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3/30 9:08:12 阅读:152 发布者:
数字技术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的应用实践探究
文 | 张亚丽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强调,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人文素养,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基于青少年群体的红色教育已经成为当前学校、社会和家庭等的一项重要任务,在科技不断发展、数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乘数字技术发展之风,快速、稳健、有效地推进青少年的红色教育工作,成为值得教育工作者思考与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
数字技术在青少年红色教育中
的应用概况
红色精神是党的红色基因,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红色文化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革命实践中创造的一种先进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全根先在刘润为对红色文化做出的重要理论梳理的基础上,提出它主要包括三项核心内容:一是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二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三是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青少年的红色教育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的以红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学习教育,红色文化内涵与主要内容直接关系着红色教育活动与工作的开展。作为青少年红色教育的主要内容,当今红色文化已经逐渐融入不同学科、课程、校内外活动以及家庭教育中。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活动方式、主题教育特点,红色教育的方式和形态呈现日益多元化的发展与创新。
数字技术在青少年红色教育活动中存在丰富的类型。从感官上看,数字技术体现在对观众(用户)的视觉、听觉、触觉,以及多通道、场景化、沉浸式等体验方式的支持与增强;从硬件技术上看,主要体现为硬件发展引领的观众与用户体验方式的拓展与改变,如屏幕艺术、灯光与投影艺术,从普通影视屏幕播放到3D、4D乃至5D影像,环幕、球幕设备等的运用支持,以及全息影像设备、VR头盔(眼镜)、增强现实、混合现实技术支持下的体验增强等。
近年来,一些教育组织与VR硬件开发部门共同打造的红色教育体验馆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在该体验馆中,学生佩戴VR眼镜,以如身临其境的方式,在虚拟界面选择某一处纪念馆或者革命遗址,进入虚拟空间进行全景漫游、参观。配合手柄操作,还可与特定的展品互动,播放音频,在观展中听到人工智能导游讲解,重温革命历史。在体验馆中,青少年还可选择历史事件或人物,作为历史事件参与者,亲历发展过程。这让青少年在沉浸式的仿真体验中,深入感受红色精神,增强红色教育的效能与意义。
在软件技术与传播媒介上,随着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大数据与云技术、物联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和广泛应用,红色教育活动可以借助的新技术与媒介手段越来越多元,内容愈加丰富。以网站、移动APP、微信小程序、视频号、公众号、微电影、短视频、MG动画、信息图表等方式开展红色主题教育的方式不断涌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有声书中,主播提供的大量红色题材故事,如《雷锋日记》 《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两个小八路》《闪闪的红星》《小英雄雨来》等,使得青少年能够利用碎片化时间,进行红色主题内容的学习。
二
在校园和课堂上进行红色教育
的数字技术应用实践
校园是开展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场所,体现在不同课程、活动中的教育实践各有特色。比如,在诸多学校的音乐课堂上,教师会结合多媒体音频、视频,进行红色歌曲的欣赏、理解与传唱。以2022年喜迎党的二十大召开多地、各校开展的传唱红色歌曲活动为例,《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闪闪的红星》《十送红军》《团结就是力量》《我和我的祖国》《唱支山歌给党听》等一系列红色歌曲再次被唱响,并依托强大的网络技术与平台支持,在不同空间、地域以线上直播或视频录播等形式,实现线上彩排、联唱与“云传唱”“云合唱”。