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高中作文热点素材 |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青春作伴好读书、骄阳似火,生命蓬勃

2023/8/16 9:29:27  阅读:275 发布者:

编者按

“青春由磨砺而精彩,人生因奋斗而升华”,百年奋斗路,青春正当时。百年前,热血青年挽狂澜于既倒、救民族于危亡,唤醒救国之梦;新时代,“后浪”在为国家、为民族,接续谱写强国篇章。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唯奋斗方能奏响新时代最强音。当代青年要懂得用奋斗成就人生,创造辉煌。在拼搏奋斗中锤炼意志,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为国家强大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

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

(题目即观点,生动形象,极具感染力。)

①青春的奋斗、青年人的朝气,一直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在追寻民族复兴的百年征程中,青春的身影留下了许多闪光的足迹。中国青年的自强不息展现出了在困难与机遇面前心忧天下、“国之大者”的胸襟抱负,挺身而出、敢于牺牲的责任意识,永不言弃、一往无前的坚韧精神。(开篇点题。青春的奋斗是推动中华民族勇毅前行、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力量。)

②中国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当代青年作为富有创造热情和创新意识的群体,要成为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坚决斗争的时代先锋,成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奋斗闯将,成为政治坚定、本领过硬、作风优良的新时代青年。(现实性分析。当代青年要成为敢于迎难而上、敢于挺身而出、敢于坚决斗争的时代先锋。)

③“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新时代青年要画好人生憧憬图。追求进步,是青年最宝贵的特质,也是党和人民最殷切的希望。新时代青年要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模范,带头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新时代青年要立足中国、着眼世界,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无论身处何方,仍在校园学习还是踏上了工作岗位,都要让中国青年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状态,给中国人民十足信心,更给世界带去希望。(重要性分析。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的基础之一:新时代青年要画好人生憧憬图。)

④“盛年不再来,一日难再晨”,新时代青年要答好青春惜时卷。青春是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长身体、长知识、长才干,每天都有新期待,每天都有新收获。青年是社会中最富朝气、最富有梦想的群体,是社会的活力之所在。新时代青年成长于安定蓬勃的中国,是人生之幸。当代青年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奋斗为先,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顽强意志,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国家大发展之中,把人生小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时代同频共振。(重要性分析。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的基础之二:新时代青年要答好青春惜时卷。)

⑤“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新时代青年要走好时代奉献路。朝气活力、创新追求必须脚踏实地,干实事、干好事、干对事才能成就青春梦想。新时代青年要发扬“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拼搏勇气,不断强化“黄沙百战穿金甲”的顽强精神,不断锤炼“越是困难越向前”的坚毅品质,做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要坚持知行合一,严谨务实,脚踏实地,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要做崇德向善、严守纪律的模范,带头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严格遵纪守法,认真接受政治训练、加强政治锻造、追求政治进步。立足本职、立足实际,在各自的岗位上任劳任怨、勤勉工作,以“功成不必在我,克难必定有我”的奉献精神积极投身国家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去,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重要性分析。让青春在奋斗中闪闪发光的基础之三:新时代青年要走好时代奉献路。)

⑥新时代的荣光属于奉献的青年,新时代的广阔发展机遇就在眼前。新时代青年要深刻把握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用蓬勃的青春创造美好的人生,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无愧于时代的业绩,努力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展望期待,号召激励。)

来源:人民网

作者:刘东浩

【时代警语】

当代青年要珍惜当下、珍惜眼前、奋斗为先,坚定理想信念,磨砺顽强意志,将自己置身于时代大背景、国家大发展之中,把人生小梦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时代同频共振。

【思维串联】

【相关链接】

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

青春,意味着无限可能,内含着创新创造伟力。在《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中有这样一组数据:北斗卫星团队核心人员平均年龄36岁,量子科学团队平均年龄35岁,中国天眼FAST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仅30岁……一大批有志青年挑大梁、担重任,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青年奋发进取的精神风貌。

