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教学】马志英 郭笑研︱“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项目化学习方案与实施

2023/8/16 16:06:09  阅读:113 发布者:

【摘要】高中语文任务群项目化学习是围绕任务群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提取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设计项目学习结构系统,实现学习目标、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一体化的学习组织形态。“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学习的核心知识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文学精神和审美特性,与核心知识对应的关键能力为审美理解力、鉴赏力与创造力,项目学习结构系统由总项目、子项目、学习任务三级任务组成,将文学作品阅读与写作的静态学习形式转变为举办文学展主题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自觉深入地探寻、理解作品蕴含的文学精神,以文学时代使命感带动文学短篇创作和文学短评写作。

【关键词】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项目化,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文学精神

高中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确定和课程内容体系的重构,要求语文任务群学习以学生语文实践活动为中心,在实践活动设计、开展过程与评价中,全面贯彻语文课程的实践性与综合性。语文任务群项目化学习是对课程内容的二次开发,依据任务群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确立总体学习任务,将总体学习任务分解成具有关联性、可实施的任务组合,使学生在完成结构化、情境化的学习活动项目中,重组原有语文学习经验,实现言语运用、思维发展、审美深化和文化汲取等综合素养的提升。学习任务群项目化设计与实施的关键在于任务群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提取,将偏重基础的学科事实性知识转化为具有统整意义的概念性知识和策略性知识,形成序列性学习项目体系和表现性评价体系。概念性知识是对事实知识本质联系的理解与掌握,策略性知识是对概念性知识的选择与利用,二者与事实性知识的显著不同是知识的具身性、可迁移性和创造性,具身性指知识的个人化理解与存储,可迁移性指建立在理解之上的对问题的解决,创造性指解决问题的角度与结果。

一、“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与教材选文编排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是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课程任务群,与必修课程“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选修课程“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任务群构成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性学习任务系列。该任务系列分为基础阶段、发展阶段和创造性探索阶段。不同阶段的学习重点不同,基础阶段侧重作品形象、语言、内涵和创作意图,发展阶段侧重作品社会文化心态、思想内涵和艺术价值,创造性探索阶段侧重现当代文学现象、文学热点问题和文学发展走向。“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属于发展阶段,课程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现当代文学发展概貌,现当代文学审美特性,现当代作品评论写作,当代文学短篇创作。与课程内容对应的教材单元为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选编了七篇代表现当代文学创作成就的作品,按照新文学主要体裁类型编为四课,通过单元作品研读,大致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发展概貌,初步认识理解作品折射出的社会文化形态变迁,能够鉴赏评论作品的审美特性。

第一课包括《阿Q正传》和《边城》两篇乡土小说。乡土小说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流派,创作态度基本可以划分为“前瞻”“回望”两类。前瞻态度下的作品主题倾向于对乡土生活保守、迷信与惯性的批判,回望态度下的作品主题着眼于描摹乡土生活的淳朴、宁静与知足。《阿Q正传》的创作目的在于揭露阿Q的精神胜利法和奴隶意识,阿Q生存的未庄是当时中国大部分农村社会的缩影,对人物批判的深度触及社会根源。《边城》的创作目的在于表达对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向往,通过再现湘西边域山民的传统美德和自然人生,召唤人性原有的善良与美好。现代作家作品以批判反思国民性为主题的乡土文学还包括王鲁彦的《柚子》、台静农的《地之子》,与沈从文创作风格相似,描绘中国乡土社会美好生活的还包括废名的《竹林的故事》等。

第二课包括《大堰河——我的保姆》和《再别康桥》两首现代新诗。现代新诗的两大主流是自由体诗与新格律诗,自由体诗派包括七月诗派、中国新诗派等,新格律诗秉持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提倡格律,以闻一多的音乐美、色彩美和建筑美为理论核心。七月诗派追求诗的散文美,多为现实主义创作,强调发扬主观战斗精神影响并改造现实。代表作品《大堰河——我的保姆》,以散文化的手法,通过意象联想与意象对比,叙述摹写大堰河勤劳艰苦的一生,表达对大堰河的怀念、感激和赞美。中国新诗派一面标榜诗歌纯粹是出自内发的心理需求,一面又沿袭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传统,代表作品有冯至的《十四行集》、穆旦的《我看》等。新格律诗代表作品《再别康桥》,以想象化的意象和内心独白营造优美而哀伤的诗境,在语言、形式、旋律上集中体现了“三美”主张。

