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8/8 18:07:05 阅读:129 发布者:
作者简介
沈周霄,江苏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获江苏省高中语文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江苏省基础教育类教学成果一等奖,江苏省教育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在《扬子江诗刊》《北方文学》《教师博览》《青春》《南风》《散文百家》等省市级期刊发表文学作品近百篇。
摘 要
摘要:中学记叙文教学强调写真人真事,学生也写出了真人真事,但又常常得不到高分。本文探究了其中的原因,并就记叙文中的真实与虚化系统地谈了自己的认识。
关 键 词
关键词:记叙文 真实 虚化
正 文
一、记叙文中的真实与虚化
一般认为,记叙文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就广义而言,凡是以记叙、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记事记人文章都属于记叙文,从这个意义上说,小说、散文、剧本都属于记叙文;而狭义而言,则仅指记叙真人真事的文章。
其实,不论广义还是狭义,记叙文都包含真实和虚化两个要素。莫言在《虚伪的文学》中指出:“小说是虚构的,开宗明义就告诉读者,这是编的。散文、随笔是虚伪的作品,开宗明义告诉读者,这是我的亲身经历!这是真实的历史!其实也是编的……还有那些访谈录、自传、传记、日记等,我劝大家都把它当成三流小说来读,谁如果把它当了真,谁就上了作者的当。”莫言不愧为文坛巨擘,一语中的。笔者本身也从事散文、随笔等形式的写作,至今感受愈深的是:“文学是一种谎言,但它是一种伟大的谎言。”
记叙文写作,当然需要遵循生活的真实,写真人真事,但这和适当地进行艺术的虚化加工并不矛盾。著名作家冰心在《漫谈<小橘灯>》的写作经过》中指出,她的记叙文《小橘灯》中“我的朋友”是个虚构的人物,她为了表达主题的需要,而把略去了漫长的前因后果,把事情浓缩在一个阴沉的下午到黑夜这段短暂的时间内,通过刻意营造的压抑、黑暗的氛围,来烘托那盏在重庆黑暗政治氛围中小小的“朦胧的橘红的光”。而王安忆的记叙文《谁是未来的中队长》,通篇都是虚构的虚人和虚事,但文章却颇具魅力,因为它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人的学校生活,刘铁、朱红就生活在我们身边。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知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记叙文如果只是就事论事地记录人和事,文章就会显得呆板,没有灵气,如同生活的复印机。《伊索寓言》中有个故事:一位流浪艺人逼真地模仿了小猪的叫声,博得了观众的喝彩;而一位农夫想胜过他,用大衣盖住了一只小猪,让真猪发出叫声;结果大家却哗然而去。艺术追求的不是生活本身,而是经过改造加工后的一种“真实”。难怪很多学生明明写了生活中的真人真事,却在考场中屡获低分,就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只是呆板生活的简单复制,而缺乏提炼和思考。
教育家朱永新说:“我一个人无法改变世界,但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世界。”写文章的目的,是为了表达作者对于世界、自我的独到认知,而在这个意义上,一切生活的材料都是可以被加工和虚化的,这就是课标中所说的“创造性表述”。
那么什么是记叙文中的真实呢?
笔者认为,记叙文中的真实应遵循两个“真实”原则。第一是生活的真实,即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符合或揭示了生活的本质规律;第二是艺术的真实,即作品创造了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艺术典型、艺术情境或意境,具有具体的可感性和深刻的现实性。
而记叙文中的虚化,指的就是为了表达特定的主题,对文中的材料、细节等进行特定的弱化、强化或虚构。记叙文中的虚化,应符合生活的真实和艺术的真实,做到虚化应有生活时,动作不变形,语言不变调,情感不变温,思想不变格,还人物、事件以本色、本分。
举个例子。有学生写“我”体育课脚扭伤了,然后体育老师二话不说,冒着大雨把“我”背到了医院。这样的记叙从虚化走向了虚假,带着明显的胡编乱造痕迹。试想,一个老师怎么可能扔下数十个学生,把“我”背去医院?而且现在交通那么发达怎么可能一路背去?再者,背的过程中怎么又恰好下起了大雨?
