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6/6 8:33:34 阅读:82 发布者:
规划课题是由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申报、评审、立项并通过多种方法与途径加以管理与推进的课题。相比而言,规划课题比较大,要求较高,规范较严,研究者必须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较好的研究素质,所以规划课题在普及性、“全民性”等方面相对较弱。规划课题确实不是人人可为、个个可以有所建树的研究领域。也因此,它对研究者的专业促动力、推进力更大,对其未来发展的规划性、指导性更强。倘若做得好,它就能帮助研究者从专业成长的高原状态中、从他们难以突破的地方实现突围。
对规划课题研究,我有自己的系列观点,概括为四句话。
其一,我认为,谁先研究规划课题,谁就占得专业发展的先机。
其二,我希望,有越来越多的教师以规划课题研究为专业成长突围。
其三,我倡导,“把问题转化为课题,用课题来解决问题”。
其四,我主张,在选题上应努力做到“三本”,即实本、需本、能本。
——《今天怎样做教科研:写给中小学教师(第三版)》第105页,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
对于规划课题研究,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首先,教师要实现飞跃式专业发展,确有必要进行或参与课题研究。可要真正地进行研究,进行真正研究,又有很多规范、要求要执行和落实,而很少有人为此做过专门准备,受过专业训练,确有不少教师就是基本在茫然的状态下被裹挟进来的。此时,要他们感到不难还真难。其次,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整体生态并不好,各种各样的“假科研”层出不穷。一项难度系数本来比较大的学术活儿,却不能潜心倾力去做,焉能做好?还有,省里下达的课题项目本来就不多,校里向县里推,县里向市里推,市里向省里推,能送到省里的申报书就够少了,但还要经过一轮较大比例的淘汰。此前的每次评选,专家背对背打分,其中又没有也不可能有一种非常客观的标准,不可以尺量秤称,论长衡重,给一个绝对权威的评分,所以,能走到最后的课题少之又少,大家差不多都是踉踉跄跄地走过来的。
李希贵校长说艰难的道路上不会拥挤。上了专业发展高海拔地带的人毕竟不多,那就让有志有趣于此的人们在此欢会,畅享登高望远的适意吧。
“完美互逆”铸就合金品格
课题研究什么?研究教育教学的现实问题;研究今后应然的走向,以及为此要付出的实践行为;研究基于当下存在的不足、弊端而进行完善或变革的方案与路径;等等。而就从优秀走向卓越的教师,尤其是教育家型教师培养对象等高端人才这一群体而言,特别需要把教学主张转化为课题,用规划课题支撑主张。
好的教学主张本身就是研究出来的,是教科研的一种成果,而好的课题本身也一定有教学主张的因子。或者说,它就是教学主张的一种载体。有教学主张而不去用课题研究、参透和践行它,主张的品质就高不到哪里去;有课题却不让它关注、关涉和关照既已确立的主张,而让这两者油水分离,成为两张皮,此时,无论课题还是主张的品质都值得质疑。这里两个“品质”,意涵不尽一致,前者指品位或层次,后者关乎某种价值取向。有了教学主张,课题却不去研究它,那还要课题做什么?有了课题,却对自我主张视若无睹,那么,诚心提出、践行或实现教学主张会成为自赋的一种重要使命吗?前者答案是无此必要,后者答案是当然不会。
课题和教学主张之间彼此朝着对方走几乎是唯一合理的关系。也就是说,课题即是用来研究教学主张的,教学主张也要用课题来推进和实现。课题的主要观点就是教学主张,而教学主张即为课题的思想灵魂。双方倘能“双向奔赴”并“完美互逆”,那将铸成合金般的品格,拥有合金般的力量。
南通市许多教师都有这样的合金意识。比如,陆志强“变构学程,裂变学力”——“初中数学‘学程变构’课堂实践研究”,海门区育才小学张海红“适宜儿童,尊重学习”——“‘适宜儿童,尊重学习’的小学生数学思维品质优化的研究”等两项课题;崇川区曙光小学戴建锋“以‘自觉理念’引领教与学”——“‘自觉理念’驱动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研究”等三项课题;南通师范学校第二附属小学黄美华“文化情境中的音乐教学”——“小学音乐主题性文化情境课程的开发与研究”,又主持江苏省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专项课题“文化语境中音乐教学的实验与研究”,“实验”二字意味着主持人及其教育实践行为正在发生美丽的蝶变……
那么问题来了:在教学主张与课题之间,哪个是母鸡,哪个是鸡蛋?是先有鸡蛋,还是先有母鸡?这还真的难以区分清楚,或排定先后次序。
有时主张在先,课题在后。主张就像一枚鸡蛋,后来逐渐孵化出课题及其一系列相关成果。
南通市实验中学闵晓颖是一位优秀的数学教师。不过,学生常常在她环环相扣、高频紧凑的教学流程中亦步亦趋地往前赶。我们讨论要充分地“让学”,并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划拨一定时空适当地“让教”。她说,这没有什么不可以,问题只在于,自己被教学惯性蒙蔽,很少这样教。她还说,这样教,学生的综合素养将会出现质的飞跃,可持续发展力会变强。于是,她下定改课决心,并确立从“让学”走向“让教”的主张,一段时间后成功申报省规划课题——“从‘让学’到‘让教’:初中数学‘自主课堂’建设的探索与研究”,并发表一批论文。
