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培东有约】 徐逸群 |《再触语文教学之门》

2023/8/25 11:00:32  阅读:148 发布者:

七月,我翻开了《语文:培东有约》。这个喧嚣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仿佛耳边响起了一股悦耳的清泉声,涌入我的心田。整本书中没有一丝枯燥的理论,我沉浸在作者温润的文字中,领略到了一种别样的教学魅力。

彼方尚有荣光在

一、悲悯情怀:一个教育者的使命

读培东老师的文章,我看到了他悲悯的力量。他从文本解读到学情分析,再到教学目标的确定,都将学生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他用谦和的文字书写着他的教育理念——“浅浅教学”。

聆听培东老师的课,我体会到了一种静谧的美。他以温和的目光看待学生,用鼓励的言语照亮他们的内心。他教会我们如何平静地面对生活的起伏,以柔克刚。在他的影响下,我们逐渐明白,谦和而儒雅的为人之道,才能获得内心的宁静和快乐。

肖培东老师曾说:“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应该是慈爱真情的燃灯者。如果我们无法直面生命和教育的真谛,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和珍爱,我们就可能伤害学生的天赋,扼灭他们的光芒,成为他们心中无尊严的泥人。”是的,要做一名燃灯者!这使我想到自己职业生涯的前五年,用所有的热情去备课上课,想给农村学生上最好的语文课。但是同行老师听课后的评价却是:这不是语文课!这样的评价对于当时心里眼里全是学生的我如同雷击,那一刻我才意识到,只有热情是不够的,必须要进行专业阅读。读陈日亮老师的《我即语文》,让自己第一次感觉摸到语文之门,今天读肖培东老师的书有再触语文之门的感受。那种深深扎根专业领地,浅浅教学的姿态对于学生是一种悲悯;那种课堂上无我忘我,大有大无,大音希声的格调对于生命是一种慈悲。

二、守正创新:一个实践者的思考

如何备课,是我一直思考的事情。拿到一个文本,像是在开一块宝玉,望闻问切,然后解剖,是我常走的路,然而经常是徒劳。在阅读了《备课,我们该想些什么》之后,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备课过程,梳理了备课的思路。肖老师的“备课九思”涵盖了学生、文本、作者、编者等多个方面,而最妙的是备课的每一方面都对“教学的提问”有着重要的影响。文体意识、文本特质、编者意图、学情定位等等这些理论思考,就这样轻而易举的落地,落在教学设计的提问取舍中。其中包括提问的方向、提问的广度、提问的对象、个性化提问、必要性提问、提问落脚点、真实性提问、提问的取舍和提问的支架。这样的思考和实践正印证了贾龙弟老师那句中肯的评价:“如果将‘道’视为学术性,‘器’看作操作性,那么肖老师的研究行走于‘道’与‘器’的中间地带。”

肖培东老师备课的多维度思考,就像多条线在空中交织,形成一个空间坐标。这样教材中的每一个文本都是相对稳定的教学空间,整套教材就是一个多维度的语文学习空间。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更容易触摸语文学习之门,建构属于自己的语文天地。

读完《语文:培东有约》,我明白了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悲悯情怀,要用爱和关怀引领学生的成长;我也意识到了守正创新的重要性,要走语文专业发展之路,才能带给学生真正的语文课。这本书让我再次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意义和魅力。愿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像培东老师一样,用真情和智慧点亮学生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语文之美。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