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走出舒适圈,痛并快乐着——运用项目式学习进行诗歌教学磨课研讨总结感悟

2024/1/22 14:18:18  阅读:93 发布者:

走出舒适圈,痛并快乐着

活动内容

海港区陈燕教育科研工作室、崇德实验学校、河北科技师范学院三方联合,于20231114日、16日分别开展了两次基于中央电教馆智能研修平台的精准智能教研活动。我作为本次活动的做课教师赴崇德实验学校做课。授课内容先后分别设定为《共品“陶人生” —— 陶渊明诗文阅读 》《走进<饮酒>品陶诗 ——<饮酒>项目式学习》这次的一课二磨的教学实践活动,显现了我的许多不完美之出,暴露出了许多的问题。

1

透过数据看问题

第一次是按照传统的授课方式进行的备课与授课,第二次是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方法进行的备课与授课。AI智能研修平台分别对两次的授课情况予以了精准的数据统计,就单从“能力矩阵”这两组数据中就足以反映一些问题。

常规学习

项目式学习

请看第一组“项目化学习目标呈现”数据比较,此部分设置分值为15分。传统学习设置了三个学习目标:1.感知诗歌内容,在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情感的基础上朗读。2.体会诗文的意境,通过诗文所写的内容体会陶渊明的人生境界。3.品味语言,培养赏读古代诗文的能力,增强修养。目标设置表述笼统、目标不明确,并没有明确具体的学习任务和教学策略。评价得分为9.85,得分率仅为65%

第二次磨课后,按照项目式学习的学习目标设计方法,将目标设置为:1.感受诗歌的韵律美,朗读成诵。2.借助助读材料,了解陶渊明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3.培养学生对山水田园诗的鉴赏能力。以助读材料为指导,以小组合作为学习形式深入分析诗歌的意象和语言特点,感受其艺术魅力和表现力。4.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陶渊明的人生追求。5.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第二次学习目标的设置是具体的、可衡量的。使学生了解了本节课我们要学会什么,也知晓所凭借的具体抓手是什么。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实践研究来掌握知识和方法,并能够外化为学习成果展示出来。修改后的评分为12.5分,得分率为83%。虽与第一次相比较而言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过于细碎,应加以进一步整合。

常规学习

项目式学习

再看第二组“项目化学习过程课堂呈现”数据比较,常规的课堂以“隐逸者”一词导入,进而进行作者介绍。在诗文赏析部分设置了“品田园生活”、“悟人生境界”这两项学习任务。分别以“他的生活很________”为话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旨在让学生通过炼字、找意象、作比较对《饮酒》《归园田居》《五柳先生传》这两诗一文进行品读赏析,在教师一步步引领下感悟陶渊明不流于世俗、安贫乐道的人生境界。最后布置为陶渊明写小传的写作练笔作业。通过矩阵图中的统计显示不难发现,整节课下来,每一个环节都是教师设置一个个的问题,学生去回应这些预设好的问题。由于课程内容和形式较为固定,学生逐渐地缺乏兴趣和积极性,导致课堂参与度较低。我只强调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学生高阶思维的训练与培养,较少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此部分测试总分为60分,常规学习的得分仅为40.41分,占比为67%

第二次磨课后,按照项目式学习的教学过程设计方式,我对教学环节的设置重新进行了再设计。以创设情境的形式导入,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以《饮酒》为例学习诗歌赏析方法。赏析部分设置了“疏通文意读陶诗”“学会方法赏陶诗”“运用方法解陶诗”三项学习任务。在“疏通文意读陶诗”这一环节,教师明确了读的具体要求“纠正字音、注意节奏、揣摩韵味”,让学生们在小组实践的环节有章可循,不至于无目的、无指向地去读,为什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做到都让学生心中有数。在“学会方法赏陶诗”这一任务下,我为学生提供了两份助读资料。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了解陶渊明其人、《饮酒》创作的背景、进而了解作者的诗歌创作意图和所表达的情感。学生再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会诗歌的鉴赏方法,各小组的学生们将合作探究学习的收获整理在“学习任务单”上。最后,出示“中考链接”类的习题考量学生对本节课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作业设置环节让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诗歌赏析的方法,让学生完成《归园田居》的赏析任务。这样的一节课下来,教师不再是占据课堂的主导者,而是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助手。学生们由读到品到用,充分显示了项目式学习中“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通过上面的两组“项目化学习过程课堂呈现”数据比较,可见,“以生为本”的项目式学习的模式更能够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兴趣,使他们知道我要学什么,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分率为82%

