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备课室】三上语文23.《父亲、树林和鸟》——知鸟爱鸟 热爱自然

2023/2/2 14:08:49  阅读:187 发布者:

23.父亲、树林和鸟

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

【教学目标】  

1.会读“黎、凝”等5个生字,会写“朝、雾”等13个字,会写“父亲、童年”等15个词语。

2.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3.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能说出“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课文辨析对父亲的各种判断。

【教学难点】

能体会“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等词语表达的生动丰富性,能说出对这些词语的感受并选择其中的句子摘抄。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揭题品题

1.播放各种美丽小鸟的

。教师谈话导入: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喜欢小鸟吗?你们经常在哪里看到它们?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位父亲和树林、小鸟的故事。

2.教师板书课题:(板书:父亲、树林和鸟),学生齐读课题。

3.品读课题:齐读课题。你想象到了怎样的画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父亲、树林和鸟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呢?这节课,让我们带着这个疑问走进课文,去看看父亲和树林、鸟之间会发生怎样有趣的故事。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说一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学习生字词。

1)指名学生朗读词语,评价读得是否正确。

教师相机提醒:“凝”不可读半边;“畅、瞬”的声母是翘舌音。

2)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识记、理解生字。

比如,“畅”可借助熟字“场”识记。理解“畅”,可放在“舒畅”一词中理解,引导学生了解“舒”和“畅”意思相近,还可让学生表演“舒畅地呼吸”,进一步体会字义、词义。

(3)相机指导书写“雾“”蒙”

3.梳理故事内容。

接下来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课文边想想文章主要讲了什么?试着把题目中的横线补充完整。

根据提示,概括课文内容:

预设:父亲带着我从树林边走过,告诉我许多关于鸟的事情。

4.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通过课前的预习和刚才的朗读,相信大家已经对这篇课文有些了解了。会读书的同学能把课文读成一句话。你们能在默读全文后,在文中找一个句子来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吗?

(1)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画出句子。(默读时做到:用眼睛看,用脑思考,动笔勾画)

(2)学生汇报。(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3)指名几位学生朗读句子。

预设:你重读的词语是什么?为什么这么读?强调“一生”“最”,突出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

父亲、树林和鸟

教学过程

二、再读课文,感知“热爱”

请大家再从文中找一找,你还发现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热爱?

1.同学之间互相读一读自己画出的句子,并说一说自己读出了什么。

2.汇报展示。教师相机展示相关语句,引导学生初步朗读感知。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

小结:从课文的第3681013141516171820自然段,都能感受到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

3.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观察描述。

过渡:图上有什么人?(父子俩。)图上还有什么?(树。)图上的人在干什么?(他们正注视着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似乎正在交谈。)你觉得他们在看什么?(树上的鸟。)画面上有鸟吗?(没有。)是啊,画面上并未出现鸟儿,我们刚刚读了文章也知道,连作者都没有看到一只鸟,没有听到一声鸟叫,可是,父亲在这样的环境中竟然能发现鸟儿,这恰恰说明了他对鸟儿是多么熟悉、多么喜爱啊!你们看,不仅从课文中,通过一张插图,我们也能感知这份深情。

4.引导学生再次观察插图,注意人物的衣着,介绍作者牛汉。

预设:插图中,父亲戴着宽边礼帽,身穿长衫,直观地反映了事情发生的年代及父亲的形象。教师提示学生这是作者小时候的事情,继而出示作者简介。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搜集更多有关作者的资料。

牛汉(19232013)  出生于山西省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原名史承汉,后改为史成汉。当代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彩色生活》《祖国》《爱与歌》《温泉》,散文集《萤火虫》等。

五、抓住重点,指导书写

1.指导书写本课生字。

2.指名认读,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字的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3.重点指导“鼻、戏、翅”,教师范写。