青年是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理应走在创新创造前列。号召“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要求“敢于做先锋,而不做过客、当看客”,强调“要用欣赏和赞许的眼光看待青年的创新创造,积极支持他们在人生中出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新时代领路人在许多场合都勉励和支持青年“勇于创新创造”,为广大青年把握机遇、勇担使命指明了方向。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这是成长成才的时代要求,也是强国有我的青春责任。

当下,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我们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无论是实现科技强国目标还是构建新发展格局,都需要努力建设一支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队伍。新时代领路人指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人民的幸福,是当代中国青年必须和必将承担的重任。”对青年而言,勇于创新、敢为人先,关键在于聚焦国家发展战略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盯科学、技术、产业、管理的前沿,努力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重点工程中刻苦攻关、施展才华。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想党和人民之所想、赴党和人民之所需,才能让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永不枯竭。

青年常为新,青年也最能为新。毕业于专科学校的杨永修利用业余时间刻苦攻读专业知识,潜心钻研汽车自主技术,工作两年即获得“技术能手”称号,如今已陆续攻克130多项汽车制造领域技术难题。创新的形式多种多样:攻克一项新技术是创新,打造一个新产品是创新,解决一个难题也是创新。创新的舞台宽广辽阔:从科研院所到工厂车间,从偏远乡村到改革前沿,处处都是创新的沃土。勇于创新创造,意味着必须在日常生产生活中保持推陈出新的意识和干劲,善于捕捉创新创造的每一个机会与灵感,力争在本职岗位上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

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历史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机遇属于勇于创新、永不自满者。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青年科研工作者,到带领村民蹚出致富路的第一书记,再到助力美好生活的年轻创客……扎根中国大地,新时代青年正以刻苦学习本领、大胆创新创造的奋进之姿,肩负起推动国家发展进步的历史责任。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何娟

编者按

宋代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阅读的魅力可见一斑。在阅读中,我们欣喜、愤怒、期待、失落;在阅读中,我们重生、丰富、明智、顿悟。阅读一本好书,如同邂逅一个常青的生命,欣遇一个多情的故人,拥抱一簇灿烂的春光,探索一处奇妙的风景。阅读可丰盈自己的精神与品格,延展人生的宽度与深度。好读书,亦须善读,善读可以解忧,亦能医愚。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值夏日朗朗,正是读书好时节。就让青春与阅读为伴,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从书本中汲取力量,不负每一份热爱,成就更好的自己。

青春作伴好读书

(题目即观点,简洁优美。)

①“五四”前夕,新时代领路人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希望全国广大青年牢记党的教诲,立志民族复兴,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争取跑出当代青年的最好成绩!

②谆谆教诲,殷殷嘱托,点燃了青年群体奋发进取的热情。而要跑出最好成绩,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要充分珍惜青年这个读书黄金期,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开篇由新时代领路人“五四”前夕中国人民大学的讲话,引出读书的话题。)

③书非静不能读。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然而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不容易。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青年毛泽东为了练就在嘈杂环境中静心读书的本事,专门跑到熙熙攘攘的闹市读书。静心之人,不受外界环境、事物的干扰,在书房、办公室里能读,在喧闹处、忙碌中也能读。最忌心浮气躁,无“老守一井,力求及泉”的静气,朝此暮彼,无所专攻。这样即便读上一月、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也很难有大收获,所耗的时间精力与所得,自然不成比例。(读书方法一:书非静不能读。)

④书非恒不能读。恒心是一种美德,更是成功之道,在读书上体现尤为明显。据统计,一个中等水平的读者对一般性书籍,每分钟能读三百字,半小时则能读九千字。如果每天坚持读半小时,一周就能读六万余字,一年的阅读量可逾三百万字。由此可见恒的力量。清人曾国藩认为,“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他曾与弟弟们谈及,自己痛改无恒之病后,“每日临帖百字,抄书百字,看书少亦须满二十页,多则不论”,获益匪浅。滴水能穿石,厚积必薄发,恒心能化平常为神奇。(读书方法二:书非恒不能读。)

