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与写作指导

2025/5/19 8:35:42  阅读:197 发布者:

作文是高考语文科目的重点考查内容,其分数占比大、考查角度新颖,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所以,作文一直是广大语文教师在高考备考过程中重点关注的项目。从历年高考实践的成果来看,许多学生在写考场作文时会感到力不从心,他们很难确定恰当的作文立意,也很难找到清晰的写作思路。再加上高考作文的评分规则较为复杂,学生要想取得优异成绩非常困难,所以,大部分学生的作文成绩都难以达到预期。基于此,为了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提升学生的高考作文成绩,在备考阶段,教师应全面梳理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了解高考语文学科的命题特征,并探索有针对性的写作指导策略,指导学生写出符合要求、质量上乘的高考作文。

一、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

通过重点分析近年来全国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可以将命题方向概括为四个方面:紧扣时代脉搏、 凸显思辨色彩、关注传统文化、融合生活感悟。

()紧扣时代脉搏

高考语文作文的命题展现了课程改革和高考改革的特征。总体来说,高考作文命题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导向,注重考查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在新的历史起点下,青少年应坚定自己的步伐,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紧紧联系起 来,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高考作文的立意来看,当代高中生应时刻关注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趋势,不断加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1] 2023 年全国乙卷的作文题,以习近平总书记的两段讲话为作文材料,与时代发展的脉搏紧紧相融,展现了普遍的真理。根据材料内容和命题要求,学生需要重点解读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的内容、社会背景,并综合分析当前的国际、国内形势,同时还要关联当代高中生的现实生活,这样才能写出兼容并包、立 意深远的作文。

()凸显思辨色彩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下文简称为《课标》)中提出了“思维发 展与提升”的素养目标,又设置了“思辨性阅读与 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培养高中生的辩证思维、 逻辑思维以及创造思维。高考作为贯彻课程目标、 践行课程理念的主要途径,自然也体现了《课标》 的相关要求。

综合来看,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凸显了思辨色彩。在分析作文材料、解读作文要求时,学生往往需要具备辩证思维能力,如此才能确定高远、深刻的作文立意。以 2023 年全国甲卷的作文题目为例,题目中针对技术发展与掌控时间设置了思辨性话题。在解读题目时,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着重思考“技术的发展究竟使人们更好地掌控时间,还是使人们沦为了时间的仆人”这一思辨性问题,并由此展开论述。针对此类作文,学生需要立足思辨视域,调动丰富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这样才能提炼出独到的观点,确定深刻的立意,进而写出有思想深度的作文。

(三)关注传统文化

现阶段,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发展的主流趋势。《课标》中也重点阐释了 “文化理解与传承”的核心素养。而高考作文作为 反映时代发展趋势、践行《课标》理念的主阵地,也重点关注传统文化,并将传统文化融入到了作文材料和写作要求之中。

2022 年全国甲卷的语文作文,以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相关选段为作文材料,考查了学生对《红楼梦》的了解程度和理解深度。在写作这 篇作文时,学生需要储备充足的传统文化知识,才能准确解读“翼然”“泻玉”和“沁芳”的含义 ,并把握材料的内在要求,继而确定作文立意。又如 2020 年全国I卷,以中国古代的三位历史人物齐桓公、管仲和鲍叔的故事为素材,考查了学生对历史人物、历史故事的了解程度。在写作这篇作文时,也需要学生具备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

(四)融合生活感悟

作文是一种以书面语言为主要表达形式的思维作品,它体现了写作者的现实感悟和思考成果。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出现了“生活化”的趋势,要求学生通过作文讲真事、诉真情,反对胡编乱造、说假话,致力于让学生在写作中融入真实的生活感悟。[2]

比如,2023 年新课标II卷关联学生的现实生活,提出了“安静一下不被打扰”的观点,旨在让学生融入自己的感悟,提出相应的论点。在写这篇作文时,学生需要聚焦材料中的观点,并依据自身的生活经历,重新阐释论点,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才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综合以上分析,在新高考背景下解读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教师可以发现,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凸显思辨色彩,重点关注传统文化,还注重融合学生的生活感悟。总的来说,高考作文命题的内容丰富,角度新奇,教师必须顺应作文命题的趋势,积极探索写作指导策略,为学生提供专业化、科学化的写作指导,让学生掌握高考作文的写作技巧。