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也增设了影视内容(含数字媒体课程),提出青少年要认识到影视(含数字媒体艺术)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感悟伟大建党精神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教学影视类课程时,教师则可直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红色经典影片,利用网络与多媒体影音设备,通过影片梗概讲解、影片片段分析(如影片《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高山下的花环》等)、故事背景资料解析等方式,带领学生观摩、欣赏,从而帮助学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红色历史与革命文化,更好地铭记革命历史,传承革命传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提出,要“围绕伟大建党精神,确定革命文化内容主题,注重反映理想信念、爱国情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顽强斗争和英雄无畏等革命传统”。在小学低年级段,它强调要让学生初步懂得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换来的,激发对革命领袖、革命家、英雄人物的崇敬之情。教师在进行跨学科教学时,也可结合语文课标要求,在讲述红色故事、人物、节日、纪念日故事时,利用多媒体方式进行声画讲解,让学生在聆听和体验中谈出自己的感想,从而重温经典、铭记历史,厚植爱党、爱国情怀。
三
在艺术体验中进行红色教育的
数字技术应用实践
艺术体验与实践是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带领和倡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红色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欣赏、互动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深刻地理解红色教育内容,学习红色教育精神。
艺术体验与实践是青少年红色教育的重要途径。带领和倡导青少年积极参与红色教育实践,能够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参与兴趣与热情,使他们在欣赏、互动的过程中更加生动和深刻地理解红色教育内容,学习红色教育精神。
(一)以革命历史博物馆、党史馆等为主要活动场景的红色教育观览活动
以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为例,展馆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对党的革命历史和事件进行生动呈现。比如,运用沉浸式“4D+六面”数字技术(包括全景LED显示屏、体感体验设计等),还原了伟大的长征场景。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可以从当年的红军战士视角,在沉浸体验中感受爬雪山、过草地等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与枪林弹雨,切身体验、感受红色文化与震撼人心的长征精神。
另有《复兴之路》红色主题大型展览,2018年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出。展览通过文物、雕塑(如作品《苦难的中国人民》《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血肉长城》等)、油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等)、国画、场景复原、沙盘、电动图表、模型,以及触摸屏、电子翻书、全息投影等数字技术手段,全面、清晰、真实地再现了历史中的故事与细节,是青少年直观、全面认识和了解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成就的重要方式。
(二)观看红色影片与红色主题电视片
近些年,随着优质国产主旋律电影的不断涌现,走入影院,观摩主旋律影片,成为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方式。国产电影的发展,也离不开数字技术的支持。例如,电影《长津湖》(2021)中大量运用数字技术,实现了虚拟场景的搭建、虚拟道具的设计,提高了青少年观影的真实感与视觉震撼,使电影成为视效大片。又如,动画电影《最可爱的人》(2020),运用三维数字技术生成角色、场景,逼真地再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英雄形象与故事。
收看优秀红色教育专题片、纪录片也是青少年接受红色教育的重要方式。如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红色专题片《敢教日月换新天》,片中部分使用8K超高清拍摄手段,引入人工智能影像修复技术,实现近百年来各种珍贵资料的影像复原与高清呈现。又如《红色家书》等,兼具时代性和时尚审美性,再现了不同时期中国共产党员和革命战士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坚强党性,也是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的重要史料和内容。
这种新型数字技术的介入,对最大限度地复原历史、带给观众更加真实的视听体验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线上红色旅行与观摩学习
