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5 9:12:41 阅读:93 发布者:
巧用错误促成长
后河六小 郭建玲
教学年数多了,反省一下,发觉自己的成长是在错误中促进,一是源于自己的无意识错误或失误,二是源于学生的错误,经常会在发现错误、分析错误、解决错误中修正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工作水平也在不断的修正中有所提升。也许是跟近几年教的班级学生状况有关系,教学中我最深的感受是在忙于规避错题和弥补错误,就是和错题一直在较量,最终成是源于学生的错误较少,败是源于学生的错误较多。
教数学的老师切肤的体会是每节课后,强烈地感慨哪个哪个学生怎么就学不会,那么简单怎么就写不对,尤其是改完作业,那一道道不堪入目的错题更是让人热血沸腾。单元考试过后,最让数学老师头疼的是纠正一道一道的错误,老师成了逼债的黄世仁,做梦都在跟学生玩警察捉贼的游戏,围追堵截,有时还要一一排查,找出凶手。既然数学上出错、纠错是个问题,就得想办法避免和解决这个耗时费力的麻烦,于是我在本学期,在战略上有了调整,战术上有了变化,目的是减少学生的错误出现和缩短纠错时间。下面说说自己的肤浅看法和做法:
一、如何看待学生的错误
曾经,我认为自己在课堂上已经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学生在写练习、写作业时出现错误就是学生的责任,他们就是不认真,没有用心,是在应付,或者就是课堂上不听,跑神,于是,责任全在学生,我会对着他们发急、会指责,压根儿没想会有第三种因素。让我明白还有第三种因素的情况是在后来的不知哪一次培训或者是读到的书中,我们备课、讲课,是按照我们的经验和思路在预设,而学生的真正状况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想的那样,他们原有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的起点,我们不可能全部了解和清楚,因而我们的教育、我们选择的教学导入以及教学内容,很多时候并不是建立在每个学生的知识生长点上,因而总有学生不适应,总会有学生学的不明白,我们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这不是我们的错,当然也不是学生的错。
在理论上明白这一点后,我对学生出错的认识有了很大转变,不再愤怒和抱怨,但真正让我在实践上有了实实在在感知的,是在一次学习了“四舍五入”取近似值后,课堂上我极尽所能的想讲清楚什么是四舍五入,也觉得自己设计的还不错。可是第二天一个很用功、很老实的孩子拿着空白的作业找我,说:老师,昨天我没听懂。我听了很诧异,他怎么可能就会没听懂?我明明看见他上课时很认真、很专注的。我觉得不能再去呵斥这个孩子,于是便耐心询问什么地方没听懂,又详细解释一遍保留一定小数位数的方法,他才高兴地说:原来是这样啊,老师,我明白了!看着孩子满意地样子,如释重负的轻松,我忽然有了一种感觉,孩子们没学会或者说没听懂的原因很复杂,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个样子,我们都没错,错的就是互相的看不透,不了解学生到底真正的需要在哪个点儿。
于是,后来我慢慢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情绪,不把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不懂和错误,全归咎于学生,即便是一个上课真的不能认真听、真的不能仔细完成作业的学困生,我也试着站在另一个角度去看、去理解,接纳、包容、然后以善待的态度去迎接学生的差错和不足,也试着在这些不足中查找根源,在课堂上用另一种智慧去演绎一场精彩,尽力改善和弥补学生的错误和缺憾。
二、错误原因追究
学生在课堂上出错无法避免,那么将出错的原因归类、分析,对我们老师来说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对改进教学策略和加重教学侧重点是重要的依据。我站在自己的角度来看,我的学生在学习中出错的原因有两种因素:一是教师的原因;二是学生自身的问题。
之所以说有教师的原因,是因为我在上课时,不是每节课、每节内容都是自己擅长讲解的,有时候,因时间或者自身经验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以最合适的方式和方法去导入或呈现,也可能没有对学生进行足够的了解,以至于在讲完预设内容后,重点不够突出,难点没有完全突破,造成学生理解的不够透彻。在听了数学特级教师的示范课后,数学老师应该都很熟悉,他们在课上独特的思考和引入,以及让学生在原有知识结构上的建模,将很不好理解的分数单位生活化,商不变的规律几乎学生人人都能发现。看完他们的课,使我觉得自己的学生学习中出现差错和问题,跟我有撇不清的干系,自己讲得确实不够好!
再说学生方面的原因,这个很复杂,有学生智力的问题、也有非智力因素,更有来自家庭环境的影响。说起来,我们当个老师也真不容易,面对的情况太复杂,解决起来更是难上加难。我们能做的,只是在自己能够承受的时间和精力范围以内,巧妙用力,四两拨不了千斤,就拨百斤,几十斤吧!