二、高考作文的写作指导

基于上文所述的命题方向,为了帮助学生做好应考准备,教师应依据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命题特点等实施写作指导,带领学生储备写作素材,积累写作经验,逐步提高考场作文的写作能力。具体而言,高考作文的写作指导应从阅读时事新闻、积 累文化知识、训练考场思维三个方面进行。[3]

()阅读时事新闻

作为新时代的高中生,应将个人前途与国家命 运结合起来,不断增强自身的责任担当意识,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成为实现中国梦的主力军。针对高考作文紧扣时代脉搏的命题趋势,为了让学生写出立意深远、内容丰富的作文,在写作指导中,教师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时事敏锐度,要求他们广泛阅读时事新闻,并分析时事新闻背后隐藏的深层原因,从而拓展视野、深度思考。[4]

学生阅读时事新闻不应是短期行为,而应是一个长期计划。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制订切实可行的时事新闻阅读计划,将新闻阅读作为一种习惯长期坚持下去。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所选的时事新闻要具有典型性、准确性和时效性,这样才能在长期的阅读过程中生成时事意识。比如,以一个月为基本单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央视网及其他官方媒体上涉及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新闻及评论。

根据教师提供的阅读计划,学生应结合自身情况,合理地选择时事新闻,并按照一定的顺序,完成每日、每周的阅读任务。经过长期积累,学生可以了解国际、国内的重点事件和发展趋势,同时还能逐步形成时事意识。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在写 高考作文时深化立意、升华主题,从而写出观点清晰、论据丰富、材料新鲜的作文。

()积累文化知识

当前的高考作文重点关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学生只有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才能应对复杂的高考命题,写出有深意的作文。因而,在高考作文的写作指导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积累文化知识,建构课内外兼容的知识体系,在经典阅读、项目学习等活动中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理解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

基于以上诉求,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阅读经典名著,如先秦诸子百家的国学经典、中国古典小说、神话传说、唐诗宋词等。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古典名著阅读分享会”活动,要求学生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阅读《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儒林外史》等古典名著,并结合原著、学术文献等资料阐释名著内容,解读名著观点,与同学交流经验,分享阅读成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可以习得名著中的文化常识,还可以锻炼 论证观点、表达见解的能力,为高考写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训练考场思维

当学生具备时事新闻意识并拥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储备后,要想写出优秀的高考作文,还需具备考场思维。因此,在写作指导过程中,教师还应专门训练学生的考场思维,让学生学会审题、学会表达、学会思辨、学会组材、学会布局。[5]

以考场思维中的审题思维为例,教师应从两个方面训练学生的审题思维。一方面,钻研作文材料。材料是高考作文中的关键,一般情况下,高考作文材料中往往包含了核心观点,只要读懂了材料,审题的任务便完成了大半。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审题过程中重点解读材料,提炼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另一方面,解读作文要求。作文要求是作文材料的延伸,也是作文材料的解释。学生只有正确解读作文要求,才能找准写作的切入点。所以,在审题训练中,教师也应着重锻炼学生解读作文要求的能力,让他们反复研读, 辩证推理,从而把握作文的核心要求。

综上,在高考作文的备考指导过程中,为了提升学生的考场作文成绩,增强学生的语文实力,教师应结合近年来的高考语文作文真题,总结高考作文的命题方向。在确定命题方向的基础上,教师应紧扣时代脉搏,凸显思辨色彩,关注传统文化,融合生活感悟,引导学生阅读时事新闻,积累文化知识,训练考场思维,积极提升学生的考场写作实力。值得注意的是,高考备考是一项与时俱进的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教师需要具备发展性的眼光,在具体的备考工作中灵活调整策略,如此才能适应不断变换的高考考查要求,指导学生取得优异成绩。

转自语文学研究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