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语文:培东有约】臧洁 |《行走在深深浅浅的语文教学中》

2023/8/25 10:59:20  阅读:75 发布者:

这几日一直在读肖老师的《语文:培东有约》。初识肖老师,是因为关注了一个“语文深深浅浅之间”公众号,那时对公众号的名字似乎比对肖老师的名字印象更深刻。在这个公众号里,你总能读到可以与你产生共鸣、共情、共识的文章。而那里的教学实录也都是看一眼就会让人心花怒放想据为己有的优秀课例,总之那里感觉就是语文人的一方宝地。

如今翻阅着每一页书,每一个字符都闪烁着教育的“本”和教育的“真”。读时总是频频点头,真是太认同肖老师的教学思想了。教学中抛开了那些繁文缛节,雕梁画栋,花哨形式,过度解读,“浅教”受益的是课堂,“浅教”受益的是学生。“浅教”将更多地时间和机会留给文本,留给学生,留给语言文字,留给了读书。追本溯源,这一切才真正回归到了原点,找到了教育的初心。“大道至简,语文教学无非是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和写作,尤其是读书”。钱梦龙老师也多次说,“语文,就是老老实实地教会学生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叶圣陶先生强调,好的作品至少要读两遍以上。“诗要反复的吟,词要低回的诵,文要周回地默读,小说要耐心的细看!”没有用心、仔细地阅读,是不能真正读懂文本的。再看民国的那些大师们,他们从小就浸泡在古典传统文化读本中,读诗,读史,读传记,读散文,他们满腹经纶,课堂上,他们就是行走的书架,他们自己俨然就是一门课程。从小热爱读书的孩子,坚持阅读的孩子,在小学语文成绩或许不是第一,初中可能也不是,但是上了高中,除了基础知识外,更需要学生广阔的阅读视角,大量的文字阅读,深刻的思想,敏锐的思考,缜密的逻辑推理,这一切若是没有十几年的阅读积累,仅靠知识记忆,或许是较难拿到高分的。从小阅读习惯的培养,恰当的读书方法指导,留给学生更多时间去阅读,在阅读中体会,在阅读中感悟,在阅读中思考。例如九上小说单元中的《范进中举》,如果教学中,学生课前没有三五遍的读书经历,那么对于小说中嬉笑怒骂背后的讽刺,以及胡屠户、张乡绅等人嫌贫爱富、趋炎附势的嘴脸,以及范进中举后喜极而疯的形象,都很难有深刻的认识和感受。相反,如果学生能够充分的读书,在素读的基础上有自己初步的认识和理解,那么到了课堂上,在老师的引导下,或许能够更深入理解体会,理解把握小说的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整本书阅读的要求,学生可以继续走进《儒林外史》,读真儒士王冕、杜少卿,读假名士娄三娄四公子,读八股迷鲁编修,读爱财如命的严监生,你方唱罢我登场,各色人物有血有肉,看似滑稽可笑,唱尽人间世态炎凉和人情淡薄。当学生走出课堂时如果还能将范进中举后疯了的经典语段背诵下来,在以后的日子里还能时时想起,也算是一堂课的收获吧。

“浅”教是提醒教师立足文本,发挥教材的文本价值。浅教其实是一种深深的阅读和体会。贴着文字走,任由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在身体里游荡和升华。因为师生是真的在文本里与文字对话,所以学生所读文字才能够深深的印在心坎上。想起上学期执教公开课,大单元整体教学背景下,自己也想尝试一下将篇目整合在一起的教学。九下选了辛弃疾的三首词作为讲读篇目,当时就想要不要将他们整合一下,在整合对比中加深学生对辛弃疾的认识和对辛词的理解感悟。备课准备了一段时间,查阅了相关资料,堆集起来也算比较多,一时间竟无从下口了,这种大单元真是不好上呀。后来还是干脆回归文本,无论怎样的教学形式,都离不开语言文字,都离不开一字一词甚至一个标点符号,只有紧贴文字,读懂了每一首词,才能找准整合点对它们加以整合归纳提升。没有贴合文字的理解感悟,所有的分析都是空中楼阁,架空于文本之上,这样的解读是没有依据的,也不会有深刻体悟的。也是很想去上好这节课,所以备课时也有一些设计,有一些急躁,有一些沉不住气,总想赶在一个时间节点上去完成。还好备课时反复朗读体会,将三首词横向比较,每一首词中所选了不同意象,抓关键词——“酒”“白发”“吹角”“沙场”“马”“弓”“白发”等,在不同中体会词作所蕴含的相同的情感要素。又将同为“豪放”派的两位词人——辛弃疾和苏轼,放在一起。同样抓住关键性的词语,体会同为豪放词人,两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世界也是有所不同的。一个是“我欲”“又恐”“何似”;一个是“乘风”“直下”“斫去”。一个是拥有旷达的胸襟,以哲理似的感悟平复自己的情感;一个是以炽热的爱国之情来拥抱人生。字里行间体会两种不同的心情。现在想来,还好当时提醒自己:再“大”,也要从“小”做起,才使得一节课能够有一点点的收获。只有引导学生用心读书,用心体会,才是根本。我要继续在反思中不断贴着文本前行。

另外,在读书时,读到的每一章节里都能让人深刻地感受到肖老师对学生的尊重。学生是学习的本体,是课堂上的主人翁,教师要能把学生放在眼里,把班里的每一个学生都放在眼里,包括回答问题的,表现出色的,也包括不回答问题的,羞羞涩涩的。老师的眼里要有每一个学生。“浅浅地教语文”就是贴着学生去教的语文。平日里的教学老师讲的多,学生张嘴说的少,或者没有说到老师要听到的那个答案上。反思以往的教学何尝不是如此,害怕学生出错;担心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完不成;害怕学生的回答让自己不能沿着已有的教学思路进行下去。总之就是不放心,不愿意,等不及。读了肖老师的书再次让我领悟到,一节课不要追求完美,只要全体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就好。一节课多留给学生点读书的时间、思考的时间、讨论的时间,不要总是赶着、催着。“慢一点”“想一想再说”——多美的语言,希望今后自己的课堂上,每一节课都有。慢下来,把课堂真正的交给学生。记得那年教研室马老师指导我们文言文反转课堂教学时,就告诉我们一定要相信学生,大胆的放手给学生,相信他们可以做好。所以我尝试着先不给学生讲解归纳,而是让学生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参照注释找出《陌上桑》一文中实词的几种特殊用法,当时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都争着抢着上黑板板演,并且有学生还发现了老师们没有注意到的几个词语的特殊用法。那一节课并不完美,拖了堂,也没有完成既定的任务,但是还是得到了马老师的肯定。现在想来,真的是“眼里有学生”,才能让一节课真的“落地”。

行走是人生最美的姿态,一路行走,一路反思,一路成长!

转自:“商杰初中语文名师工作室”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