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落实以美育人的线上音乐教学——以上海市小学音乐学科“空中课堂”视频课研制为例

2023/8/8 17:11:10  阅读:113 发布者:

【摘 要】本文以2020年“空中课堂”视频课的研制与实践为例,针对云课堂环境下,小学音乐学科的美育实践的策略和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音乐学习  审美体验  线上教学核心能力

人物介绍

秦奕,上海市音乐学科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课程部副主任,静安区第三届教育系统拔尖人才,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中心组成员。曾担任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第二期中小学音乐学科的课程标准修订、上海市课程教材评审、上海市中青年教师教学评审、“一师一优课”市级评审。2020年出版《聆听音乐教育——育人视角下小学音乐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一书。

美育与德、智、体、劳一并列入党的教育方针,作为育人的基本范畴,可以相互融入并显现在不同的学科,但其主要的实施途径还是艺术教育。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催生的线上教学让学习的途径变得多元。特殊情况下,线上教学甚至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落实以美育人的教育意图同样是重中之重。

研制背景

音乐教育既是美育的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途径。音乐作品的歌词、旋律和表演形式蕴涵强烈的情感,具有极强的育人功能。2020年初,在疫情防控的背景下,笔者响应上海市教委号召,投入“空中课堂”执教工作中,依托在线教学,将音乐之美通过“空中课堂”视频课的方式呈现,加强审美体验,促进审美表达,培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发挥音乐课程的育人功能。

课程时间与内容

本次“空中课堂”视频课的课时为20分钟,比实际课堂少了15分钟。在二年级整册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个单元补充1~2个教学内容。

研制实践与反思

(一)多角度呈现学习内容,使审美体验更充分

审美体验是以美育人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充分的审美体验是需要时间的,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审美体验充分而有实效,笔者采用以下两个策略。

1.结构化调整,让内容更丰富

随歌而“唱”、随乐而“奏”。音乐学科是一门在反复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的学科,大量音乐作品的积累是基础。所以结构化地调整学习内容,让内容为实践、为形成相关能力而服务是很有必要的。

例如,本次“空中课堂”,在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席恒老师的指导下,笔者将教学内容设定为在二年级整册教材的基础上,为每个单元补充1~2个教学内容,如在第一单元“少数民族歌谣专题活动”中增加了《快乐的罗梭》和《我爱雪莲花》两首作品的学习。整个单元结合少数民族作品的学习,利用欣赏、歌唱、舞蹈等形式,培养学生听觉与联觉反应的能力,兼顾乐感和美感表现能力的提升。又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祖国你好”第四课中,笔者增加了“编编唱唱”的内容,运用doremi三个音创编旋律。在巩固音高的同时,让学生了解旋律创编的方法,在培养乐感和美感表现能力的同时兼顾即兴编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这样可以结构化地调整学习内容,让内容指向音乐学科“音乐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三个课程实践领域,再对照三个课程领域设计“体验性、表现性、创造性”活动,以此促进学科能力的培养。

2.寻音乐特征,让体验更充分

“空中课堂”时间为2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是在设计课堂教学时需要重点思考的。

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外国小曲“中补充了一个教材,欣赏乐曲《洋娃娃的梦》。教材分为三段体,每一段体的节拍、速度、情绪以及旋律都有不同的特点。为了让学生能感受到作品的特点,笔者在设计时抓住每一段主题的关键特征如“乐器音色、旋律特征、速度、音区、节拍”等音乐要素。如欣赏乐段第一主题时,笔者引导学生体会最后一句旋律从有起伏到逐渐平稳的特点,在此基础上,结合用“mu”音模唱旋律和模拟摇摇篮的动作感知旋律的特点。又如,在乐段第二主题,笔者引导学生感知拍号的变化以及旋律的特征,在此基础上设计“洋娃娃的舞会”活动,让学生用肢体动作感知节拍的韵律和旋律的特点。由此可见,围绕关键特征开展审美体验能将实践更深入,让内容真正为学习服务。学生在针对关键特征的聆听中对作品描绘的情景和音乐形象有了想象的空间,对音乐内涵也有了进一步的感悟。

以上两个策略的优势在于,其一,通过内容的结构性调整为实现课程的三个实践领域打下了基础;其二,学生围绕音乐作品的关键特征,结合设问,有针对性地聆听作品,让体验更充分。这两种策略弥补了因为观看视频而无法互动的线上教学的短板,使得线上教学同样起到激发学生深入体验音乐并感悟音乐内涵的功能。

(二)多感官联动演绎作品,使审美表达更富有美感

用音乐的方式表达音乐,是审美表达的一种必要途径。本次“空中课堂”因线上教学,教师要在物理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设计“表现音乐”的活动,学生要在没有教师面对面指导的情况下有乐感和美感的表现,这都是挑战。为了让学生居家学习也能充分表达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形成乐感与美感的音乐关键能力,笔者采用了三种策略。

1.听觉伴随,为富有美感的表达打下基础

音乐表达应该基于音乐,应该伴随音乐,而随音乐表达美感的基础是听觉。因此,听觉伴随是一种让表达具备音乐性的必要途径。

例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四单元“综合表演”中,在用打击乐器为歌曲《音乐是好朋友》伴奏的活动中,为了能表现歌曲的韵律,让伴奏富有美感,笔者设计了三个听觉伴随的活动步骤实施教学(见表1)。又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音乐童话”中节奏儿歌《五只小鸡》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用稳定的节奏感朗读儿歌,笔者在每一个示范音频中都加入节拍器的音效,每一次录示范视频都反复调整节拍的速度。笔者在每次示范前都提醒学生跟着节拍器的速度进行朗读,力图使屏幕前的学生在朗读前、朗读中都能做到速度稳定,呈现音乐儿歌的特色。

