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思考|三上七单元习作,难在哪儿?
2023/2/3 17:11:00 阅读:134 发布者:
三上七单元习作题目是《我有一个想法》。要求关注生活中俄某些现象或者问题,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法,让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这一要求,是新课标对于中段学生要求的具体体现。我们的语文要与生活产生联结,要用语文服务我们的生活,这就需要学生留心周围的生活,去发现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于是,就引出了本单元习作的第一个难点——选材难。
难点一:选材难
纵观小星星们的初稿,我对习作的选材进行了一个统计。写爱玩手机的有25人,占比近百分之七十;写踩踏花草的有3人;写横穿马路的有2人;写其他八种不文明现象的各1人。
看到数据后,我也很好奇:为什么写爱玩手机的这么多?我试图探求表象后的根源。
第一,教材的一个示范段写的就是爱玩手机。
第二,我抽生进行接龙即兴作文时也是用的这个素材。
第三,正如有同学在讲评课上提到的,这个现象的确是目前社会上非常普遍的现象。
但是,这些原因也从另一个角度反映出学生的思维受教材、老师的束缚较多。而究其根源,其实是因为学生没有成为生活中的有心人,自然就无法发现生活中的其他现象。而这就造成了选材难的问题。
难点二:如何写长?
关于这篇习作写什么,教材给了很明确的提示:写的时候,要把这种现象和你的想法写清楚,如果有改进的办法或建议,也可以写下来。也就是说,这篇习作至少要写三个部分:现象、想法(看法)、建议。内容明确了,可是看了小星星们的初稿,我发现如何写长又是个问题。
交来的初稿中,三分之一的同学字数没有达到300,甚至还有一个同学只写了120个字。批阅完成后,我与其中几个同学进行了交流。基本都表示:我觉得写清楚了,不知道还可以在哪里加内容。
于是,我又回看教材。教材上有两个例子,两个例子都写了现象、想法和建议,读起来感觉也写清楚了。可以要把它们定义为习作,显然是不行的。而且,很多同学选择的题材是爱玩手机,又都写的身边的某个人喜欢玩手机,无法实现多事例描写。怎么办呢?在此基础上,我觉得只有让他们增加任务之间的对话了。
因此,在讲评课上,针对“如何写长”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两套支架:1.多事例+多建议+多好处;2.多对话+多建议+多好处。看了同学们的修改稿,至少在字数上基本达标。
难点三:结构把握不好
这次习作不同于之前的写事写景,它很难界定结构的呈现。比如开头写“最近,我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如此承接,自然第一段就比较长,无法呈现总起的结构。另外,结尾提了建议和好处就结束,感觉总结性话语也没有体现。
事实证明,的确如此。看了小星星们的初稿,将近一半的同学写了建议就突然结束了,感觉这篇习作还没有画上句号怎么就被迫结束了呢?究其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结尾。因此,在讲评课上我也针对这个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比如可以从对某个人的建议过渡到对某类人的建议,可以呼吁大家怎么做,可以简单描述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可以倡导我们的社会应该是怎样的……也就是说,格局要大,眼光要远,这样的收尾才不会有顿挫之感。
转自:“语墨小语”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