而王开东老师谈他《吃面》一文的创作经历时提到,文章取材于他高中时的一次经历:在他吃面时,一个美丽女子也在吃面。那女子面没吃完想结账走。突然一个乞丐走进来,想吃剩面。老板看他可怜又给乞丐下了碗新面。但写到文章中,王老师为了突出女子的形象,而做了虚化,把故事结尾改为:女子抢过手去把面倒在卤水缸中,就在大家觉得该女子不近人情时,这名女子柔声对老板说,钱不用找了,给这位老伯下两碗面。这样的修改,就把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故事,写得可圈可点,这就是对真实生活的提炼,情节波折了,形象鲜明了,道理深刻了,不愧为点睛之笔。
我们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强调环境描写、细节描写、写出个性、写出波澜这些技法,其实,就如同烧菜缺少佐料一样,很多大料炒在一起反而味道难以入口。如果把记叙文教学中的各种技法比作是砖块和钢筋的话,那么对真实和虚化的认识就如同水泥一般,只有懂得了如何在不违背真实的基础上适当虚化,才能把素材集中、删减、剪裁、变异、布局,来砌好文章这栋奇伟的艺术之楼。
二、原则与方法
(一)记叙文写怎样的真实
1、写基于深刻情感体验的真实
高中生生活大多单调、雷同,往往是学校、家庭、放学途中这样两点一线的生活,变化平直,内容刻板。加之,现在又独生子女颇多,家庭结构和亲戚网络也趋于雷同,他们的直接生活内容往往是苍白而枯燥的。翻开学生的文章,爸妈冒雨接送、同学间互帮互助、老师严厉批评等等素材几乎大同小异,似乎因为经历的苍白而导致了他们文字的苍白。其实,不然。研究古今中外的作家,我们不难发现。作家有三类。第一类作家,生活经历丰富,思想感情也很有特色,如曹雪芹、托尔斯泰,常有惊人之作;第二类作家,生活经历丰富,但思想感情较弱,如《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艺术成就不会很高;第三类作家,生活经历非常平淡,但感情体验比较丰富别致,如冰心、普鲁斯特,也可写出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由此可见,文章的高下,不完全取决于素材或经历的丰富独到,而恰恰在于情感体验的深刻独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对于一个作家而言,内心的观察比外部的观察更重要,也更有生命力。
老舍的《想北平》所写的北平,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无非是大家都知道的北平的物产、北平的格局甚至是人在北平琐碎的生活,然而他的北平却感动了许多人,成为了经典之作,恰恰就是因为他写了他独特视角中的北平,他爱的北平,不是恢弘的皇家气派,不是典雅的各式园林,而是平平淡淡的小市民的生活,而此时他人在动荡的青岛,连这种恬静的市民生活都享受不到,焉能不念北平哉!
因此记叙文中的真实,首先是基于自己对人事真实而深刻的体验,哪怕这人事是平凡的、单调的,但只要你的体验是深刻的、细腻的,就能写出好文章。
2、写源于阅读的真实
高中生的直接生活相对贫乏,但不代表其视野就一定狭隘。不是有句话说:身体和心灵,总有一个在旅行的路上。不能行万里路,那就读万卷书吧。书刊、报纸、电视、网络、广播等各种媒介都可以开阔眼界,宏大心灵,丰富体验。比如写《我的老师》这篇文章,就可以借鉴《我的国文老师》、《金岳霖先生》等文章;写《小巷深深》这类文章,就可以嫁接自己看过的写江南小巷的文字,如《绝版周庄》、《故乡同里》等。
我的记叙文《飞翔的香椿叶》中:“古语中,有‘椿萱并茂’的说法,也就是说父母健在的意思。萱草代指母亲,椿树代指父亲。庄子的《逍遥游》中有:‘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秋’的说法;范仲淹的《老人星赋》中也写道:‘会兹鼎盛,荐乃椿龄。’椿树,秉性刚直,朴实而多用,默默无语地陪伴了我的童年时光。几多欢乐,几多回忆,几多成长,而今,生活在另一座城市的我,多么想沿着岁月的小河逆流而上,再去摘一摘椿叶,看一看椿花,品一品椿芽啊。”这段文字,就有很多是阅读所得。
