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怎样上课,才叫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4/9/25 16:42:34  阅读:59 发布者:

一堂相信学生、在乎学生个性想法、允许学生自由探索的课,才是能启发学生深度思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的课。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

基于此,我想先以两堂截然不同的“除法竖式”教学为例,向大家展示我的课堂策略。

2种教法:源自不同的教学理念

①传统教法——知识来自老师

这一理念根植于“欲授学生一杯水,教师需备一桶水”的观念。学生是杯子,而知识的获得取决于老师这桶水。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引导下,我这样教“除法竖式”:

首先,在黑板上呈现15÷3,问:小朋友,你知道除法竖式怎么写吗?

然后,教师告知除法竖式是这样写的:

接着,介绍除法竖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最后,进行巩固练习。

整堂课,只用让学生看着我写、跟着写、模仿着写,然后用大量练习来巩固——这种方案,是把知识作为一种规定直接告知学生,完全排除了学生的想法,只要学生跟着做就行。

这种教学方法看似扎实,用时短、效率高。可小朋友的表现不如我想象的那么美好。课上作业时,正确率还算可以;然而第二天回来,几个小朋友就开始错误百出。

②创新教法——知识来自学生自己

这个理念源于一个认识:“知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与表达”——人脑聚焦于世界、形成反映,再用自己所能的语言表达或记录下来,便形成了知识。

因此,学生的学习不是从零开始的,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理解;「我们只需将学生的理解,转化为规范的知识表达」。

于是,我具体的教学环节如下:

环节一

展现学生的想法,形成讨论基础

材料:出示15÷3

 问题一

你心目中的除法竖式是什么样的?

1:像“厂”字那样。

2:很难的、很复杂的。

3:我觉得应该像加减法那样,我可以把它写出来。于是就形成了两种方法:

 问题二

两种写法,更喜欢哪种?

1:方法二,因为这个简单。

2:方法一,书上都是这么写的。

「以上充分展现了学生的想法,出现了两种竖式写法,形成了下一环节讨论的素材。」

环节二

呈现思考冲突,引领深度思考

提问:按加、减、乘法竖式的特点来推测,除法竖式该如方法二;但书上为什么这样写呢?你觉得奇怪吗?

生:就是啊,我也不知道。

(班里安静片刻)一个孩子说,可能除法是分、分、分的原因吧?

「这个问题很重要,开启了除法竖式为什么这样写深度探索之门。」

环节三

具象除法意义,体验运算记录

1)提问:在四种运算中,除法最特别。“15÷3”表示什么意义呢?(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几个)

2)引导操作:教师提供15个磁扣,让学生操作平均分到三个盘子里,每个盘子分到几个?(学生动手操作,分一分)

3)回顾操作:分几个磁扣,分掉了几个,剩下几个,每个盘分到几个?(老师要分15个磁扣,分掉15个,剩下0个,每个盘子分到5个)

4)讨论:根据这个操作过程,你觉得两种竖式写法,哪一种更合理?(学生一致认为书上这个好)好在哪里呢?

1:它把谁拿来分、分掉多少都写出来了。

2:指着竖式中每个数说,这个表示一共15个,这个表示分掉15个,这里表示还剩0个,每份分到5个。

一个学生忍不住喊起来:“明白了!除法是把分的每个东西都写出来了。”

有一位小朋友手举得高高不肯放,说:“老师,我觉得你用16÷3来教竖式更好,因为有余数,我们就更明白除法竖式是表示平均分的。”

其他小朋友也一起应和着:“对对,有余数更好,把15改成16,这样下面就不是写0了,要写1。”

见此,我取消了原来巩固练习的环节,按照学生的意愿把15”改成“16”,请学生独立把16÷3的竖式写出来,没想到居然都对。

「老师通过活动过程让学生明白了,除法竖式写法源于它记录的功能。」

环节四

形成结论,体会乐趣

呈现问题:同学们,开始时我们认为除法竖式应该像加减法竖式那样写,现在我们都认为书上这样更合理了,能谈谈你的想法吗?

