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培东有约】 孙钰晅 |《浅浅对话 潜心解读》
2023/8/25 11:03:05 阅读:89 发布者:
“课堂教学不是说话,而是对话。”《语文:培东有约》的阅读已过半程,这句话反复映上心头,挥之不去。肖培东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学的本质是对话,要和学生进行对话,和这个世界进行对话。教学不是一场单纯的教授,我们在课堂中不仅要说出来,更要与学生展开有效对话,以此来产生共鸣,这才是体现教师价值的地方,感谢他让我在这场阅读中明白了对话的意义。
如何去与学生展开更多有效的对话,在书中肖老师提到了很多可以努力的要点,令我印象深刻的关键词有“创境”“生成”。
在真实的动态的课堂当中,教师必须要对情境加以规范,就是说在对话开展之前,要有一个自己的明确目标,根据既定目标去努力创设情境。那如何把学生带入到情境当中就得益于“问题”。肖老师的课总是能由主问题引发出很多小的问题,他不光跟着自己的思路去设问,更能够贴近学生的认知去追问。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依托于这些具体的问题,更好地开展。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具体化,这不免让我想起日常的课堂抛给学生的问题总是很笼统,没有具象化的支架,也就不知该做何应答,形成不了对话闭环,更谈不上什么有效。同时问题也要更加的生活化,从而才能产生学生真实的自我体验。例如《国外诗两首》的教学中设计了“这首诗,你想送给谁”,抛出这个问题就自然的将所学的内容跟学生自己的生活需要联系在一起。所以我想这就是对话的技巧,要根据需要来展开对话,同时对话又能呼应你的需要。
肖老师在书中多次提到课堂生成的问题,要及时生成。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一面,整个课堂应该是充满着思维流动的,你不能拒绝这种情感与思维的碰撞。要在预设中生成,但又在创造中对话。在与学生的这场平等自由的对话中,我们不光要倾听,还要学会应对。要及时捕捉学生言语表达的内容和形式,通过自己极速的判断,再用贴近学生生活的语言,与之交流,来实现真正的课堂价值。
谈到这些真正的实施起来并不那么简单,这是对教师本身的一种考验吧,对自身素养的打磨,对充分备课的磨练。有的课堂,师生之间的对话你来我往,如行云流水般。例如《在一颗小桃树》的教学中,老师要求学生写一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于小桃树的感情,因为学生说“我还没想好”,教师就在他片刻的沉默中抓住了这句话中“好”字去展开对话。这令人十分感动,既化解了课堂的尴尬,课堂中又一个自信的灵魂被唤醒,又能让学生感受到这个诗歌是时刻存在在我们生活当中的。肖老师的课堂,总是这样浅浅的,婉婉道来,看似跟学生一起聊天,聊着聊着,一切就自然生成了,呈现出了一种非常自然真实的情景。无论学生提出怎样的问题,仿佛都在他的预料之中,这可以看出肖老师是紧贴着学生认知做好提前备课的,要充分考虑多个方面的要素和矛盾。看似是一场心有灵犀的沟通,实则一切都在预料之中。
反观自己的课堂却显得有些笨拙,不敢轻易展开一场自由平等的交流。时常想要掌控对话的主动权,妄图让学生的思路跟着自己预设的去走,所以偶尔会在对话中去忽略那些意外,以免影响整堂课的进度或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其实平时也会提醒自己,不能因为害怕课堂环节没有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就去忽略那些随机的可能性。但往往效果不佳,实则是心思用错了方向,提醒自己倒不如提升自己。作为教师不能站在一个高大空的框架角度去预设,而是要在备课过程当中注意建构多个维度的解读,以应对万变中的不变。就如肖老师所说的,浅浅的教语文并不是肤浅的,而是需要教师对文本的关注,对文本内容更为深刻的解读与领悟。在课前做好文本解读的工夫,对于整个课堂的生成是至关重要的,深深浅浅之间,才能让自己在课堂上运筹帷幄,游刃有余。当教师的备课更加充分,对这堂课有了更多的把握,那心中面对学生的提问,自然就不慌了,更不会去躲避或是错过及时生成的时机了。
阅读这本书会发现,语文课堂,并不只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而是要通过引导,将作者所创造的丰富的精神世界与学生联络起来。同时回到我们自己的生活中去,帮助学生真正的读懂文本,从文本当中有所领悟,从而获得道理回归到自己的生活里去。
正如他所言所行,浅浅的教语文,却又潜入心田。教师在一场场的对话中进行着润物细无声的灌溉,浅而有痕,唤醒着每个学生心中语文的种子,方待他日成长为美好的姿态。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