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作文教学做好减法,轻装上阵,把握核心

2024/8/22 10:55:35  阅读:150 发布者:

也许是因为太心急,不少教师总喜欢在一篇作文中进行“一步到位”的教学。

所谓的“一步到位”,即希望通过一次写作教学,把涉及此篇的所有的、想得到的写作知识全部融入其中。教学中,不遗余力地把所有的要求做到极致,试图让学生写出一篇完美的作文。

《写观察日记》

例如,执教统编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习作《写观察日记》,指导的时候就提出了和观察有关的全方位要求:既要能够长期观察,又要细致记录观察结果,还要写出观察中的变化,同时希望能从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多方面去写。

在观察时,必须借助眼睛看、用鼻子闻、以耳朵听,借手触摸……多种感官都要参与观察。

这样的“一步到位”的观察指导,叠加在一篇文章中进行,把第二学段的学生看作是类似本单元的名家叶圣陶、法布尔等的观察行家。显然,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但现实是教师真就这么做了,而且不这么教,总觉得心里不安。

《猜猜他是谁》

再如统编三年级上册第1单元习作《猜猜他是谁》,一旦判断为“写人”的作文,立刻就被拔高了,关于人物描写,必须做到方方面面、齐齐整整。

要知道,这是小学阶段第1次写作,教科书在单元导读页面明确标注了学习目标“体会习作的乐趣”。

乐趣从何而来,就在“猜”这个游戏中来。只需例举人物最为突出的、典型的特征或者事件,满足表达清楚,规范,读者能猜中即可。

反之,一味对如何写人进行教学,让学生写出人物的语言、样貌、神态、心理等,在第1次习作教学中就希望将人物写细腻、极致,真与实际学情不符合。但不少教师这么做了,也不觉得有什么差错。

“一步到位”的思想主导下,作文被越讲越复杂了。教师一厢情愿地觉得“这是为了学生好”。然而真正的结果是——一步到位式的写作教学,让学生既写不好,更写不了。

也许还会怀疑,学生是如何写出的呢?很简单,他们借助的是教辅资料,做的是“搬运工”的工作。基于这样的情况,统编习作教学的改良与优化,不应是做“加”法,而是注重突出核心目标,做好“减”法。

说到减法,自然想起哲学中著名的“奥康剃刀”。删繁就简,去除一切不必要的,留下核心。做减法,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思维。

在美国学者莱迪·克洛茨所著的《减法》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介绍减法思维的稀缺性:

在一个关于乐高积木的实验中,研究人员给参与者一个用8块或者10块积木组成的结构,以及更多散落在边上的积木,要求他们对结构进行改造和调整。

结果发现,只有12%的参与者用了减法,而88%的参与者都是增加了积木数量。

在另一个实验中,参与者需要改变含有5种食材的汤的配料,在90名参与者中,只有2人减少了食材的种类,其余参与者都是增加了各种食材。

可见,人们是极其喜欢和习惯性做加法的。因为做加法几乎成为一种条件反射,无须任何催促,近乎本能。而做减法对抗的确是后天培养、学习而来的“本能”和习惯,需要提醒和强大的意志努力,克服的是已形成的思维定式。

“减”即“剪”,剪除多余的,剩下的就是最为紧要的,最核心的。

教学,紧紧把握核心,抓住目标,才能产生实效。

《围绕中心意思写》

以统编六年级习作《围绕中心意思写》为例。本次写作如何做减法?

首先,不要试图在作文中把所写事件的方方面面都表达出来,也不要在叙述事件时,把事中所涉及的人物的各种表现都写出来。

教学时围绕着显而易见的目标,牢记三点:

第一,作文中要确定的中心是什么?

例如,根据教科书提示,选用汉字“乐”为中心。写作的主题立刻明确,即写出“快乐”这一核心的意思。

第二,围绕着快乐,选择哪些材料来表现?

例如,是表达自己的快乐?是展示伙伴的快乐?是陈述校园生活的、家庭生活的快乐?选择的材料与“快乐”有关。

第三,在选择后,思考如何安排写作结构?

为了突出“快乐”这一中心,材料不是简单堆砌,而是做好排序,详略的处理。

最有利于突出中心的,优先写,突出写。

要让读者感到快乐在升级的,可以做好段落安排:把我的快乐排在第1段,让人一眼就看到属于自己的独特快乐。再将快乐扩散,由我及彼说到周围人的快乐,让快乐扩大。继续推进,跳出“人”的写作视野,写到周围环境,乃至更大范畴的快乐,让文章在思维的运作下不断提升。

教学中,需要搭建支架,提供辅助的并不少,但所有做的努力都和目标有关。也就是说:做减法不是教得简单,而是教得集中,教出实效。

在考虑此文教学时,教师不要总是盯着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不要在某一事件写作的局部下功夫,而应着力指导学生确定自己能够掌握的中心,选取自己熟悉的材料,让构思的力量集中在对材料的层级部署上,让思维不断的迈向深度,让中心不断的被凸显。

做减法,才有助于聚焦目标,让学习的核心力量得到发挥。做好减法,才能让学习思维不断深化,不断迈向高阶。

高阶思维,不是越复杂越好,更不是越多越好。在美国资深培训师R.布鲁斯·威廉姆斯所著的《高阶思维培养有门道》一书中提及高阶思维的培养方案,涉及思维的三个层次划分与五个维度组合的矩阵。

高阶思维的三个层次,分别是:

理解信息( understanding information )

概括洞察( generating insight )

发现应用( discerning implications )

五个维度是:

相关( relevance )

丰富( richness )

关联( relatedness )

严谨/专注( rigor )

迁移/递归( recursiveness )

组合起来为下表,揭示了高阶思维培养的路径。

当我们按照习惯不断叠加的时候,我们并没有让思维随着叠加而迈向高阶。相反,由于过多、过难,超越最近发展区太远,而让学生放弃、反感、应付。

使用减法后,学习更为精准地朝着目标,学生优先理解目标后,获取学习的核心信息。

紧接着,剪除不必要的内容,集中对目标有更为深刻的洞察,充分顾及目标在未来的真实应用场景中发挥的作用,评估所学的实用功能。

这些集中精力去抵达的学习活动,更有助于学习者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做出准确且合理的判断。学习中的行为时刻围绕着目标,同时与学习者的生活认知关联着,严格地维护着目标,学生的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能集中力量,不断迈向高阶。

可见,在教学中做减法,学生经历的是学习时最美妙的心流,完成的是思维的锻炼。

以写作教学为例,结合减法思维,在设计时应遵循以下三“变”原则,确保“减法”在运用中实现——“少”,却能清晰被看见;“少”,却能真实保证提升。

原则1:主动改变

减法思维的形成,需要行为主体积极主动的转变。因此在设计教学时,不要想着“我要做得多花俏、多圆满”,而要想着“我要做得有效”,集中地解决问题。牢记“深挖一口井,胜过乱凿十条沟”。

原则2:应人而变

无论要减什么,要减多少,都不是刻板的,而是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学的。只要学生有需要,不该减的必须保留;只要学生学不了,再好的也要减掉。减法的实施,就是为了学生的发展。

原则3:随机应变

当减法思维成为新的习惯后,又要警惕是否减得过多?哪里应该增加?加法与减法永远是一对矛盾,也是一种协同。

2021111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了《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

这份报告关注“为何学,怎样学,学什么,何时学,在哪里学”。既然未来的学习有这么多不确定,那么更应该做好“减法”,轻装上阵,把握核心。让灵活的知识系统从容应对每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自语文榕微信公众号,仅作学习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