⑤书非思不能读。《管子·内业》中说:“思之思之,又重思之,思之而不通,鬼神将通之。”读而无思,或流于肤浅,或陷入条框,很容易读而无得。思维如一把锋利的刀,必须找到抓准切入点,然后循着纹理从容、持续前进,方能准确把握要义,时有真得。思维的辐射贵有立足点,否则在无边的书海里,常常发不了力,或是“老虎吃天,无从下口”,或是“寻千百度而不得”。此点,犹如阿基米德撬动地球的那个支点,有则事半功倍,无则事倍功半。(读书方法三:书非思不能读。)

⑥书无我不能读。身临其境地读书,别有一番乐趣。用此法读史,仿佛自己置身于历史事件中与各色人等交往,益智增能;用此法读理论,则可以为抽象的概念找到一个落脚点,较易实现抽象与具体、宏观与微观的结合;用此法读小说,则犹如阅历丰富人事,行万里路,赏千种景。如读书无“我”,往往会不自觉地走进死读书、读死书的歧路。(读书方法四:书无我不能读。)

⑦书无源不能读。读书如习字,要取法乎上,推本溯源,多读、精读经典。如今,互联网几乎无处不在,自媒体如影相随,在方便人们获取信息的同时,也有精深严谨不够的弊端。快餐文化影响之下,有的书只有一个炫目的外壳和玄奥的语言,初看似洋洋洒洒,深究实不知所云。无源之书,如无源之水,活力、灌溉力有限。经典之作,历时光之考验,似茂林深海,可读耐读,常读常新,不妨反复品味,上下求索。(读书方法五:书无源不能读。)

⑧书无情不能读。鲁迅曾说“无情未必真豪杰”,其实,无情未必真读书。书之所以有旺盛的生命力、荡气回肠的冲击力、拓展心性的张力,往往与情有关。此情,不仅是亲情、友情、爱情,更是温暖人间的真情、仰天长啸的豪情、催人奋进的激情。青年人要把忠诚于党、报效祖国、服务人民的深情,化为勤于读书、乐于读书、善于读书的强大精神动力,从而在既有果实芳香、又有寂寞艰辛的读书之路上,走得更好、更稳、更远。可以说,拥有流淌着真善美的情,书的养气正心、润德端行的作用,会更明显、更持久。(读书方法六:书无情不能读。)

⑨在成长成才之路上,书是最便捷、最无私的导师之一。青春作伴好读书,青年人当从孜孜不倦的书山攀登中,坚定理想信念,汲取各种营养,提升战胜困难挫折的勇气和本领,逐梦新时代,建功新征程。(总结点题。青年要好读书,坚定理想信念,逐梦新时代,建功新征程。)

来源: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客户端

作者:麟泉

【时代警语】

书非静不能读。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也是读书的结果。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时才能读好书、读懂书,然而要真正做到心无杂念、心静如水却不容易。当代人读书,往往是在闲暇之余闹中取静,只有心无旁骛才有可能把文字读到心里。

【思维串联】

【相关链接】

日日是读书日

人们常言,什么事不受重视,才需要特别强调。这个道理,可能恰说中“世界读书日”产生的原因。当代也有位法国哲学家说过一句话,“概念正是在事物开始消失时出现的”,想想看,诞生于1995年、恰逢印刷纸媒开始让位于互联网时代的“世界读书日”,也符合这个逻辑。

看起来,图书阅读似乎正在被网络传播所碾压,其实后者还远远够不上这个“资格”。中国最早的书籍出现在商代,欧洲最早的书籍大概在公元前的古希腊,这说明可信的、不可抹去的人类历史,全部灌注在书页间。而当进入近四十年的互联网时代,我们尚不确定代码和数据库能否可靠记录历史,尤其是昨天发生的事情今天就可以在网络上抹去的时候。