三、规避错误
为什么会说出规避这个词,是因为现在我每次上课,都会想解决这个问题学生会在哪里出错,如果错了是因为哪个知识点链接的不够好,有可能在哪些细节上导致普遍性错误的发生。提前要在哪里先行排除,使错误尽可能没有出现的机会,这就是我说的规避。
我认为,在教师自身原因和学生智力问题这一方面,我们还是能做稍微改进和灵活应对的。比如: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除以2,推导这个公式是教学的重点,然而公式的灵活运用是一个难点,它缘于对推导过程的理解,三角形的问题有很多是公式的倒用,学生们在已知面积和底,求高时,总是忘记先用面积乘2。因此,在讲课时,我把三角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说透,结合图形,看出只有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才可以用面积除以底求高。另外,三角形的面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的一半,这个难点也要在公式的推导中引导学生发现、渗透,为以后的问题顺利解决打下基础,同时,减少大面积错误的产生。
又如:在学习小数乘法时,因数中间有零的乘法和其中一个因数是整十、整百的时候,学生虽然在整数乘法中如何处理都学过,但是这个当时的难点,孩子是会忘的,为了在小数乘法的作业和练习中少出差错,我在上课时,选择例题时会考虑这样的计算,避免学生在这一点上出错。其实有经验的数学老师都会这样有预见性的准备课程内容,考虑的很周密,关注知识的衔接以及学困生的接受水平。
来到六小连着教了几个挑战我智慧的班级,因为教不会学生虽然头大过,气得心疼肝疼过,但是回顾自己的教学经历,还是有很多收获的。因为想要人家学会,想要人家在学习中少出差错、不出差错,于是我想尽一切办法完善自己的教法,怎样说他们能听懂,怎样讲他们能理解,找到他们出问题的根儿,凡事程度差的,接受的慢的,只要上课他听,我就努力让他听懂、学会;那个不听的,再想办法用有趣的语言、或者评比刺激来吸引一下;那些个记不住的,就一直反复、重复让他能记住多少是多少,如:面积单位,我们班现在有两三个,永远分不清平方千米、公顷、平方米谁大,记不住进率,遇到它们之间的单位转换就是胡写乱写。我只好每天练,排着队从大到小让他们背,不是人人都会,但是有效果。优秀的学生不用考虑,你怎么讲他们都是一点就透。就是遇到了这样学生,是他们引导我成长,对教学又有了更深厚的理解和思考,微信上流行一种说法,你遇见的事都是因你而生,你遇见的人都是为你而来。我接纳所有的遇见。
学生出现的差错千差万别,但是如果我们有意识的预见,尽可能的规避和避免,或者采取一些手段和方法,还是有一定效果的,我们工作起来会少一点儿着急上火。
四、弥补出现的错误。
尽管我们千方百计的在源头控制错题,然而总是防不胜防,学生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你做梦都想不到的状况会屡次出现。
我根据学生在课堂上和作业中的错误,将他们分类,首先一类是如果老师讲课中能多强调和训练,在难度上有突破的话,错误率会降低,如:a的平方和2a的比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能不能拼成平行四边形的问题。曾经一位特级教师讲的一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有趣的沿三角形、四边形、五边形的跑步比赛中,学生很容易明白了周长的概念,也轻松地知道了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创设了很生活化的情境,一点儿一点儿让学生对周长的概念建模,对长方形的周长如何求得建模,整节课都是想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如何知道,弄清了长方形,也就知道了三角形、五边形等的周长,学生理解的透彻又扎实。我经常反思自己,有些数学上的易错点是不是自己没有选择好教法,致使学生理解的不清楚,然后自己在学生错误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尝试换一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弄懂,利用错误,珍惜错误,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第二类是学生自己的原因出现的错误,这种错误出现的较多,有的是较低级的错误,比如抄错数,计算时加减乘除法进位退位出错,不读题,不统一单位、不写解等,这些错误有时今天说了,明天依旧出现,好纠正,但不好预防,即使你再罚学生写十道二十道,也不会有明显见效,并且好中差学生均有。这类错误平时多提醒,也可以让家长配合一段时间检查。还有的错误是记忆和理解的问题,如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的区分,对有些孩子来说记住很难,想让他理解会难倒老师,这样的错误就是多练多说了,让他们在练习中自己感悟。有的高级一些的错误,需要有逻辑推理和数学思考的错题,如:一个数(零除外)除以一个小于一的数,商大于被除数;或者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底也相等,那么三角形的高与平行四边形的高有什么关系。这类问题在班级里讲解一遍两遍别指望人人听懂,通常需要利用课间慢慢地引导,让开得慢的花慢慢地消化吸收。也有一些错误可以让孩子自己发现、讲解、纠正,让学生在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让错误成为课堂上的有用资源。
总之,学生存在的差异是必然的,对学习的接受能力有不同也是正常现象,只要我们有一颗平常的心来看待学生的差异,善待学生的出错,在错误中演绎一种别样的精彩,相信对我们老师来说,更是一种飞跃式的成长。善待学生的错误资源,可以成就我们的精彩课堂,更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特色。让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敢于质疑,敢于思辨。只有在这种不断地质疑思辨中,才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错若化开,成长自来。愿我们在不断地化错中,收获成长。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