第三课包括现代、当代散文各一篇。现当代散文的最大特征是作家以“闲话体”与“独语体”的形式自由抒发个体对自然和生活的思考。冯至的山水散文是现代自由式散文的代表,语言细腻,感情真挚,蕴含了对自然、人生、生命的哲思。《一个消逝了的村庄》从探寻曾经消失的村庄开始,将自然景致之游与文明之思有机融合,表达对现代人生荒芜感的感喟和对个体生命意义的思考。贾平凹的《秦腔》以民间艺术“秦腔”作为切入点,写出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风俗人情,通过描写人们观看、表演秦腔时的语言、动作,再现秦腔与秦川百姓间的血肉联系,具有厚重的文化意蕴。

第四课《茶馆》,单篇独立。全剧没有集中整一的时间,70多个人物穿插舞台,将繁杂的生活片段横向铺陈,从常四爷的遭遇可以看到戊戌变法后社会秩序的混乱,从康六卖女事件展现了乡下贫农生活的困苦,从庞太监与秦仲义的冲突带出了维新派和顽固派相互斗争的政治局面……独特的点面式穿插结构是《茶馆》突出的艺术创造,这种结构方式能够展现市井百态,反映更为丰富的社会生活。

二、“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

通过对任务群课程内容、主要概念和教材单元编排梳理归类、逐层聚焦,提取出“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核心知识为现当代文学格局、文学精神和审美特性。其中,文学格局包括文学概貌与作品流派,文学精神包括作家创作意图与作品内涵,审美特性包括作家创作个性与作品艺术表现。与核心知识对应的关键能力是审美理解力、鉴赏力、创造力。

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既强化文学的社会性,又强调文学的个性化表达,形成基础一方面包括对西方文学文艺创作理论、创作经验的选择性借鉴,另一方面包括对中国古代文学诗歌主流格局的自觉突破。强化文学的社会性在中国现当代小说创作方面表现得最为显著,诗化小说、社会剖析小说、心理分析小说等新小说样式的出现,不但反映了现当代社会变革对作家以及文学创作的巨大影响,而且也是作家群体以时代代言人身份写作的标志,作品的社会现实教育作用较为突出。文学的个性化表达在中国现当代散文创作方面表现得最为鲜明,历史回忆散文、学者散文、文化散文、笔记体散文等散文题材类型极大地扩宽了散文的表达内容,也使散文表达形式的个性色彩越来越突出。相比于现代文学为现实、为社会、为人生的创作主题,当代文学的纯文学创作主题更加关注个体生存困境,着意于人性的复杂性,大众文学创作主题则以满足文学消费者的猎奇、娱乐心理为目的。

现当代文学精神主要包括文学的社会使命感、文学的理性追求和文学对个体存在感的确认。现当代文学的社会使命感,基本与古代文学中的治世理想、家国情怀一脉相承,不同的是现当代文学的社会使命感更着意于民族新生和中国社会的现代化,作家试图通过文学作品为社会变革注入力量以启迪民心,用寻找民族出路来抚慰民意。现当代文学的理性追求主要表现在思想启蒙与价值重建,思想启蒙是对原有生存状态、方式、观念的批判与反省认知,价值重建则是对旧有愚忠愚孝伦理价值标准的抛弃,代之以科学、民主、自由的人生价值取向。个体存在感的确认则是对群体同质状态的主动脱离与拒绝,充分认可个体生命的独有意义。

现当代文学产生于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之中,作品带有强烈的时代反映性与历史记忆性,国门的打开也为文学创作带来新的改变与再生。因此,现当代文学具有联结古典与现代审美观的特点,一面自然延续中国古代文学的含蓄蕴藉抒情传统,一面吸收西方文学的多样表现手法,中西合璧,表现与再现统一。最能体现这种统一的就是新诗和小说创作风格的多样。

