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构建单元整体,实现提质增效

2024/1/5 9:11:02  阅读:89 发布者:

构建单元整体,实现提质增效

---《认识图形(一)》单元课设计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

(二)新课标要求

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研究图形与几何内容的开始,是学生今后研究的重要基础,也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建立几何直观的重要基础。课标要求“能通过实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这一要求就是通过观察与操作认识图形,直观地、整体地认识立体图形。从对实物的观察与操作过程中来认识图形的特征,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也符合数学课程的目标要求。这样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发展能力,初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发展积极的情感与态度。

(三)教材分析

本课为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中的内容。(教材P34-P35)这部分内容是小学几何图形学习的开端,也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基础。这部分内容所认识的是四种最常见的简单物体的形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其教学目的是通过学生“看一看”“分一分”“玩一玩”“摸一摸”“搭一搭”等活动,认识生活中常见的各种直观几何体的不同形状,并知道相应的名称,使学生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四)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主要学习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也为后面学习认识其他平面图形打下基础。组织本单元的学习思路如下:《认识图形》单元学习内容    

图片

(五)单元教学目标

1.在分类、观察等操作活动中,形成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直观认识,知道这些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名称,并能进行识别。

2.经历观察、想象和交流的过程,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数学活动经验,初步培养表达和归纳能力,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能正确识别生活中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探索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六)单元课教学规划

《认识图形(一)》单元课教学规划

目的

课型

内容

建议课时

知识形成        

学时课

认识图形

我说你做

有趣拼搭

第一课时:

1、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并认识立体图形的特征。

1

第二课时:

动手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的特征。

1

知识应用

整合课

综合拓展

能正确识别图形

1

(七)单元课实施

一、学时课教学案例

《认识图形(一)》---第一课时

1.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的第一课时,主要是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知道他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通过观察、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操作,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   

教学难点:学生能准确区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能准确判断不同的几何图形。

4.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各种图形的画面。)

师:看!老师这里有一些不同的图形,想知道它们能变成什么吗?(把图形组合成机器猫)今天,机器猫想和同学们一起来上课,你们愿意吗?机器猫最喜欢玩积木了,你们喜欢吗想玩吗?

2)展开活动,提出问题

师:每个小组的桌上都有一堆积木,现在,你们就一块玩一玩吧!(分小组活动)

师: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先玩到这里吧。老师有个建议,能不能把手中的积木先分类,再整齐地放好呢?

师:请各组同学商量一下,你们想把这些积木按什么来分类分成几组,小组汇报。(请学生将积木分组的情况一一展示。有的按颜色分组,有的按大小分组,还有的按特点分组……)

师:这节课我们就按他们这一组的分法来学习。(出示按形状分的图形)

3)引导体验,合作探究

1.正方体的认识

师:你们把这几块形状相同的积木放在了一起,谁知道它们的形状叫什么(出示正方体积木),贴图并板书“正方体”。

师:请你拿一块形状是正方体的积木,用手摸一摸,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小结:我们通过摸,感觉到正方体的每个面都是平的。

师:谁还有不同的发现,(当学生发现正方体有6个面时)提问:你是怎样知道正方体有6个面的,能上来给大家数一数吗?   

师:还有的同学说正方体的6个面都一样。大家看一看,是不是一样的?

小结:我们通过观察,知道了正方体有6个面。而且正方体的6个面一样大。(6个面一样大)

2.长方体的认识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是正方体吗?(出示长方体积木)

师:这些积木的形状叫什么?贴图并板书“长方体”。

师:请你拿出一个长方体,用刚才学习正方体的方法,看看它有什么特点。(小组汇报交流)

1)每个面都是平的。

问:你是用什么方法发现的?(摸一摸)

2)长方体也有6个面。

问:你是怎样知道的?(数一数)请你上来给大家数一数。

3)长方体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学生发现这一特征后,教师用教具演示长方体的这一特征)

4)认识特殊长方体。

教师举起两块长方体(一般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教师再举起一块长方体(特殊的)的积木,让学生判断它的形状。

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特征,以及长方体的不同摆法。

(有6个面,相对的两个面一样大)

5)生活中有哪些物体也是长方体的呢?

3.球的认识    

教师手里拿一个篮球,问学生:这是什么?再出示一个乒乓球,问:这是什么?

师:我们把这样的形状,叫做“球”。(出示球体)贴图并板书“球”

师: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也是球

教师用手轻轻碰一下球,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容易滚动)

4.圆柱的认识

教师拿起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放在桌上,滚一滚,问:这块积木也能滚,它的形状是球吗?它叫什么呢?(出示圆柱体积木)贴图并板书“圆柱体”。

 师:请你从桌上拿一个圆柱形的积木,摸一摸,再看一看,你发现什么了

教师用教具演示上下两个面都是圆形,而且一样大。教师出示不同大小的圆柱体物体。

(有两个面都是圆形,一样大,容易滚动)

师:生活中你见过形状是圆柱的物体吗? 

