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听课笔记|24.《司马光》——以“读”助学,巧教趣学小古文

2023/2/2 14:12:42  阅读:178 发布者:

教学过程

司马光

板块一:字正腔圆,读古文

一、谈话导入,初识古文

(一)巧用典故,揭示课题

师: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许多杰出人才。他们从小就在生活学习中展露出优秀的品质。孔融四岁能让梨,骆宾王六岁会作诗,曹冲七岁巧称象。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故事——《司马光》。(板书课题)

(二)联系旧知,初识古文

师引导语:这篇文章是古人写的,我们称之为文言文,也可以叫做古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古文,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配合本单元的“美好品质”的人物主题,以谈话和

的方式,联系学生耳熟能详的古代优秀儿童的故事,调动阅读储备,为本文学习进行了预热,垫厚了基石,让古文变得亲切,趣味盎然。】

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

(一)自由读文,读准读通,初谈发现。

1.老师提出要求,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出示提示:自由读课文和注释,至少读三遍,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想一想这篇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课文语言有什么不同

2.学生初谈发现,老师总结提炼特点。

预设:篇幅短小,字数不多,意思难懂,表达方式略有不同

(二)指导朗读,读好长句,随文识字。

1.综合指导,学习“瓮”字。

1)生借助注释,自主理解“瓮”。

相机点拨:学习古文跟学习古诗一样,都要对照下面的注释进行学习,我们在学习中,一定要用上这个方法。

2)手绘简笔画,拓展组词。

2.词组释义,学习“登”“没”。

3.融入板书,学写“跌”、“登”。

4.指名读,相机点拨,读好长句。

【设计意图:字词教学是中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发展学生的语言就有了根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才不会成为空话。因此这部分教学,设计以“词串”形式展开这部分教学环节,由字面理解,到具体画面,到运用练说。让学生在感性化、形象化的语用过程中发掘字词的内涵,把字词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更把古文的字词内涵、外延与学生现实世界相融合。】

三、范读提升,读出节奏

(一)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发现古文诵读特点。

点拨:读古文和读古诗有相之处,同样要注意停顿,有起有伏,有轻有重,才能把古文读得有滋有味。

(二)多种形式朗读,读出节奏。

1.出示带有停顿提示的课文。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生多种形式朗读。

四、去掉标点,巩固朗读

(一)出示去标点的《司马光》文本,指名试读。

(二)配上乐曲,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体现了我校语文科“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朗读理解文本”的研训成果。在教学中,多层次指导朗读,在读正确的基础上,突出古文的高低错落之势、画面跃然之感、扬止有度之韵,使朗读更见形象、见韵味、见情趣。】

教学过程

司马光

板块二:潜心吟咏,明大意

过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现在,相信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这篇古文的意思。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把文章大概意思说出来,试一试。

一、学习句子: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发现古今汉语相通之处。

师相机提炼:“戏”理解为游戏,“庭”理解为庭院。点拨:古文和现代汉语有相通之处,通常古文的一个字对应着现代文的一个词。

(二)运用“群儿戏于___”的句式想象说话。

引导学生想象 “戏于庭院”的丰富画面,运用“群儿戏于___”的句式拓展说话。

(三)进一步指导,总结提升。

1.进而想象:他们在庭院里会玩什么?

预设生回答:他们在假山——他们在树下——他们在瓮旁——

师仿照古文句式,评价:群儿攀于假山,群儿藏于假山,群儿追于树下,群儿逐于瓮旁……

2.过渡:我们学习古文真好玩。让我们想象着群儿的欢笑声,再读这句,一定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利用原文句型,进行语言运用变式训练,以及教师评价也模仿古文表达,自然拉近学生与古文的距离,使得文化味顿时弥漫课堂,不着痕迹地浸润学生心灵。】

