤,并写一写你分享美食后的心情。
教育是一场接力赛,更是一场马拉松。通过这次对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教材解读,老师们清晰了单元地位,明确了教学重难点,掌握了具体突破重难点的方法,转变了备课思路,趁着春色,迎着春风,我们会继续携手前行。
转载 | 小语名师联盟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