有时课题在先,主张在后。课题就像一只母鸡,且行且食,然后产出一枚有一定衍生力的鸡蛋——教学主张。
江苏省宿迁市的李朝宝老师一直都在苦苦寻求新的历史条件下“思品课”优化的方法与路径。思考范围很广,可也比较凌乱,未能用一个核心问题及相关理念将它们凝聚起来。我们一起讨论。我建议可以重点关注当下学科最需要人们做什么,又在哪些方面有比较明显的薄弱环节。他说,主要不足是,大多数课堂师讲生听,学生缺乏对问题自主、主动和有深度的思考。我把他的意思概括了一下,一个是“思”,指思考、思维、思想;一个是“品”,指品尝、品味、品悟,由此很自然地想起学科名称,想出一种可为也应为的学科学习模式——“思·品学习”。李老师做了“‘思·品学习’:回归‘思品课’教学本真的实践研究”课题两年多,并发表数篇论文后,将“思·品学习”作为自己的教学主张。
两位老师的教学主张都有点儿缺啥补啥的味道:前者是补自我教学行为之缺,后者是补普遍教学现实之缺。两个例子实则蕴含一个道理:无论是教学主张,还是课题研究,重要的是解决问题,化解困惑。哪里有问题,哪里就应有课题诞生;哪里有困惑,哪里就应有主张干预。这不也是一种互逆——发生在“问题—行动”之间的互逆吗?倘若经常有如此的“完美互逆”,那么,我们的教学生活本身也将成为一种合金。
用合金锻成有思想的技术
“有思想的技术”意思是:仅有技术,没有思想,这样的技术只能做低端运行,成为廉价产品;而仅有思想,没有技术,如此的思想不过是凌空蹈虚的幻想,终将破灭或跌落。有思想,则必须化作技术;有技术,最好能升华为思想,又有助于技术的升华。如此的理念早已在我心中,而这样的概念却非我首创。教育媒体人李玉龙说,生根有技术的思想,开花有思想的技术。米歇尔·D.米勒则在《在线的思想:技术促进教学》一书中提出思想必须在线,在线的思想往往能生成优秀的技术,又能促进教学。
承载主张的课题和以课题研究来实施与表达的主张恰如合金一般,我们还要以此锻成许多有思想的技术。理想的情形或许是一个铁三角:主张和课题置于它底边的两端,它们共同支撑起有思想的技术。这样的技术置于顶点,它不仅有“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战术意义,也有“形而上者谓之道”的战略意蕴,而战略可以派生出许多具体的灵活战术。就是说,有思想的技术有可能引发一串技术链,乃至生成某种技术体系。
张海红老师先提出的教学主张为“适宜儿童”,后来发展为“适宜儿童,尊重学习”。围绕它,张老师成功申报江苏省规划课题“‘适宜儿童’的‘数学阅读’课程建设实践研究”。经过两年研究,她总结出三种策略。其一,面向每个课堂的同步阅读。它有两种主要形态:一是“阅读作为课堂教学一个独立环节”,二是“在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无痕阅读”。其二,同年龄段儿童的分层阅读。为此主要搭建两个平台,即数学文化大讲坛和走班式社团活动。其三,展示成果的数学阅读文化庆典。她有两点反思:第一,数学阅读必须从较为随意、率性和零敲碎打的状态中走出来;第二,数学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应该有别于其他学科阅读的方式、方法与样态,应致力于探究、形成数学阅读方法的学科性特征。
张老师总结出来的三种策略,好像并不觉得有多新鲜。如果置身现场,却足以让人折服于它们的“看似寻常最奇崛”。仅以第二种策略——同年龄段儿童的分层阅读为例,在数学文化大讲坛上,学生踊跃交流自我阅读的所得、所思、所悟,并相互对话、碰撞,擦出不少思维火花;走班时,所有学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向与内容,然后形成临时的学习共同体,结伴而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原本较为抽象的课程理念在此演绎为一幕幕可视化的场面与可触摸的现实,思想与技术得以完美融合。这一课题后来获评江苏省精品课题。
戴建锋老师的教学主张前后有所嬗变,但始终围绕“自觉理念”这个核心来实施和推进。在“‘自觉理念’驱动下的小学生数学学习研究”课题中,教师着意让学生铭记并内化“学习靠自己,我是学习的主人”“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有价值”“学习数学要以一当十,不能以十当一”“学习数学同样需要课外阅读”等普适性的自觉理念,再以此驱动课堂学习。团队的课一般这样上:课前,让学生带着“自觉先学单”预习教材;课始,小组交流预习的收获及问题,尽力在组内解决问题,不能解决的由组长向全班汇报;由课代表组织全班交流,并就各组共同的问题互动,集体探讨;教师相机小结、解答、辅导、完善,并精讲重点、难点内容;当堂检测、修正,确保全体合格,大部分优秀;做课堂作业(即第二次检测)。
教师要有好的理念,还要让它转化成学生的理念以及行为自觉,戴建锋为此选择的是,确定一些普适性理念,通过灌输与渗透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强化。学生与教师达成共识后,教师即把更多的教学时空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别人的事情帮着做,大家的事情一起做。这时,需要由教师亲自做或者带着大家共同做的事情就变少了,教学真的成了学生在教师引导、同学互助之下的自主学习,这何尝不是学习或教学的本质?