充分利用线上学习方式,观摩、学习红色教育网站或公众号等,如学习强国中的内容,也是近年来的红色教育常见方式。如《复兴之路》红色主题大型展览已在网络上开通了数字博物馆,青少年可以通过在网页上的点击滑动,实现对展馆不同位置、不同空间中展品和展位的观摩与学习。
又如,开展网上红色旅游活动,通过网络游览形式,畅游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与红色家园,留下足迹。青少年在参观过程中还可参与网络互动,学习红色知识,参与竞猜,在网络上分享自己参加红色之旅的照片。
再如,在学习强国红色教育平台上,从红色中国的文献到
、视频,它以多种媒介形式记载了中国革命人物、伟大事件与红色精神,是青少年进行线上红色教育的重要基地与红色文化宝库。
对于线上游览方式,青少年更易接受,在数字世界开启红色之旅,能更好地达成学习红色文化与领悟红色教育精神的目的。
(四)利用轻量级软件和小程序,实现青少年社交平台上的红色教育与学习
轻量级软件和小程序在微信等社交软件中打开即可使用。比如,一些高校运用“千聊”软件,基于成熟运行的“红色微栏目”为学生定期提供红色教育内容。演讲者精心准备课件,在活动中以语音直播的形式,利用多媒体传播影片内容,分享思想体会。主讲内容结束后,全体成员参与线上互动,从提炼精神主旨、联系当下实际的角度抒发学习体会。通过全员动员、全员参与的线上分享座谈形式,全体成员共同重温党史,夯实初心,实现红色教育的目标。
其实,这些在高校中成熟运用的数字技术,也可应用到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中,如以多媒体课件与播音结合的形式,打造特色化的红色微栏目,利用数字线上技术,以小组的形式开展多元化的主题活动。
四
家庭与亲子红色教育中的
数字技术应用实践
家庭红色教育与亲子红色教育活动是青少年在校园之外进行红色文化学习的常见形式。家庭成员一起走进红色革命基地,家校打造红色教育共同体,利用周末、假期等时间,和青少年一起参加红色之旅、红色文化调研以及红色人物专访等活动。
以中国国家话剧院庆祝建党百年“红色演出季”《红色的起点》话剧为例,该剧作多元化地运用诗歌、历史、纪实、多媒体等表现形式,再现了中国共产党在上海诞生的历史过程。作品以光影为媒,构建了虚实相生的观众与历史对话的空间;电子音乐配合凝练的光影艺术,拉近了与当代观众的距离,增强了作品的质感。这样,在光影艺术与话剧艺术的结合中,青少年能够在综合的艺术体验中感悟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更好地感受所传递的信仰的力量。
又如大型红色主题演出红秀《延安 延安》现代舞剧,综合运用声光电设备、多媒体影像,利用墙面、地板、幕布等形成270度空间成像,以及轨道设备、现代化/智能化的舞台科技,极具艺术感染力、历史场景沉浸感,使青少年能够更加直接、真实地接受红色革命精神的洗礼,体悟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爱国主义精神。
再如大型红色音乐剧《闪闪的红星》,通过对传统电影作品的艺术创新,结合多媒体舞台技术与数字技术,在不同场景采取特定的灯光色系,构建背景主基调,在不同的人物出场时,以灯光的变化、烟雾的效果渲染舞台气氛。该作品在现代化的乐队编曲中,增加了若干电子音乐元素与时尚音乐元素,使得作品更好地被青少年接受、理解,红色精神也被更好地记忆与传承。
另外,多媒体杂技剧《红色记忆》是融合电影艺术、山东民歌、戏剧戏曲、歌舞等多种形式的红色艺术作品。它利用多媒体舞台方式,巧妙运用舞台立体投影数字技术,产生了跨时空的舞台效果。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不断发展、更新,各种结合数字技术的新型红色教育方式势必会得到不断发展。在校园内,教师可以利用节日、纪念日,跨学科开展红色主题教育日活动,也可通过课后社团开展红色课本剧、舞台剧、绘本与漫画创作、微电影与短视频创作等活动,或开设红色教育公众号、微栏目与红色电台,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红色教育宣传;在校园外,鼓励青少年利用周末与节假日,在家中收看红色专题片,与父母一起走进博物馆、纪念馆、影院,参观、观摩红色主题展览与红色影片,积极参与假期红色教育活动,或参与社区组织的各种形式的红色主题创作。
2022年版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中,将跨学科学习提到空前的高度,教师也可在艺术课程内部、艺术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进行跨学科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红色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单位与教育机构可以选取符合自身特色的红色主题,开展综合化的跨学科学习和创作实践。如联合语文教师、戏剧与戏曲教师、影视与数字媒体以及信息科技教师,带领学生进行红色主题课本剧展演、多媒体红色主题舞台剧创编;联合美术、音乐、影视、舞蹈等课程教师,形成创编小组和团队,带领学生制作红色MV(音乐视频)、创作红色主题微电影等。
总之,青少年的红色教育,依托不断发展的数字技术,在学校、社会以及家庭等多方面的共同推动下,必将呈现更加多元化的形式,助力青少年健康成长、素质全面提升,增强他们的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感,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修订组核心成员)
END
文章来源 | 《中小学数字化教学》2023年第3期
转自:“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