二、学习短句:众皆弃去

过渡语:他们尽情嬉戏,突然——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

(一)出示短句,初谈对“众皆弃去”的理解。

(二)想象画面,深化对“众皆弃去”的理解。

1.想象众儿当时的心情与做法。师相机评价“一儿……一儿……一儿……”。

2.相机点拨:“弃——离去”之意。

【设计意图:根据学情分析,由于“弃”的古今汉语的含义存在巨大的差别,学生容易造成对文本的误解,在教学中巧妙设置情境,抓住关键词句“读进去,想开来”,学生在言语实践中,潜心会文,读出感悟,真真切切地想象到众儿的惊慌失措。进而理解“弃”在文本中的正确含义,感受古今异义的现象。】

(三)古今对比,感受古文“言简义丰”的特点。

小结:同学们刚才丰富的想象,在现代文中也有。(出示现代文片段)而古文中却只用了四个字来描述,那就是“众皆弃去”,小古文就是这样“言简义丰”,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设计意图:进行古文和现代文的鲜明对比,能帮助学生初步建立起古文的认知模式,学生在想象、说、读的整合活动中充分感受古文用字精妙,体会其简洁、准确的表达特点,初步领略其言简义丰、惜墨如金的表达魅力。】

三、趣味演读,理解动作

学习“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PPT出示: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2.生说意思后,教师点拨动词使用的精妙之处,相机指导朗读。

四、概说全文大意,总结学法

1.同桌练说。

2.生汇报。

3.师相机点评,总结学法。

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看注释,想画面,联系生活实际,古今作品对照,充分理解了这篇古文的意思。只要找准方法,读懂古文并不难。

【设计意图:语文课堂不光是读和感受,还需要进行扎实的语言训练,体现古文教学的文言并举、文言并重,注重方法的总结提炼,学以致用,提高古文的阅读能力。】

教学过程

司马光

板块三:图文对碰,评人物

一、玩一玩,在游戏中巩固知识。

(一)读字扩词,获得游戏机会。

师导语:众才子才女们表现皆优,为师要奖励大家玩一个小游戏。这个游戏叫做“图文对对碰”,谁来?想玩,就要给卡片上的生字组词。(六个生字组词)

【设计意图:结合学情以及学生所在学校“江南新村第一小学”颇有江南韵味的校名,将学生称为“才子才女”,运用古代原汁原味的称呼来赞赏孩子,让学生具有成就感的同时对古文产生亲切感。】

(二)图文对碰,深化课文理解。

1.介绍规则,学生进行游戏。

游戏规则:老师随机出示跟故事有关的六张

,参加游戏的同学发现手中卡片是对应这张

的,就立刻上台。台下的同学们进行判断,如果图文配对了,就齐读卡片上的语句。

2.快速排序,按序整理成文。

3.梳理引导,大声齐读课文。

师:故事是这样发生的—— 孩子们正玩得高兴——其他孩子——只有司马光——结果——

【设计意图:小古文与游戏、美术融合,学生看图猜句子,高效地实现对故事情节的梳理。在举一反三中体味到“文言不古,文言不难”的乐趣,激发学生高涨的学习兴趣,正是“童趣”与“文趣”在课堂中相逢最生动的诠释。】

4.熟读成诵,尝试背诵课文。

师:宋朝大教育家朱熹曾说:多诵遍数,久远不忘。学习文言文,我们还得熟读成诵,背下来才算是你的积累。

【设计意图:鉴于文本的情节生动形象,采用多形式、多梯度读古文、诵古文,在活泼有趣的氛围中,主动走进文本,亲近文言文,加深理解,熟读成诵,再次体现科组“指导学生通过多层次朗读理解文本”研训成果。】

二、谈一谈,在交流中感悟品质

(一)运用古文,评价人物。

1.师引导:古文言简义丰,很有韵味,学习了司马光的故事,你会怎么称赞他?

出示:众皆赞之,曰:光,_____也。

2.生自由回答,师相机点拨。

(二)拓展资料,介绍人物。

(三)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运用古文句式训练学生的表达,同时内化对人物的评价,激发学生对司马光优秀品质赞美之情,感悟美好品质的可贵。导入和结语首尾呼应,突出本单元“美好品质”这一主题。】

转自:“文一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