遗憾的是,我们现在仍有很多课,用了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教已经会了的学生和学生已经会了的知识。李希贵校长说,没有一篇语文课文不可以在一课时内教完。他的意思是,大部分内容都可交由学生自己学习,他们不能学会的毕竟是较少的部分,课堂教学只需指向这较少的部分,而无须总是从零开始。
由上述正反两方面的事实、事理可以得到许多启示:教师不要“代学”(代替学生学),学生能学的教师不必去教,或者切勿多教,教学要在学生的“似知区间”里重点发力,教少可以学多,教少也为了学多……最宝贵的不是成绩,而是自学的方法、学习的品质等。戴建锋老师让我们颇为受益的,既是“自觉理念”的思想,也是“教少学多”的技术,更是有思想的技术。
那么,教学主张及其相应课题如何转化为有思想的技术呢?要有实现转化的坚定思想,然后上下求索。
把“立项权”攥紧在自己手里
这个标题是面对一些教师较为严重的“课题焦虑”情形而想到的。广义的教学主张大家都有,而严格意义或狭义上的教学主张按理说则是少部分教师才拥有的。如果每位教师都有一个主张,那就很可能混乱了大家的认识、理念,使日常课堂生活、教学现实在喧哗、闹腾的氛围中变得浮躁。教学主张是要有一点儿品格和品位的。有了教学主张,还要尽可能为之匹配同样有一定品格和品位的规划课题,两者亲密牵手,才有可能走向智慧殿堂。
是否拥有教学主张,决定权在我们手里,没有谁能对我们说不。至于规划课题,我们拥有的充其量只是一种申报权,最终能立项的课题不多,其中又有大部分是学校或集体的主课题,轮到主张者头上、由个人主持的课题少之又少。
我的想法是,要努力把课题的“立项权”攥紧在自己手里。既然我们没有被赋予自上而下的“合法性”,那就用自下而上的“合理性”来“逆袭”它——围绕主张确立一个自己的课题,踏踏实实地研究下去,同样可以取得“合法的成果”。
还是以陆志强的研究为例,几年前,我写道:
到目前为止,他的“变构数学”还没有申报,自然也未能成为省级规划课题。而换一个角度看,他进行的聚焦式理论学习,以及既有自觉意识又无所不在的课堂实践、探索与创新,不正是一种高品质的课题研究吗?有名无实是课题研究的大忌,有名有实是课题研究的正道,而无名有实则堪称课题研究的一种“化境”。因为此时,研究者不会注重外在形式和眼前功利,而着力追求内涵优化与价值实现,这在当前的教育事实面前,尤为难能可贵。
在“变构学程,裂变学力”主张明确提出后的第四年,第二次申报时,课题成功立项为江苏省规划课题。开题时有专家说,凭着已有成果,它足以结题并可获评“优秀”等级。由此也可以想到几个问题。
第一,主张好,课题不错,未必就能通过评审。盲评总有或成或败的偶然性,上或不上都有可能,也很正常。
第二,第二次申报成功,应该多少会有与第一次申报时相比准备更足、做得更好等因素起了作用。在申报书“已有相关成果”栏目里,几篇分量较大的论文赫然列于其中,不能不对评委产生一定冲击,因而可能获得较高分数。
第三,完全可以“先研后立”。研究到一定阶段,立项就有可能是一种逻辑必然——成功的必然性其实更是自己创造的。
第四,希望今后也能建立一种“倒评”(凭已有成果决定可否立项)或者宽进严出的机制。目前,已有一些地方尝试这样做,如果能普遍推广,可以相信,虎头蛇尾、有始无终进而导致一些课题作废等“假科研”的情形必定会得到遏制。
就课题研究问题而言,生长出来的,才更有生长力。无论是教学主张还是规划课题,抑或是为实现教学主张而确立的规划课题和在规划课题研究中践行的教学主张,都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都要在教育教学的现实沃土中生长出来,并不断生长下去。实践、生长、生长力等是教学主张和课题研究的关键词,也是它们的生命力所在。不做花样文章,凸显实践品质,说到底就是一个“真”字,一个“实”字。当我们秉持真实的原则、精神和作风,当真实成为我们的纯粹底色、行为习惯和不二风格时,我们将成就的不仅是主张,是课题,更是“我”这个人,“我们”这群学生,“我们”这支队伍。
转自源创图书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