3、写基于个性的真实
真实是感人的基础,凡夫俗子的琐碎也能传达出一种情意,一种趣味。如林清玄的《分到最宝贵的妈妈》、周作人的《入厕读书》、孙绍振的《没处可藏的礼品》等等,鸡毛蒜皮的事情,诉诸笔端,具有浓重的生活感,趣味盎然。那么什么是生活的真实?写美人总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这不是真实这是套路;写才子总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这不是真实这是套路;中学生写作文,每每写到亲人的离去或逝世时,总是写在葬礼上嚎啕大哭,这是真实吗?这也不一定真实,如果真实的情况总是这样的话,就不会可有那么多人在葬礼上请别人去代哭了。曾经有位作家说,用哭写亲人的逝世,这是最不负责任的写法,亲人的离世,每个人心中都有共性的悲痛,但也有很多个性化的细腻情感。
阮籍的母亲快要病死了,有人把这件事告诉阮籍。当时阮籍正与人下棋,听到这个消息,竟然若无其事。同他下棋的人见此情景,觉得他这样做不合礼节,因此拒绝同他继续下棋,劝他赶紧回去料理母亲,但阮籍却赖着不走,过了一会儿,阮籍猛然端起酒缸,拼命喝了一二斗酒,然后大喊一声,呕吐了几升血,从此多日不能进食。后来,他的母亲去世了,这对于阮籍来说,本是件悲痛的事情,但他却好像全不在乎,等到母亲下葬时,他特地吃了一个蒸肫,喝了两斗酒,然后与母亲遗体告别,而此时,他才悲恸起来,因悲痛过度而又吐血数升,几乎死去。
无独有偶,路内的《慈悲》:开始时,水生和他女儿没哭,只是办了葬礼,把尸体火化。等过了一段时间,水生有一天突然对他女儿说,家里的中药味儿淡了,我才觉得你妈真的不在了。然后就大哭,痛哭,哭到不能自已。水生的老婆常年服用中药,家里肯定会有一股中药味儿。人死了,药停了,味儿要变淡还需要一种时间。等到味儿没了,水生反应过来,人没了,是真的没了,他才开始哭。
从这些例子,我们不难看出,生活的真实中包含共性的内容,但更多的是个性化的内容,有时越是个性的,就越真实。
(二)记叙文怎样巧用虚化
1、虚化背景,突出主题
所谓虚化就是淡化、或虚构。朱自清的《背影》就运用了这种方法。文章开头,“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说父亲交卸了差使,似乎是职业上的交接,并无多少不正常,但字里行间却留下了许多矛盾:给朱自清的感受是与祖母的过世一样——祸不单行。交卸差使,怎么就成了“祸”?在一般情况下,再转任或者再找别的差使就是,怎么给父亲造成面临“绝人之路”的感觉?交卸了差使,又怎么会“满院狼藉”?朱自清此时想起祖母流下了眼泪,当然会想到祖母是怎么死的。那么祖母又是怎么死的?
作者,在这里用了虚化。把一些父亲的丑事给虚化了,用了曲笔来写。为何要如此,因为和父亲南京车站阔别八年之后,作者才认识到,当时父亲无条件爱他的时候,他是不领情的,过了八年才认识到自己的“不好”,对父亲的爱的不尊重,甚至麻木。自己的不好当然是多方面的因素,但,那些家庭琐屑和丑事,不方便一一写出,父亲之怒、自己的顶撞等等,不便下笔,下笔也会导致行文不集中,就都舍弃了。
如果作者不虚化,会怎样,那么父亲的爱的形象就会大打折扣了,并且也不符合八年后,他心中对父亲的感觉。因为所谓他的父亲交卸了差使,是因为他父亲朱鸿钧在徐州当官时,生活十分放纵,包养多名情妇。扬州老家的一位姨太太勃然大怒,赶到徐州大闹,最后,朱自清的父亲被撤职。而所谓祖母过世,是因为朱自清的奶奶气病交加而死去。为了打发情妇们,朱鸿钧变卖了家中的首饰,并借了不少钱。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朱自清的父亲朱鸿钧其实是一个很不称职的家长。但在八年的阔别之后,父爱的成分超越了对父亲的不满,为了写出这份亲子之爱,表达爱的错位,爱的惭愧,爱的后悔,爱的沉重,朱自清在素材处理的时候,把不必要的成分给虚化了。
2、虚化枝节,突出主体