鼻:“自”与“田”要写得宽扁,“田”比“自”稍宽。“丌”的长横最长,竖撇与短竖落笔在同一水平线,使整个字重心稳定。

戏:口字旁偏小,低于“及”起笔的高度,与“及”的长撇互相穿插。“及”第二笔横折折撇的“撇”要稍弯于第一笔长撇,捺要写得舒展。

翅:“支”的捺要稍平,向右舒展,与“羽”互相穿插。“羽”的顶部与“支”的横大致在同一水平线。

4.学生书写,展示评价。

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很多生字朋友,也知道了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来写的,那么为什么说他最喜欢树林和小鸟呢,有哪些行为表现,他是个什么样的人,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到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我的秋天日记

第二课时

1.识字游戏巩固识字。

2.教师引导:通过上节课的学习,父亲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同意下面这些对父亲的判断吗?说说你的理由。

◎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鸟。

◎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了解。

◎父亲很善于观察。

◎父亲热爱自然。

◎父亲曾经是个猎人。

二、细读探究,体会感情

过渡:上节课,我们从一些重点句子中初步感受到了父亲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同学们可以再仔细读一读这些句子,把自己的感受简要地写在句子旁边,看看从中又产生了什么新的体会。(学生自由默读并圈画批注,教师巡视指导)好,我看同学们都写了自己的感受,但可能还不是那么系统,接下来老师就跟大家一起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第39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望”的语句。

2.汇报交流,理解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出示文段。

父亲突然站定,朝幽深的雾蒙蒙的树林,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1)这是一片怎样的树林?(幽深的雾蒙蒙的。)“幽深”是什么意思?(深而幽静。)用自己的话说说你对此的感受。(树林很大,很深,枝叶浓密,也很安静。黎明时分雾很大,树林里看不清楚。到处湿漉漉的。)

2)树林里很安静,什么也看不清,父亲是怎么知道树林里有没有鸟的?(上上下下地望了又望,用鼻子闻了又闻。)

3)你能尝试做做这些动作吗?体会一下父亲的心情。(父亲可能发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味道。)在我们平时的生活当中,你会对什么东西望一次还不够,要望了又望;闻一次还不行,要闻了又闻?(特别喜欢、特别想要的东西。)

4)不是望一眼,闻一下,而是望了又望,闻了又闻。从这一遍又一遍的望、闻中,我们除了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还能体会出什么?(父亲善于观察。)

5)你能读出这种喜爱之情吗?(指名朗读,齐读)

我茫茫然地望着凝神静气的像树一般兀立的父亲。

1)这是“我”眼中父亲的姿态。读这个句子,父亲是怎么望的?(凝神静气,像树一般兀立。)“凝神静气”“兀立”是什么意思?(“凝神静气”的意思是使精神凝聚,使心平气和。“兀立”的意思是笔直地挺立。)

2)谁来像父亲这样望一望?(指名表演)从父亲的神态、动作,你能体会到什么?(父亲聚精会神,十分专注地望,像一棵树一样,和整片树林融为一体。我体会到父亲对鸟和树林的热爱,对大自然的热爱。)

3)让我们带着这种热爱来读一读句子。(指名多位学生朗读)

“看那里,没有风,叶子为什么在动?”

1)从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父亲的观察非常仔细,也说明他喜爱、了解树林和鸟,能从几片叶子动的情况判断出有鸟儿。)

2)带着对树林和鸟的喜爱之情,读一读父亲说的这句话。(指名读)

过渡:父亲在望鸟的时候,“我”在干什么?找一找写“我”的表现的句子。(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

我茫茫然地望着……

我仔细找,没有找到动着的那几片叶子。

1)父亲在凝神静气地望时,“我”在干什么?(茫茫然地。)“我”为什么茫茫然地望着父亲?(并没有看见一只鸟飞,并没有听到一声鸟叫。)父亲看到树叶在动的时候,“我”看到了吗?(没有。)

2)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表现进行比较,你有什么感觉?(“我”的茫然不知与父亲的了如指掌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3.自由朗读课文第1013自然段,找出描写父亲“闻”的语句。

过渡:父亲只是望了望吗?不是的,他还能闻到鸟味。找一找,文中哪句话让你们了解到小鸟有气味?