1:除法竖式很简单。

2:除法竖式虽然繁,但是知道意思就很好写了。

3:我原来不知道除法竖式为什么这样写,现在知道了它是在记录平均分东西的过程。

……

整堂课,通过“呈现学生想法——重温除法意义——操作平均分物——整理回顾分物过程——用竖式来记录分物的全过程” 这一系列教学环节的设计,成功帮助学生将抽象的除法概念与具体的实践操作相结合。学生不仅形成了对除法竖式如何写的共识,还从静态的竖式记录中看到了动态分的痕迹。

课上,学生充满了思考和探索,他们经历了迷茫、纠结、惊喜和兴奋等多种情绪,这种丰富的情感体验是他们成长的宝贵财富。作为教师,能够引导学生经历这样的学习过程,看到他们因为理解而兴奋、因为参与而满足,无疑是最幸福的时刻。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是主动探索、深度思考的学习者。

教师:打破“灌输式教学”的惯性

知识来自学生,其特点在于,对知识的理解完全来自“学生的体验”,即让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悟(反应),再把感悟到的表达出来,形成认识。

当知识真正来自学生自己时,教师的角色应转变成组织者、促进者和帮助者。

当学生们有困惑时,教师通过提问引导让他们深入思考;当学生迷茫时,教师提供材料组织他们进行实践操作,在操作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当学生表达出现问题时,教师给予及时的帮助,使之规范。老师用一份份材料、一个个活动让学生形成深刻全面的认识。

以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课堂变革,需要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实现从教师的“教”走向学生的“学”。

然而,现实中,许多老师表面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使用精美的课件、组织丰富的小组活动,但实际上仍然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因为我们自己都是在灌输式教学环境中被培养出来的,一直遵循着“教师教,学生学”的思维模式,所以不愿意或很难改变原有的行为习惯。如今,我们最需要改变的是“教”这一行为。

备课:读懂学生的“痒穴”和“痛点”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教师深入读懂学生。当你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时,课堂会展现出一番新的变化。

因此,在备课时一定要思考:学生会怎么想?只有了解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的问题才能精准地问到学生思维的痛处、痒处。

在设计教学活动的时,我们也要考虑:学生愿意做吗?这个指令下去能否真正提起学生的兴趣?否则,我们教师自己可能做得很起劲,而学生的兴趣却提不起来。这就变成了教师一厢情愿地做着一件自以为有趣的事情。

所以,我们的教学设计应当紧密围绕学生的需求和兴趣,确保所设计的活动能够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那么,回到“除法竖式”这堂课,学生会怎么想?他们的痛点又是什么?这是备课时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已经掌握了加、减法的竖式计算,竖式模型已形成,如

在他们心里其实有了一个除法竖式的模型,以为15÷3”的竖式就应该是

这就是孩子们的起点。但是书上的写法和学生的认知不同,这时学生就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除法竖式与加减法不一样?”这就是我们要下功夫的地方。

然而,6年前我用传统方法教授此课时,压根没去思考学生会怎么想以及他们有什么困惑,只考虑到我怎么讲让他们听明白。一味地给学生灌输,学生也是用硬记的方式来学,所以出现今天记住、明天又忘的现象。

如今,在设计这节课之前,我们厘清了学生在这节课里会有哪些想法,有什么困惑,课上围绕着孩子的们的想法和困惑“为什么除法竖式要这样写”展开研究。设计的一系列活动,都是基于备课时的思考。

读懂学生是非常不容易的,这个最能体现教师基本功,我们应该珍惜与学生交流的每一个瞬间,用心、用情,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

课堂: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

在课堂上,让每个学生都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这样他们才能勇敢地提出问题、自信地表达想法,学习也会变得更愉快、更高效。

「课上,当教师把学生的疑惑抛出来时,随后引导学生进入思考,主动探索背后的原因,这个过程是十分有价值的。当学生尝试自己寻求答案,教师只需顺着学生思维,提供材料让他们在操作中建立联系。操作后,学生恍然大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甚至能够举一反三——这样的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才是生动的、有意义的、有成长价值的。」

学生的学习乐趣,在于对知识的思考,并在思考中迸发出内心的“惊诧”。这种“惊诧”的不断积累,会让学生爱上学科,并在学习道路上越走越远。同时,当学生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关注,会更信任和尊重教师,更愿意表达自己的困惑并接受教师的帮助,并在日后持续保持爱思考、善提问的好习惯。

课堂的生动与否,在于教师情感投入的高低。如果教师本人深深地喜爱学生、喜爱这堂课。那么即便是再枯燥乏味的课,学生也会被教师的热情所感染,更加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掌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打破“灌输式教学”的惯性,读懂学生的“痒穴”和“痛点”,让学生感到被尊重和理解……这样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转自星教师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