师:看来,我们在玩积木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数学知识。想一想,今天我们认识了哪些图形?(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四)巩固练习

师:看图形,你能说出它们的名称吗?(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

1.连一连。(出示生活中各种形状的物体,和四种图形相连)

(五)游戏活动,发展思维

游戏1:请一个学生在箱子里摸,随意摸到一个物体,先告诉同学给大家变出来的东西是什么形状,然后拿出来请同学判断。   

游戏2:问学生:你们想得到什么形状的东西谁能实现他的愿望

(请一个学生上来,根据同学们指定的形状摸一个物品)

(六)观察生活,解决问题

1.暑假期间,老师出去旅游,发现外面的城市可真美。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拍的照片吧。(展示多种建筑物的图片)

2.数一数

小动物们看到我们的城市这么美,它们可羡慕了,也准备建一座动物乐园,我们来看看,他们都准备了什么形状的材料(出示各种图形),动物乐园建好了,请你来数一数,他们各种材料都用了多少个呢?(出示搭好的图形乐园让学生数一数各个图形有多少个)

(七)课堂小结

说一说,这节课你都学到了什么?(再次出示各种图形及其名称)

【设计意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在小学阶段第一次认识几何图形,只要求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能够辨认这些图形,正确地说出它们的名称。对于每种图形的特征,不需要学生用准确的数学语言来进行描述,因为这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是极其困难的,也不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节课的教学,教师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了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通过活动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在综合运用多种感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并通过从实物抽象到图形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认识图形(一)》---第二课时

1.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的第二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有趣的拼搭活动,使学生初步感知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2.教学目标

1)通过“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进一步感知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特征,了解它们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在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空间观念。

3)通过小组活动形式,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3.教学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认识几何体的特征。

难点:根据一定的要求拼一拼、搭一搭。

4.教学过程

1)情境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了认识物体,请大家回忆一下,你认识了哪些物体?学生边回忆边口头汇报,老师边总结边出示图形(课件演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都是立体图形。

教师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动手玩“有趣的拼搭”游戏。希望同学们在拼搭的活动中能仔细观察,积极动脑,发现新知识。

2)探究新知

1.开展“搭一搭”的活动    

师:下面请大家当“小小设计师”。每个组的同学先集体讨论,然后大家动手,用桌子上的材料搭成自己喜欢的、有趣的作品。

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你搭的是什么?用的是什么物体搭的?为什么用这些积木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这些物体在生活中的应用。)

2.说一说

师: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这四个伙伴随处可见,它们的用途可广了,不仅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能美化我们的生活呢!现在,请小朋友再当一次小小设计师,搭一件你最喜欢的东西,并向其他小伙伴介绍一下你搭了什么,用了哪些模型?各用了几个?(学生在动手搭完以后交流讨论)

师:在搭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

1:我发现不能把球放在最下面,它会滚走的。

2:圆柱形的东西也不能放在下面。

3:圆柱可以放在下面不过要竖着放,不能横着放。

4:我把正方体、长方体搭在下面很稳,上面都不会倒。

师:大家说得都不错,所以像我们造房子用的材料通常都是长方体或正方体,这样才稳固。

3)巩固应用

师生示范:老师说要求,指一名学生在投影仪下摆学具。先放一个正方体,在它的上面放一个球,在正方体的左边放一个圆柱,在正方体的右边放一个长方体。

老师说要求,全体学生摆学具。老师巡视。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相互帮助。

4)课堂小结    

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设计意图】通过“拼一拼,搭一搭”让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让他们在做游戏的过程中加深对立体图形的认识,将一个充满趣味的活动引入教学,通过动手让学生感受,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表达和参与的热情。新课程标准中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通过有趣的活动,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在“拼一拼”“搭一搭”等活动中,加深了学生对几何形体的认识,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并渗透了分类统计的思想,强化学生对不同立体图形的认识。

二、整合课教学案例

1.学习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认识图形(一)》,主要是梳理单元学习知识点、重难点,查漏补缺。

2.教学目标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立体图形的特征和属性,再次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会辨认这几种相关的物体和图形。

2)使学生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3.教学重点难点

重难点:形成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操作实践能力

4.学习过程

1)复习导入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复习一下分类。(出示课题:分类)同学们还记得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那些知识吗?   

生:认识图形。

师:那我们一起来通过练习自我检测一下吧!

2)巩固基础,拓展练习

3)学生在完成了每道题后,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以及正确解题的方法。5.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呢?(学生谈收获教师做补充)

实践与反思:

如果单课是知识的散点,那么单元整体教学就像完整的地图,让师生在教与学中有迹可循。单元整体结构化教学是在教学方式上的一次大胆尝试和转变,我们碰撞交流、集思广益、实践重构,通过一次次的否定,探索适合我们的道路。通过这次教学实践,我们对单元整体教学的理念以及实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需要每一位老师深入钻研、思考、优化、打磨。接下来我们会顺着单元整体备课的风向标继续研究深度学习,共同打造有高度、有广度、有温度、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转自:“内黄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