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9 9:39:29 阅读:176 发布者:
我从事语文教学与研究工作已经50年了。在这半个世纪中,通过不断地学习、实践和探索,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一些认识,现不揣谫陋,提出拙见,供大家批评指正。
1.关于语文的观点。
语文是生命的符号,是每个人生命的存在方式,语文与生命是相融相构的。从学科发展、社会需要和教学实际出发,可以认为“语文”是一个以语言为核心,包括语言、文字、文章、文学、文化等多元要素的综合体。语文是折射五千年中华文明的一滴水珠,应该从这滴水珠中使学生体悟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于己打好人生的底色,于国传承民族的精神。一句话,语文是我们每个人安身立命的根。
2.关于“言语”的观点。
“语文”中的“语”,不是“语言”,而是“言语”。心理学和语言学对“语言”和“言语”这两个不同的概念是有明确区分的。语言,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三个部分构成的,其中语音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词汇是语言的建筑材料,语法是语言的组织规律。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也是社会传递信息的工具。那么,什么是言语呢?言语也称话语,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中为完成特定的交际任务对语言的使用。如果说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那么言语则是一种个体行为。由此观之,“语言”和“言语”的内涵是不同的。我们学习语言,是掌握其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知识及其规律;我们学习言语,则是提高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学习语文就是一个学习言语的过程。语文教材主要是现成的言语作品,要求学生读熟它,读懂它,模仿它,创造它。让学生读熟读懂,谓之阅读教学;让学生模仿创造,谓之作文教学。可见,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的语文教学,其实质就是言语教育。
3.关于语文课程性质的观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具有工具性;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人文性。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不是结合,不是粘合,不是捆绑,而是统一,就像手心和手背一样,有手心必有手背。
4.关于语文学科特点的观点。
语文学科是具有多方面特点的学科,其中最主要的是实践性、综合性和社会性。
实践性:语文教学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为主要目标,而能力必须在实践中亲身反复练习才能获得。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学习语言,这是我们进行语文教学活动必须时时牢记的。
综合性:语文并不是单纯的一门学科,它是人类生活的浓缩,它的内涵极为丰富,包括了自然、社会的各个方面。语文课程具有多学科、多信息相互交叉、渗透和融合的特点,是各种知识的“集成块”。
社会性: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的内容有多丰富、有多宽阔、有多深广,语文课程的内容就有多丰富、有多宽阔、有多深广。课堂内外的语文学习,家庭内外的语文生活,校园内外的语文课程,人生万象的语文体验,社会生活的语文实践,自然环境的语文资源,以及网络世界的语文在线等,都是这一开放系统的组织部分。
5.关于小学语文的观点。
小学语文应当姓“小”。小学教育属于启蒙教育,是打基础的阶段,小学生学习语文,许多内容对他们而言都是“第一次”——第一次认识某一个汉字,第一次遇见某一个词语,第一次接触某一个句式。无论是语文知识,还是语文能力,要求都不宜过高。如果讲深了,躐进了,超越了学生接受能力,那么势必欲速不达。
6.关于语文教材的观点。
作为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材从来都是被看重、被关注的。我心目中的语文教材应当是:工于炼意,文意统一;思想有路,行文有序;语言求真,修辞求诚;蕴含着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
7.关于学生的观点。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学习语文,兴趣、方法、习惯往往比知识、能力更重要。
8.关于教师的观点。
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在学语习文中,以文化人。要想完成这个任务,语文教师特别需要一套足为范式的语文能力,否则,很难达到这一目标。依我看来,语文教师至少得有如下“几把刷子”:第一把——听能得要领;第二把——说能得人心;第三把——读能得真谛;第四把——写能得佳文;第五把——书能得好字。
语文教师要想有这“几把刷子”,需要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学习中,必须经过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所描绘的三种境界:第一境: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境: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只有不畏艰难,目标高远,坚定不移,孜孜以求,千锤百炼,方能成正果。
9.关于汉语拼音直呼音节的观点。
直呼音节是正确、熟练掌握汉语拼音的重要标志,是一种读音节的能力。直呼并不难,只要掌握了声韵调连读的规律,就能一通百通地顺利读出任何一个音节。直呼音节的要领是:前音口张大,后音跟着发,前后一气呼,千万别分家。教学生拼音方法,犹如给学生一根捅窗户的小棍,窗户纸一捅即破,学生一旦掌握了方法,就可以触类旁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一个人0~17岁的智力水平为100%的话,那么8岁以前就获得80%,8~17岁获得20%。这说明小学低年级教育的重要性,揭示了教育教学的“递减规律”。研究成果表明,当今儿童的智商以及知识储备是其祖父辈同龄的2~3倍。直呼音节对他们来说是小菜一碟,只要教学得法,那是不成问题的。另外,学生熟练地掌握了直呼,就可以保证在语言和思维发展的最佳期,提前进入读写活动。
10.关于识字教学的观点。
我向来主张把“识字教学”改为“汉字教学”。因为我们要儿童学习的是汉字,汉字教学有自己的特点;汉字教学不仅教会学生认识汉字,要学会用字,还要学习汉字文化。而“识字教学”教什么文字界定不明确,而且容易将识字教学仅限于认识生字,对于如何用字以及从汉字中如何感悟汉字文化,往往被忽略,所以改为汉字教学更为明确。
11.关于背诵教学的观点。
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化的传统语文教学方法很多,其中行之若干世纪证明确实符合汉语文特点而有效的科学方法便是背诵。背诵功能极大:其一,背诵能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其二,背诵能够帮助规范学生的语言;其三,背诵能够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其四,背诵能够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总之,背诵是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回归,忽视对加工得很好的包括思想材料和语言材料的背诵积累,使语言训练既缺乏基础,也缺乏机制,必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养成“日诵千言”的多读习惯,“娴熟于心”的熟读习惯,“虚心涵泳”的诵读习惯。学生在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思想有了,内容有了,篇章有了,语感、语气也有了,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葡萄糖、维生素一古脑儿统统都有了,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12.关于作文教学的观点。
作文是一种生命状态和生活行为,小学作文就是一种“儿童文化”,为儿童打下为文做人的坚实基础。如何揭开小学生作文的奥秘,指导他们写好作文呢?我的观点是:1.作文的性质是练笔;2.作文的要务是育人;3.作文的主体是儿童;4.作文的源泉是生活;5.作文的先导是说话;6.作文的基础是阅读;7.作文的途径是模仿;8.作文的诀窍是多练;9.作文的动力是兴趣;10.作文的生命是真实。为了提高作文教学质量,我主张:第一,及早起步;第二,引向生活;第三,培养兴趣;第四,开阔思维;第五,读写结合;第六,文语同步;第七,大小交错;第八,内外相通;第九,师生批改;第十,亲自“下水”。
13.关于备课的观点。
现在的老师太苦了,他们每天都是戴着枷锁跳舞。由于形式主义和繁琐哲学作祟,这些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重复着八股式文牍教案的劳动,负担重,效率低,匪夷所思。为此,我主张解放老师的双手,给他们一点自主权,把课备在书上。在认真钻研教材、全面了解学生、仔细考虑教法的基础上,将大量的笔墨落在书上,在教材的天头地脚和字里行间进行圈、点、批、注、勾、画,拿着这样的教材去上课,看一眼一目了然,讲起课来得心应手,不妨一试。
转自:“小学语文名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