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一、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课文讲了“我”向母亲要钱买书的事。) 2.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课文段落多、内容长,如果给文章划分层次,该怎样 分? 预设: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5 自然段,讲的是“我”为什么要钱,在什么情况下要钱。 第二部分: 6-34 自然段,讲的是“我”向母亲要钱的经过。 第三部分: 35-38 自然段,讲“我”最终拥有了想要的书。 3.再次引导学生概括大意: 预设:家境贫寒的“我”非常想买一李《青年近卫军》,就到母亲工作的厂房向她要钱。辛苦忙碌的母亲毫不犹豫地把钱给了“我”,“我”买到了书。 (设计意图:课文很长,需要通过一定的方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依据故事的起因、经过、结的顺序梳理文章层次,再把三个部分结合起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了解“我”的家境以及对书的强烈渴望。 1.结合预习单,采用问题驱动:为什么作者买一本一块五的书,要钱时会那 么犹豫、不忍心?你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2.学生根据预习单,发表自己的理解。 3.补充资料,课件出示梁晓声作品《母亲》片段,介绍当时的背景。 六十年代初期, 大多数老百姓家境艰难。 当年, 父亲远在外地, 三年才回来一次。母亲是临时工,在一个街道小厂上班。她每天不吃早饭,带上半饭盒生高粱米或大饼子, 悄无声息地离开家, 回到家里的时间总在七点左右。母亲加班, 我们就一连几天,甚至十天半月见不着母亲的面孔,就为了那每月二十七元的工资。 一元五角钱,相当于有的家庭几天的生活费。要买本一元五角钱的书就是最大的奢侈了。即使是这样,每次我要钱买书,母亲都很大方,从不让我难堪!至今我都珍藏着我的第一本课外书《青年近卫军》。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连续自然灾害的年头,大多数人的生活都很困难,连吃饱肚子都是一件难事。那时制衣工人的工资一个月只有 27 元,省吃俭用才能勉强度日。对于当时的孩子来说,连正常的学习也不一定能保证,“课外书”,更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1)抓住“从来没有”、 “一次给过”、“一次要过”等词体会这一元多钱对于“我”家来说是一笔“巨款”。 (2)抓住”那时我家的破收音机已经卖了, 被我和弟弟妹妹们吃进了肚子里”体会我家当时很穷,连吃饱饭都是一件困难的事,没有买书的闲钱。 (3)从“为了每月二十七元的收入”体会母亲为了支撑这个家辛苦工作着。 (4)抓住“失魂落魄”,体会“我”非常想拥有一本《青年近卫军》。 4.全班交流后小结:结合生活经验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