审美理解力是指利用原有文学作品阅读经验,理解作品思想内涵和艺术表现。审美鉴赏力是指从多个角度探究作品意蕴,对作品体现的审美特性与文化价值作出评估。审美创造力是指在原有文学作品基础上的再生产。诗歌朗诵、话剧台本创作、话剧表演、撰写作品评论、创作短篇文学作品,都属于文学再生产的二次创作。

三、“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项目化学习与实施

1. 学情基础

经过初中及高中必修阶段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学习,学生已经基本了解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不同体裁的主要特点和艺术表现方式,对中国现当代部分作品内涵与作家创作意图有了一定的感受积累,掌握了一些阅读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方法,如整体感知、段落细读、质疑阅读等。

从作家作品积累数量来说,接触过52位现当代作家的61篇文学作品,包括35篇散文,15篇诗歌,8篇小说和3篇戏剧。从作品体裁来看,现当代散文选篇最多,集中在七年级上下册和八年级上册,主要类型是写景抒情类散文和写人记事类散文,学习目标是把握散文结构特点和抒情特点,了解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的写法,揣摩、品味富含感情色彩的文学语言。现当代诗歌选编主要集中在九年级两个“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目标是初步感受现当代诗歌在言语形式、意象选用、情感表达方面与古代诗歌的不同,了解现当代诗歌流派的创新与发展。现当代小说共选编8篇,集中在八、九年级,所选小说多为“乡土小说系列”,探究乡土中的民俗,与高中统编教材小说选文形成呼应,构成乡土小说发展的基本脉络。学习目标是了解小说三要素,学会梳理小说情节,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塑造人物、刻画人物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现当代戏剧选文只有3篇,编在九年级下册“活动·探究”单元。学习目标是了解剧本特点,掌握剧本阅读方法与策略,把握剧本以戏剧冲突凸显人物形象的艺术特征和剧本主旨。

从学习方法的掌握与运用来说,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每个单元都在阅读方法上有所提示,如朗读、默读、快速阅读、精读、略读、浏览、圈点批注等,特别是名著导读的编排,以阅读方法指导阅读任务,以阅读任务深化阅读方法。如九年级上册《艾青诗选》的导读主题是“如何读诗”,阅读方法是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和体会诗歌的理性美。阅读方法与阅读任务的双向促进,使学生逐步掌握文学阅读的主要方法,而且任务安排也十分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与发展。经由高中必修“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学习,学生形成了对中国现当代重要作家作品内容与创作形式的基本认知图式,能够大致描述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创作风貌,还可以自主运用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积累,具备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基础。

2. 学习方案

依据“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任务群核心知识、关键能力和学情基础,将学习方案总项目设定为创办与设计中国现当代文学展,让学生在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中增进对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文学精神、审美特性的认识与理解,通过多样的文学鉴赏学习实践活动,提升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子项目一】设计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竞标书

项目任务目标是以了解现当代文学概貌为基础,对展厅如何表现中国现当代文学格局主题进行研习,根据研习结果确定展区分类主题及内容,对展厅方案设计进行说明与解释。

任务一:研讨确定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区与主题。

任务二:撰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竞标书。

任务三:参加“中国现当代文学展”设计竞标会,对设计稿进行说明。

【子项目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厅墙面布局研讨会

项目任务目标是对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进行审美鉴赏与评价,明确作品筛选理由,撰写作品推荐评论。通过精读不同体裁的代表性作品,深入理解作品主题、创作意图、文学形象和作品形式表达艺术,用比较对照的思维方法捕捉把握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提高文学探究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研讨过程与结果评价以学生个人或小组作业为主,包括阅读笔记、鉴赏札记、作品短评和人物形象文字素描等。