此外,也正因为有史以来的文明都记录在书籍里,书籍的形式构成了人类思想的形式、逻辑推演的形式、系统知识组织的形式。这决定了,我们要“大宗”“系统”继承人类思想精华,必须经过书籍;我们要在严格意义上创造、表达思想,也要依照书籍确定的逻辑。

所以没有人仅仅依靠网络求知就成就了创新、革新了范式、提出了啥惊世骇俗的理论,甚至,也没有人仅仅依靠网络求知就能写出论文、拿到学位、应对朝九晚五。越是要向上、向深、向新求学,书籍占据的阅读比重就越大。乔布斯、马斯克这样的互联网大佬比我们更爱书,就是例子。日日是读书日,哪怕要学学他们的成功学,读书都是面向我们普通人的最低门槛。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作者:刘白

编者按

“半路蛙声迎步止”,阵阵蛙声,声声蝉鸣,又见荷花别样红。走过春的绚烂,路过初夏的清凉。“晚风来去吹香远,蔌蔌冬青几树花”,树影明灭之间,不觉夏日已深。621日,迎来夏至节气。夏至很古老,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中确立最早的节气。早在公元前七世纪,古人就采用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了夏至。夏至很热情,三庚不久便进入一年中最热的三伏天。与此同时,夏至也是生命的“旺季”,《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云:“夏至,五月中。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到了此时都生长到了最大、最茂盛阶段,各种瓜果都开始成熟,动物的繁衍、生长也到了最快的季节。可谓骄阳似火,生命蓬勃。

夏至:骄阳似火 生命蓬勃

(标题即论点。)

①骄阳渐近,绿意正浓,蛙声蝉鸣中,仲夏已至,我们迎来了一年中的第十个节气——夏至。(开篇由物候变化,引出“夏至”话题。)

②“昼晷已云极,宵漏自此长。”作为最早被古人识别确定的节气之一,夏至有着独特而鲜明的地理特征。先秦时期,人们使用圭表观测日影的长度变化,将一年中正午时表影最短的一天定为夏至。古人云:“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日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即北回归线附近,所以这一天是北半球夜最短、昼最长的日子。夏至过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天时将逐渐缩短。

③由此可见,“夏至”这个名字,不仅仅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盛夏来临”的意思。《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夏至,五月中。《韵会》曰:夏,假也;至,极也。万物于此皆假大而至极也。”万物始发于春日,经历了风雨阳光的滋养,此时生长发展到了极致,草木繁茂,鸟兽壮大,蓬勃旺盛的生命力构成了四时中最盛大的篇章。《三礼义宗》中如此解释“至”的含义:“夏至为中者,至有三义:一以明阳气至极,二以明阴气之始至,三以明日行之北至,故谓之至。”夏至这一天阳气达到鼎盛,即将衰退,而阴气在此时萌生,此消彼长,阴阳开始转换,所以又有“夏至一阴生”的说法。(由夏至的地理特征,引出并阐释夏至的多重含义。)

④在古人眼中,物候变化与阴阳交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夏至有三候:一候鹿角解,鹿的角向前生,所以鹿属阳兽,夏至阳气始衰而阴气生,鹿角便开始脱落;二候蜩始鸣,夏蝉生于盛阳,感阴而鸣;三候半夏生,半夏是一种生于沼泽地的植物,到了夏至,像半夏这样喜阴的生物开始生长。(夏至三候:一候鹿角解,二候蜩始鸣,三候半夏生。)

⑤虽然夏至这天阳气最盛、太阳的光照和能量最足,但还不到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俗话说“夏至不过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过了夏至,气温还会继续升高,令人难耐的暑伏天气才刚刚拉开序幕。江淮地区此时正是阴沉多雨的梅雨季节。“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缠绵不休的阴雨难免令人心生晦暗,“黄梅雨”也常被文人借以抒发心中愁闷。

