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三数学:一轮复习!孰轻孰重?

2022/5/13 11:36:56  阅读:290 发布者:

高考复习大致需经历以下三个阶段:一轮复习(系统复习)、二轮复习(专题复习)和三轮复习(综合模拟)。其中一轮复习(系统复习)经历的时间较长。

一轮复习的成败得失,直接影响到整个高考复习的成败得失。

一轮复习中如何处理好“教材与资料、讲授与引导、基础与能力、进度与落实、方法与思维、 整体与个体”的“轻重”关系?

 

一、教材与资料,以教材为重

纵观实施新课标以来各地的高考试题,不难发现试题紧扣教材、课程标准和评价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

 

所以重视并善于利用教材,是做好一轮复习的基础。

 

一方面,教材里有知识的形成过程,有知识的相互联系,有紧扣知识点的针对性非常强的例题和习题,这在基础复习中是任何资料都无法替代的。我们不能以高一、 高二时学生已经学过教材为由来排斥教材,要知道此时的学生对教材的内容巳渐行渐远,弱于当时对教材的熟悉程度。

另一方面,重视教材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重复,而是基于教材又高于教材,是对教材的再开发,是对知识的升华,是具有创造性的。

建议利用教材时通过以下几种途径或方法,达成相应目标:

1)内容梳理,巩固和完善知识体系;

2)问题新探,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

3)实践拓展,理解和体验思想方法;

4)概括提升,促进和强化思维能力。

 

我们反对的是,用一本资料做到底、讲到底,来完成整个复习过程。

尽管教师本人明白教材的重要地位,但在课时紧张、阶段考评等因素的干扰下,常常会不自觉地陷入“资料战术”的境地,客观上形成了“重资料、轻教材”的复习格局。

 

二、讲授与引导,引导为重

 

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与交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既不高估学生的基础水平,也不低估学生的自主能力,要敢于放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1)要引导学生进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充分发挥他们之间的思维互补性。学生们在研讨探究、补充交流、评价完善的环境中所获取到的知识和思维方法,是教师不能代替的。

2)要引导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关注概念的建立,关注知识的逻辑系统和网络结构。要有意识地降低选用习题的难度,但不是降低高考要求高度,而是以基础促发展。

 

三、基础与能力,以基础为重

 

—轮复习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提高能力。但能力的提高,有赖于基础的落实,需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

 

因此,复习过程要做到:

 

1)找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要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教学起点。

2)注重通性通法,淡化技能技巧,要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

3)强化运算能力的训练,目前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运算能力不强。

 

四、进度与落实,以落实为重

 

对于各知识板块的复习,宜快则快,宜慢则慢。

 

不宜平均使用力量,要以落实效果为重。

 

1)要将课堂效果落到实处。

如何落实一节课的效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课堂的主阵地要交给学生, 让学生多思、多说、多写,容量宜大则大,宜小则小,以实效为主。要落实到“笔头”上来,落实到“速度”“准确性”“规范性”“创造性”上来,以此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效益。在此意义上,落实“想、说、写” 至关重要。

对于一个数学问题,想出来,可能一闪而过,可以有思维的跨越;说出来,需要表述清楚,要有逻辑性,可以有口头语;但写出来,就是一种学术的形态,需要更加严密,需要用数学语言,有理有据。这是由低到高的三个不同的层次,所以课堂教学要给学生留出“想、说、写”的时间和空间。

2)要落实考前复习。

教师要制订出合理可行的阶段复习计划,并给学生留出一定的时间进行阶段总结反思,从而提高复习的效果。要把阶段考试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复习总结的有效手段。

 

五、方法与思维,以思维为重

 

高考复习无疑离不开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复习,但局限于苦练方法,很难提高复习效果。

 

有这样一句名言:“当一个人把所学的知识都忘了以后,还保留下来的正是教师要教给学生的。”

保留下来的是什么呢?是思维素质。随着时间的推移,知识会被遗忘,而科学的思维能力却会长久地保留下来。

如何重视思维训练呢?要从概念出发,因为数学是玩概念的,概念是思维的基础。

 

六、整体与个体,以个体为重

 

高三数学复习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高中数学教育的“育人” 任务——使学生在学识、能力、品质等方面得以提升和发展,形成审慎的思维习惯和崇尚理性的精神,积淀进一步发展的潜力。

 

站在育人的高度来看待一轮复习,必须使每一位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得以提高,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必要的数学能力;必须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

 

1)教学方式的选择应有利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活动中,应使全体学生达到高考目标的基本要求。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例题的选编、练习的安排等方面,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主动参与,要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策略,恰当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不同水平。

 

2)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与生俱来的创造性,都具有无限的学习能力,只有承认个性、尊重个性,才能发展个性,培养创造性人才。教师可以通过改变大一统的教学设计,实行分层设计,达成教学目标。

对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关注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要及时地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耐心地引导他们分析产生困难或错误的原因,并鼓励他们自己去改正,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多给他们自主的时间 和空间,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3)教师要善于发现个体差异在教学中的闪光点,并善于利用这些闪光点的教学价值,比如典型的错误和奇思妙想等。

转自:中学数学教与学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