任务一:绘制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时光轴。

任务二:运用批注法、评点法精读代表性作品,完成阅读笔记和鉴赏札记。

任务三:探究作品美学价值,选出推荐作品并撰写推荐语、鉴赏短论。

【子项目三】中国现当代文学审美表演会

文学审美的价值与功用在于情感教育,文学审美表演会是文学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表演项目以排演话剧《茶馆》和诗歌朗诵活动为主,也包括将小说、散文改编成课本剧的排演。对于《茶馆》这样的经典剧本,仅仅安排审美鉴赏和评论写作活动是不够的,要让学生真正与剧本人物角色感同身受,就得借助剧本排演活动。在台本创作过程中,反复琢磨人物台词的舞台表现效果,通过多次试演,逼近剧本人物内心,学生的审美体验才有可能达到精神洗礼与净化的层次。诗歌朗诵的目的与剧本排演一致,激发学生对作品情感与作品形式韵味的切身体验,释放诗句蕴含的生命存在能量。

任务一:精读体会《茶馆》戏剧冲突中的人物角色心理,导演并排练《茶馆》剧本片段。

任务二:对比阅读《大堰河——我的保姆》与《再别康桥》,感受自由体诗与格律诗的不同形式美感,并进行朗诵练习。

任务三:话剧、诗歌朗诵表演,交流观赏感受,提出演出改进建议。

【子项目四】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生作品展

学生作品展一方面呈现学习全过程的书面表达成果,以成果促进学习质量的提升,成果内容包括阅读笔记、鉴赏札记、文学短评、短篇文学作品以及学习总结;另一方面利用展览活动推动家校沟通,为多元评价学习成果提供事实依据。

任务一:阶段性学习成果整理,对札记、短评进行修改。

任务二:创作短篇文学作品。

任务三:设计并布置学习成果展示厅。

3. 项目实施

对于项目实施来说,最为重要的是项目启动,也就是要设置促进项目运转的第一助推问题。适宜的助推问题,能够带动学生自觉进入学习情境,主动投入任务活动。结合任务群目标和学情基础,将助推问题设置为:我们的时代需要怎样的文学?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阅读世界与阅读需求,无论学生对问题作出怎样的回答,必然包含对文学社会使命和文学精神的思考,对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作用的区分,从而引发学生对于文学功用的尝试性探索。我校将要举办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你认为哪些作家作品能够入选,你有怎样的建议与创意?以小组为单位,着手文学展竞标会准备,教师为学生提供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展厅布局示意图参考案例和中国现当代文学概况资料包,资料包包括现当代文学代表作家作品扩展、作品相关鉴赏评论文章和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支架。

各小组讨论完成文学展设计方案后,教师组织召开展厅设计竞标会,评选出最能表现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格局的设计方案,然后集体审议优化设计方案。通过作品细读、比较阅读等多种阅读方法和评论写作,捕捉、把握作品的审美特性,从而确定中国现当代文学展的展区主题与内容,完善中国现当代文学展墙面设计整体布局与细节处理。根据阅读领悟和读写体验,选择剧本片段表演和诗歌朗诵活动。

展览竞标、展览墙面布局、作品审美表演逐层递进的三项活动,使中国现当代文学阅读与写作的静态学习形式转化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展主题活动,活动自然而然内嵌文学格局、文学精神、作品审美特性等核心知识。在完成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主动产生获取知识的动机,并尝试学会运用知识解决墙面布局、作品推荐语和鉴赏评论写作等问题。第四个子项目,是将前三个项目学习积累的对文学与时代、作家创作使命感、作品审美价值的认识理解,凝聚外化为文学短篇创作。此时学生已经超越对个人文学创作意义的前理解状态,明白创作并非纯粹私人化的写作行为,而是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价值负载和精神引领功用,文学短篇创作自然也会受到这种潜意识影响,展现出新的趣味与品质。

高中语文任务群项目化学习对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在充分研读任务群学习目标与学习内容的基础上,对任务群的核心知识与关键能力进行提取;依据学情基础,设计项目结构体系,突出学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在学习实践中提升与发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马志英:天津师范大学语文教学研究所;郭笑研: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本文原载于《语文建设》202211(上半月)]

转自:“语文建设杂志”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