4.汇报交流,理解句子。根据学生的交流情况相机出示文段。

“还有鸟味。”父亲轻声说,他生怕惊动鸟。

“有。树林里过夜的鸟总是一群,羽毛焐得热腾腾的。”

1)谁来读一读第一句?(指名读)你从哪里感受到父亲对鸟的喜爱?(轻声、生怕。)

2)再读一读接下来的句子,你对哪句话或是哪个词印象最深刻?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小鸟过夜的时候挤在一起。“焐得热腾腾的”,就表明有很浓的鸟味儿散发出来。)

3)带着生怕惊动鸟的感觉,轻轻地读一读。(指名几位学生朗读)

过渡:父亲闻到了鸟味,那“我”呢?“我”有没有闻到?(没有。)你从哪里知道的?(根据学生汇报出示句子)

我只闻到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没有闻到什么鸟的气味。

“鸟也有气味?”

1)父亲说的鸟味,作者闻到了吗?(没有。)那作者闻到了什么?(浓浓的苦苦的草木气息。)“浓浓的苦苦的”给你什么感受?(草木味很浓,不好闻。)

2)再把“我”的表现与父亲的进行比较,你又有什么感觉?(在这么浓的草木味中,父亲还能闻到鸟味,可见父亲对鸟的了解非同一般呀!这里“我”的反应同样是对父亲的一种陪衬,衬托出父亲对鸟的了解和喜爱。)

5.自由朗读课文第14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过渡:看来,父亲真是个有心人,而喜欢树林和鸟的父亲对鸟的了解仅止于气味吗?默读课文第1419自然段,思考:父亲对鸟还有哪些更深入的了解?

6.汇报交流,理解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黎明时,所有的鸟都抖动着羽毛,要抖净露水和湿气。

“每一个张开的喙都舒畅地呼吸着,深深地呼吸着。

“鸟要准备歌唱了。”

1)父亲还了解鸟的哪些情况?(鸟的生活习性。)

2)从父亲的这些话中,你对鸟儿有了哪些了解?你有什么感受?(①鸟抖动羽毛,除了抖净露水和湿气,还有舒活筋骨的意味,就像我起床后习惯伸个懒腰,振奋精神一样。②“舒畅”的意思是心情宽舒欢畅。小鸟度过了漫漫黑夜,迎来了新的一天,心情十分欢畅,忍不住深深地呼吸起了新鲜空气。③抖净羽毛,舒畅地呼吸,准备歌唱,我感受到此时的鸟儿是无比快乐的!)

小结:从同学们的交流中,我真觉得小鸟就像人一样,休息了一晚上之后也要起床、伸懒腰、振奋精神,迎接美好的黎明。父亲一定是把这些鸟儿当成孩子一样,了解它们的生活起居,时刻关注它们的动向,仅闻味就知道它们要干什么,真厉害呀!请你试着模仿父亲说话的语气和样子,读一读父亲说的这几句话吧!

3)指名学生朗读这几句话。

4)质疑:为什么第131415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明确:一般来说,前后引号要成对使用。但有一种特殊情况:如果连续好几个自然段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则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其末尾都不用后引号,只在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加上后引号。

过渡:父亲说“鸟要准备歌唱了”,那么鸟儿唱了没有呢?(唱了。)(出示句子)

父亲和我坐在树林边,鸟真的唱了起来。

1)去掉“真的”这个词语,再读一读,句意有什么变化?(去掉之后没有那种惊喜的感觉了。“真的”表明了鸟儿唱歌是在“我”的意料之外,但是印证了父亲说的话,又让“我”感到惊讶不已。父亲说鸟会唱歌,鸟就真的唱歌了!这让“我”感到无比惊喜。)

2)你能把这种惊喜读出来吗?