常规学习

项目式学习

接着看这第三组“项目化学习成果呈现”数据。这两组数据是我两节课的真实的情况反馈。按照传统常规的讲授方法,课堂结构是完整的,教学任务也完成了。可是,尝试采用项目式学习方法教学的时候,却完全乱了方寸。在导入环节拖沓严重,后面的教学还依然按照教案预设的环节一步步走,没能做到灵活的变通。同时,提供给学生的“助读材料”内容过长,没有用心精简,促使学生长时间盲目读材料,没有真正的为学生学习研讨起到“搭架子”的辅助作用,致使学习任务没有完成。的确如陈燕主任在共同研讨的环节对我这节课的失败之处所作出的分析——从思想上接受了,试图改变,但是行动上却不自觉地又走回了老路。不愿走出自己教学的那个“舒适圈”。只有挣脱惰性,让思想与行动都动起来才是成功的课堂。

2

专家、领导、工作室老师们的声音

授课结束后,教师教育科费丽丽老师、崇德学校的曹青国校长、工作室主持人陈燕老师、工作室成员师妍老师、彭宗芳老师、郜倩颖老师分别对这两节课提出了几点建议。如:应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读诗文;要基于学情去设计教学的内容;要为学生搭设学习的框架;课程设计应体现项目式学习的理念;学习任务的设置要体现核心素养;要注意高阶思维的呈现,教、学、评要多元化;教与学方式的改变很重要,虽然教学行为的改变很难,但要有改变的意识。

专家引领

来自于科技师范学院的马文静博士、窦玲玉博士分别就两节课提出问题并给出建议。如:什么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如何真正做到师生与文本之间的融合?能否在学科材料的设置上,尝试设计成大提纲的形式,让学生去探究?注意时间的合理分配。要利用学生对文本本身的熟识度,让他们有更多的思考。

3

收获与感悟

什么是“项目式学习”?教学环节如何设计?如何创设情境?怎样体现学科的核心素养?......之前参加工作室听课评课活动时,我对于上面的这些疑问一直是似懂非懂的状态,没有真正领悟到项目式学习的真正的意义所在。

在这次项目式学习为研修主题的课题研讨的过程中,作为授课者,通过亲身参与实践,我深刻体会到了项目式学习的魅力和挑战。通过这次教学观念与方式转变的这一过程,我深切地感受到项目式学习的魅力:

1. 学生参与度提高:项目式学习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操作,这使得学生的参与度大大提高。他们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而是通过实际操作和实践来掌握知识和方法。

2. 学习效果显著:项目式学习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这使得他们的学习效果显著提高。他们不仅掌握了知识和方法,还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教学组织和管理复杂:项目式学习的教学组织和管理比传统教学更为复杂。它需要我们教师精心设计项目,制定详细的教学计划,以及进行有效的评估和反馈。

4.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升:项目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需要自己寻找信息,解决问题,这对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能够收获如此之多的根本要因在于教师角色的转变。在项目式学习中,我们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成为了引导者和协助者。这要求我们教师具备更高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虽然项目式学习给我们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其带来的学习效果和学生能力的提升是显而易见的。我们应积极探索和实践项目式学习,以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率。“路漫漫其修远兮”,过程虽难,但有陈燕主任和工作室的老师们的鼓励与帮助,我痛并快乐着!

转自:“陈燕教科研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