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磨出好课 | 如何“磨方法”(二):过渡环节的组织

2023/4/7 15:02:53  阅读:102 发布者:

以下文章来源于桃李微教育 ,作者王亚楠

如果将一节课比作一首完整的曲子,课堂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的转换就是曲子之间的过渡。艺术的教学过渡,会使教学全过程节奏清晰,又环环相扣、浑然一体,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效果。简言之,环节过渡的处理考验的是教师的语言艺术和教学设计的精巧构思。

教师要认识到,教学中各环节过渡的效果与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信息的传递、注意力的转移等心理因素是否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在处理教学过渡时,要注意用语言艺术将提示性、迁移性、逻辑性、形象性等因素渗透其间,做到各环节衔接淡而无痕。

一、锤炼语言艺术

环节过渡体现着教师的语言艺术,要处理好过渡环节,教师就要注意锤炼自己的教学语言:一是要注意语言简洁,富有简约性;二是要注意语言要重点突出,具有导向性;三是要注意语言要富有激情,具有感染性。

所谓“语言简约性”,是指过渡语言要在了解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力求简洁有效地传达教学信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所谓“语言导向性”,是指过渡语言要立足于教学目标的实现、重难点的解决,要紧扣教学的重难点;所谓“语言感染性”,是指过渡语要教师基于教学内容,用情感真挚的语言把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用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去拨动学生的心弦,调控整个课堂,调动学生的积极情感。

案例1:特级教师于永正讲授“春“一课时,在引导学生背诵描绘春天的诗句后是这样过渡的:“现在我们就欢乐地生活在阳春三月的日子里,但我们往往是知春而不会写春。那么现在我们就来看看朱自清先生是怎样来描绘春景的姿态、色影的吧。”于老师顺着自己提出的重点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到本课教学的内容中,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

案例2:某历史教师教学“甲午中日战争”一课中,在讲述旅顺大屠杀时引用《旅顺落难记》中这样的表述:“所过街道死尸堆积有几尺高,那男女老幼死得奇形怪状,没有相同的。在一个钱铺里看见地板上铺满了死尸。当中有男的,也有女的,小孩也有,亦有开膛剖肚的,还有斩成两段的。那柜台旁还有一个用大钉子钉着的一个几个月的小孩,零零落落的手、脚、头,到处都是。”

上述案例1,过渡语言重点突出,体现了导向性;案例2的过渡语言极富感染力,教师的情绪情感,让学生感受真实的历史,引发学生的共鸣和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因此,教师在磨课的过程中,要深入钻研教材,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精心设计过渡语言。

二、巧妙构思过渡形式

处理好过渡语言,除了要锤炼提升自己的语言艺术外,还要掌握一定的方式和方法。下面的几种方式和方法,教师不妨根据教学内容、课程特点、课文类型、学生认知和理解水平, 借鉴运用。

1.评价式过渡

所谓评价式过渡,就是教师对上一环节学生的回答和表现进行评价后,以恰当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此类过渡语多为赞美式或鼓励式,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某教师在教学“将进酒”一课时,经过诗句的品读和对李白的解读后,这样过渡到下一个朗读环节的:

“全诗紧紧圈绕一个‘酒’字,感情跌宕起伏,悲叹一欢乐一激愤一奔放,而这所有的情感又都是基于一个‘酒’字。作者因酒而悲叹时光易逝,因愁而纵酒作乐,因愁而慷慨激愤,也因愁而狂放失态。正是从作者的情感变化当中我们看到了一个矛盾而复杂的李白:他性格豪放,才华横溢;他藐视权贵,狂放不羁;他失望消极,却又乐观自信。在文学史的评价中有说不尽的莎士比亚,我相信李白也同样是说不尽的。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情感世界,有感情地吟诵这首诗。”

此处的过渡性语言就采用了语言式,且语言极富感染力,从而可以有力地感染每位学生,引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促使其更好地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其悲与喜、苦与乐,从而提升自己的情感体验,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

2.小结式过渡

小结式过渡也称归纳式过渡,通常用于教学环节之间或课堂教学环节之末。运用这种方式,要选择教学内容结束时,宜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择其重点进行归纳、总结、梳理,然后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施教内容。此类过渡语的特点是可以将教学的重点再现出来,加深学生印象,巩固教学效果。

某名师在讲解“法国第三共和国”一课时,设计了这样的过渡语:

“直到1870年,普鲁士与法国之间爆发战争,结果法军惨败(讲一段当时战争的小故事)……1875年,法国国民议会以一票之多通过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有人把:‘一票赢得’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称为‘不光彩的,从缝隙潜入的共和国’ 。甚至有人预言,它会像第一、第二共和国一样,很快就会寿终正寝。但事实上恰恰相反,它不断巩固,历经近70年,其‘长寿’与它的宪法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下面我们一起看一下,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宪法包含了什么内容。”

这样的过渡语归纳小结了前面的知识点,既加深学生印象,又巩固了教学效果,同时又导出即将要学的重点,引起了学生的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3.引用式过渡

引用式过渡,即结合教学内容,选取古今中外的先哲们对相关教学内容的评论或看法,或者是相应的故事、诗句用以过渡。这种过渡方式,增加了教学语言的形象生动性,以富含哲理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陶冶其情操,使之产生共鸣,同时提升学生的思想品位、精神境界与人文素养。

某政治教师在讲“矛眉的普通性”一课时是这样过渡的:

“中国古代有四大美人,西施、王昭君、貂婵和杨玉环,她们分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之美誉。但是,四大美人也有生理缺陷(学生很好奇,纷纷猪测)——西施耳朵特别小,王昭君脚特别大,貂婵有脚臭,而杨玉环由于形体过于丰满,以至于走路时的响声不堪入耳。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四大美人是如此,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如此,矛眉是普遍存在的。”

这里的过渡就是以故事引入,成功地吸引了学生的兴趣。这样合理的引用,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但要注意的是,这样的引用不宜过多地使用,否则易使学生专注于故事而忽视了知识本身,本末倒置,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

4.问题式过渡

问题式过渡,就是教师以问题的形式引入下一环节的施教内容。此类过渡语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习兴趣。需要注意的是,问题要深入,要把握问题的层次和梯度,同时辅以声情并茂的表述语言。

某教师执教绘本阅读”爱心树“一课时,这样过渡:

“今天老师给大家讲故事。”接着讲述:“从前有一棵树,这是一棵什么树呢?”(出示画面让学生想象)……

“后来,这棵大树喜欢上了一个男孩,这个男孩怎么样?”……

“那么,大树看到它喜欢的男孩发生了什么变化?”……

“男孩每天跑到树下采集树叶,给自己做王冠,并想象自己成了森林之王,想象一下男孩还会做些什么?”……

就这样,借助于问题式的过渡语,逐步引导学生,激励学生去思考、想象,成功地串起了阅读学习的主线。

5.对比式过渡

对比式过渡,就是指将两部分知识进行对比,突出强调其中的不同点,使学生在明确概念的基础上,把关注点由一个知识转移另一知识上,以起到紧密衔接的作用。此类过渡语的使用可以使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牢记所学过的知识,并与新知识关联,对比学习,效果很好。

6.拓展式过渡

拓展式过渡,就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基本完成后,引导学生步步深入,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并向课外扩展。此类过渡语既是对本节课的总结,也是对下节课的铺垫,使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之内,还激发了学生的热情,使其在课外仍然保持强烈的求知欲,从而不断探索,促进其自主学习。

某物理教师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一课时,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展示亚里士多德的运动观点,以拓宽学生对于运动的理解,并设计了如下过渡语:

“亚里士多德认为‘月下区’中所有物质均由‘水、火、土、气’四种基础元素混合而成,每种物质按照其成分都有其自然位置——含‘土’元素越多物质越接近地心;含‘气’元素越多,物体越接近天空。因而运动也就只有两种形式,一是驱使物体回到自然位置的自然运动,二是外力作用下的受迫运动。同学们能够结合自己所学习过的知识来指出亚里士多德运动观所存在的问题吗?”

在激烈的讨论中,学生们开动脑筋指出了一些问题(如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无法解释抛物运动中的横向运动),也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确实可以很好地解释很多现象。

上述案例中,正是借助于拓展式过渡衔接的辅助,学生获得了独立思考的机会,也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从而客观地了解了物理科学发展的历史。

当然了,在实际的教学中,过渡语的形式并非单一,有时可以多种方式融合使用,但要注意的是,无论用何种形式,都要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而不是让学生莫名其妙、一头雾水,更不是教师个人显示才华的展示台。

版权声明 | 内容源于《磨出好课: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22个关键》(世界知识出版社),作者为王亚楠

转自:“初始化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