过渡:鸟儿唱歌了,父亲说了什么?“我”又知道了什么?(出示句子)

“这是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父亲说。

我知道父亲此时也最快活。

1)“树林和鸟最快活的时刻”是什么时刻?(黎明时。)此时鸟儿们在做什么?(抖净羽毛,舒畅地呼吸,开始歌唱。)

2)播放鸟叫的音频,引导学生感受鸟儿的“快活”。

小结:鸟儿快活了,爱鸟的父亲一定也很快活,此时此刻,父亲、树林和鸟都是那么快乐。难怪一开头作者就说——(出示句子,学生齐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

7.自由朗读课文第2023自然段,思考:父亲还了解什么?

过渡:父亲看叶、闻味、听歌、知鸟快活,这些都让我们感受到他对鸟儿的习性十分了解,对树林和鸟十分喜爱。那么,这份喜爱当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2023自然段,仔细想一想。

8.汇报交流,理解句子。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鸟最快活的时刻,飞离树枝的那一瞬间,最容易被猎人打中。”

1)父亲的这种喜爱中还包含着什么感情?(担忧。)

2)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鸟儿的快乐与危险是并存的,父亲十分担心鸟儿受到伤害。)

3)为什么这时小鸟最容易被猎人打中呢?(黎明时的鸟,翅膀潮湿,飞起来沉重。)

小结:是啊!父亲不仅知道鸟儿什么时候唱歌,还知道鸟儿什么时候最快活、最危险,父亲真了不起啊!这一切都源自“爱”——(出示句子,学生齐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听了父亲的一番话,“我”是什么心情?(出示最后一句)

我真高兴,父亲不是猎人。

1)结合生活经验,说说猎人有什么特点。(熟悉环境,熟悉猎物的生活习性,善于观察,准确判断。)父亲具备这些条件吗?(具备,父亲具有当一个优秀猎人的条件。)

2)如果父亲做猎人,会有什么情况发生?(父亲这么了解鸟的习性,这么善于观察,如果他做猎人,林中的鸟儿会被轻而易举地猎杀,面临灭绝的危险。幸亏父亲不是猎人啊!)

3)“我”为什么感到高兴?(一是鸟儿不会受到伤害,“我”为鸟儿感到高兴;二是父亲如此了解鸟儿,却不伤害鸟儿,而是那么喜爱鸟儿,“我”为父亲感到骄傲。)

4)出示课后对父亲的最后1条判断“父亲曾经是个猎人”,引导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辩论。

正方:通过反映父亲对鸟的习性十分熟悉的语句,可以推测父亲虽然现在不是猎人,但可能曾经是个猎人。

反方:通过“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足以推测父亲没有做过猎人,因为他不会去捕捉自己最喜欢的鸟。

小结: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也都能从文中找到有力的证据。父亲可能曾经做过猎人,所以才对鸟儿有这么深的了解;也可能只是因为深深地爱着树林和鸟,所以观察得那么仔细。凭借文中的信息,我们虽然不能得出明确的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但是我们都明白——(出示句子,学生齐读)“父亲一生最喜欢树林和歌唱的鸟。”而“我”,为拥有这样爱鸟的父亲感到高兴、感到骄傲!

四、感悟升华,拓展延伸

1.  鸟儿是大自然的精灵,你能说说怎样保护我们周围的鸟儿吗?

2.提问:学完了这篇文章,你觉得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预设:父亲是一个喜欢鸟、了解鸟、爱护鸟的人.

教师总结:是的,父亲是一个喜欢鸟、了解鸟、爱护鸟的人。鸟是人类的好朋友,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要爱护鸟类。(板书:爱鸟护鸟)

3.小知识。

在读课文时,有的同学可能会质疑:为什么课文第131415自然段只有前引号没有后引号?

教师相机答疑:一般来说,引号都是成对使用。但是,如果连续几个自然段都是引用同一个人说的话,那么,每个自然段开头都用一个前引号,而除了最后一个自然段的末尾用一个后引号,前面自然段的末尾都不加后引号。

转自:“文一介”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