⑥但对于农人和地里的作物来说,“夏至雨水值千金”。冬小麦刚刚收获,北方的夏玉米和南方的水稻正值旺盛的生长期,此时温度高、日照长,植物的需水量大,水热同季将非常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也催生了田间的杂草虫害,所以农谚云:过了夏至节,锄头不能歇。夏收结束,农人依旧顶着仲夏的湿热劳作在田间,滴下的汗水饱含生命的不易,也寄托着期望、孕育着收获。(夏至过后气温持续升高,但充足的雨水和光照也寄托着期望、孕育着收获。)

⑦夏至是古代重要的节日之一,自古有在夏至祀地祭祖,以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获得秋报的习俗。过夏至节的习俗演变至今,我国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在夏至前后拜神祭祖的传统,人们用新麦制成的面食来供奉祖先,并分享品尝,以表达尝新、感恩、祈求护佑之意。

⑧现今流传更广的夏至习俗大概是吃夏至面。“吃了夏至面,一天短一线。”新麦制成的面条散发着麦香,搭配时鲜过水做成凉面,炎炎夏日食用再舒服不过。杜甫曾将喜爱的槐叶冷淘(一种用槐叶制作的凉面)写入诗中:“碧鲜俱照箸,香饭兼苞芦。经齿冷于雪,劝人投此珠。”可见古人与我们一样贪恋清凉美味。除了面条,各地还有其他的夏至食俗,但都离不开应季尝鲜、清热消夏的本意,渗透着因时而适、顺应天时、天人相应的古老智慧。(夏至习俗:祀地祭祖、吃夏至面。)

⑨阴阳消长,时序更迭,生命随四时流转。夏至时节万物荣极,也正是我们挥洒汗水、耕耘不辍,在骄阳下感受生命律动的好时节!(总结全文,展望期待。)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赵家宁

【时代警语】

阴阳消长,时序更迭,生命随四时流转。夏至时节万物荣极,也正是我们挥洒汗水、耕耘不辍,在骄阳下感受生命律动的好时节!

【思维串联】

【相关链接】

夏至的“至”,是什么“至”?

夏至的“至”,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这一天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621日,是今年的夏至。

夏至的“至”是什么意思呢?是到来的意思吗?其实,这里的“至”指的是“极、最”,强调的是天文意义上的极致。“极致”,其中又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北半球白昼时间在一年中最长。夏至当天,除海南等地外,我国大部分地区日照时间为一年中最长,且昼长均大于夜长,越往北昼越长。如哈尔滨日照时间在16小时左右,南京可达14小时,即便在海口,也有13小时。

第二层含义是太阳高度角(即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球地平面之间的夹角)最大。日晷,是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夏至这天,太阳光直射日晷的晷针,无法形成影子以在晷面上指示时刻——从现代天文学的角度,这种现象的出现,就是因为此时的北半球太阳高度角最大,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区域。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这天,太阳高度角达到了一年中的最大值。

事实上,整个二十四节气都与太阳高度角紧密相关。古人发现,随着太阳的移动,物体的影子也会相应移动。利用仪器,他们还慢慢发现了日影最短的夏至和日影最长的冬至,并通过测量相邻两年的冬至时刻,确定了一个回归年的长度。接着,又利用日影长短变化规律,结合气候寒暑变化规律,确立了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等,逐渐勾勒出一年四季的图像。

日照时间最长、太阳高度角最大,那么夏至是不是一年中最热的一天呢?其实,因为光照时间长、地表太阳辐射充足,夏至时气温确实会比较高。但夏至之后,因太阳光照将向南再次“扫描”北半球,热量还会继续积蓄,之后我们才会迎来夏季最热的两个节气——小暑和大暑。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气温的高低,气象学给出了标准:日最高气温达到或者超过35摄氏度时称为高温,达到或者超过37摄氏度时称为酷暑。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夏至虽热,却是万物生长最茂盛的时候。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定真

转自:“统编版高中语文教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