作文中描写某一真实事件,而这一事件本身可能简单、平淡,或者只有个大概轮廓,这时就需要我们运用虚化的手法,或删减枝节,突出主体,或增加、改变细节,丰富主体,使用事件、人物更丰满,情节更曲折,主题更鲜明。
我的文章《腊日逢雪》中:“这些脚印若是踩在了南方,踩进了江南的麦田,踩入了南国的校园,你会不会想,在那平旷的操场上也曾纷扬过孩子们的欢笑。姜红的小手,白腾腾的呼吸,他们抓起雪用力地把雪团握实了,直至手辣辣的雪粘粘的,然后互相投掷着,满脸白胡子。或者调皮点的男生把雪团扔进女孩的衣颈,女孩气得呜呜地哭。若雪下得够大积得够厚,孩子们便比赛踩雪印,胆大些的先笔直地立着,随后仰面躺倒,一轮下来,雪地上满是的大大小小的人形雪印。然后,突然,一阵清脆的铃声,把脚印、人印、笑声、哭声留在了这里。”这些细节中打雪仗是有的,但踩雪印,尤其是孩子们笔直躺下在雪地上印满人形雪印,是虚构的,这样写的目的,就是为了突出雪天孩子们的自由和欢快。
再如李飞轮的文章《鸟儿有泪》:“有一只鸟儿,明知我和伙伴要去捉它,梯子已经架在了它的巢边,却还冒险三番五次地飞回窝里,最终被我和小伙伴捉到了。捉到时,我发现它眼里含着泪,觉得奇怪,就去看它的巢,发现巢里有几只没完全出壳的小鸟。原来,鸟儿是为了救自己的孩子啊。最后,我被感动了放走了鸟。”其实,真实生活中,是鸟儿被捉住时,因我用力过猛而被卡死了。为何作品中的鸟没死呢?因为作者要赞美鸟儿的勇敢而伟大的爱,用爱心来赞美爱心,这不但不影响真实性,还使文章更具艺术性。
3、虚化个性,集成共性
托尔斯泰说:“如果直接根据一个真实的人来写,根本成不了典型,只能写出没有意思的东西。而我们恰恰需要从一个人的身上撷取他的主要特点,再加上观察过的其他人的特点,那么这才是典型的东西。”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将几件事的情节剪接为一件事,将不同场景不同性质不同时段的事集中在同一时间,等等,这种移花接木的手法,能够虚化个性,集成典型。
周作人说:鲁迅文章中的阿Q的形象,就取材于我们生活过的乡镇,往往是东边的嘴脸,西边的手脚,加上南边的性格。而我所创作的文章《我那坏脾气的母亲》中,为了突出在祸不单行环境中母亲的坚韧,我把祖父的大病时间和母亲生癌症的时间重合在了一起。
再有我的写人散文《石斛兰》中,主人公是我的一位初中班主任,他写得一手好字,风趣幽默,为人和蔼,但为了使用“瑕瑜互见”的手法,用小缺点突出他的优点,我把高中班主任惯常用的迟到罚站的措施,嫁接在了初中班主任身上:“印象中,他是很少发火的,因为很多时候在他插科打诨间,我们就明白了很多道理。但有一次是例外。那是一个冬天的早晨,我又一次早读课迟到了。施老师叫住我,问我原因。我说:‘外公从乡下赶过来看我,我多陪他睡了会觉。’这个,现在想来荒唐幼稚的借口,却是当时的我所能想到的最完美的谎言。施老师,听后,大发雷霆,‘去,到走廊里站着!’……终于,放晚学时,施老师把我叫住了,‘你明白为何今天要被罚吗?’‘因为迟到。’‘不,因为你的不诚实。’‘老师可以理解你的不够优秀,可以宽容你的散漫,但绝不能容忍的是没有做人的底线,失去做人的品格……’那一晚,他和我语重心长地谈到晚上8点多,然后担心我的安全又把我送到了家。后来,我才知道,那天,他刚满周岁的儿子,还发着高烧。”又把一次英语老师家儿子发着高烧还帮我默单词的经历嫁接了上去。这样原本三个比较平淡的片断,通过虚化和组接,移植到了“施老师”一个人的身上,最终人物形象更为丰满了。
记叙文中的真实与虚化,都是有技巧和原则的。真实不是指刻板的复制生活,而虚化也不是虚假,而是基于生活真实基础上,通过一定技法去追求艺术的真实。这种真实在生活中可以、可能发生,或者基于读者的阅历、期待是应该发生的。明白了真实与虚化的道理,中学生才有可能从狭窄的写作天地中解放出来,真正解决学生“无米之炊”的难题,教会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自我、对世界的独特认识。
转自:“咱们的语文课”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