1  为歌曲《音乐是好朋友》伴奏

步骤

学习内容

聆听指向

表现目标

1

识读节奏

歌曲的拍号

显现符合歌曲韵律的伴奏

2

演奏练习

歌曲的速度

呈现与歌曲速度一致的伴奏

3

合作演奏

伙伴演奏的音量

呈现声部均衡、和谐的伴奏

感受时注意听音乐的关键要素,演奏时注意听音乐的速度,合作时注意听伙伴的音量,这些都是表现乐感和美感的基础,也是让音乐的表现具备音乐性的必要能力。由此可见,听觉伴随既是一种必要途径,也是非常有效的学习方法,

2.视觉辅助,为富有美感的表达拓宽途径

视觉的辅助为表达提供了很多的途径,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

例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音乐童话”单元第七课《杜鹃圆舞曲》中,为了让学生用各种方式表现对音乐描绘的森林中的杜鹃各种形态的想象,笔者制作了两段视频:①结合第一主题的旋律三度音程的特征,制作小鸟在高低不同的树枝出现的视频;②结合第二主题节奏形态的差异,制作手影舞的视频。学生在观看两段视频后得到了启发,用线条、色块、造型等丰富的方式表现了“森林中的杜鹃”的各种姿态。这样视觉辅助的方式得到了学生的响应,对帮助学生习得相关的音乐技能,形成特定的学科关键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又如,在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欢歌声声”第一课《路边童谣》中,为了让不同能力的学生都学会舞蹈,展现美的姿态,笔者特地邀请了专业的舞者录制分解动作,并将关键的动作要求变成儿歌和短句予以呈现,让学生逐步模仿,通过视觉辅助的方式,表现舞蹈动作的美感。再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三单元“外国小曲”第三课《洋娃娃的梦》中,笔者引导学生用摇摇篮的动作表现对音乐旋律的结构之美。

可见,呈现表达音乐的途径有很多种,演唱、演奏、肢体动作等都是表达音乐的方式,结合视觉的帮助,能让学生在观察、对比、模仿的过程中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多途径表现美感,以此形成较好的乐感与美感。

3.动觉强化,让富有美感的表达凸显特色

音乐的表达往往是通过连贯的动作得以呈现,动觉强化是表现美感最好的方式之一。在学生充分地体验后,教师围绕音乐设计律动、伴奏、歌表演等,能帮助学生更充分深入地感悟音乐。

例如,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童年的歌”第四课《只怕不抵抗》中,为了唱好歌曲的附点和切分节奏,笔者引导学生在演唱时加入动作,唱好歌曲的难点节奏,结合律动表演,表现抗日时期儿童团员们奋勇抗敌的英雄形象。这样的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欢歌声声”第一课《路边童谣》中,笔者引导学生用动作表现爷爷奶奶行动的姿态和小朋友天真活泼的样子呈现“童谣”的韵律之美和上海的特色风情。

由此可见,利用动觉是让美感呈现丰富化、立体化的一种必要的手段,而从“空中课堂”的反馈情况来看,学生非常喜欢且善于用动作的方式表达对音乐的体现和对美的向往。综上所述,“听觉伴随、视觉辅助、动觉强化”是帮助学生打开感受美的通道,也在感受美的基础上形成表达美的能力,以此达到形成“乐感与美感表现”音乐学科关键能力的目标。

(三)多途径艺术资源整合,使审美情趣更饱满

形成饱满的审美情趣,不仅要具备欣赏美的眼光和表达美的意愿,还要做好大量优秀艺术资源的储备。本次“空中课堂”的执教,在课本教材基础上,笔者借助技术的支持,准备了大量的优秀艺术资源,在“创设音乐情境”“渲染音乐氛围”“了解音乐知识”等方面体现了音乐资源拓宽审美视野的功能。

例如,在二年级第二学期第四单元“童年的歌”第四课《只怕不抵抗》中,为了让学生了解爱国音乐家冼星海的故事,笔者收集了反映冼星海的大量素材,但是因为时间有限,只能呈现2分钟,所以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制作了“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的视频短片,对这位爱国作曲家的生平及代表作做了介绍,鼓励学生向冼星海歌中塑造的小英雄们学习,渲染了音乐的氛围,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又如,二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欢歌声声”第一课《路边童谣》中学习童谣《酱油蘸鸡》时,为了让屏幕前的学生能身临其境,感受上海特色菜“红烧狮子头”的色香味,笔者特地拍摄了如何制作肉糜的视频,并结合各种音效,还原了厨房情景,创设了音乐的情境,让学习变得有了“味道”。

专家点评

此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作者在2020年疫情期间,基于“云课堂”环境下的教学实践探索与思考。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学科教学有深入的理解和实践积累。

首先,作者对音乐教育的审美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文中反复强调了在疫情背景下,基于线上教学的局限性,作者是如何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技术手段和资源,为学生创设音乐实践的审美情境,提供审美经历,引发审美体验,激发审美情感,进而促进审美感悟。

其次,作者对学生审美心理与认知了解深入。文中作者所提到的一切技术手段和资源辅助,均是从学生音乐审美体验与理解的需求出发,建立在对学生年龄特点、兴趣与情感、审美认知与能力的理解及其发展的需要角度,并为此而进行教与学情境、资源和技术的设计,核心是为了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

最后,从文中也可以感受到作者是一位具有音乐教育情怀的优秀教师。这一点,从其克服在防控疫情背景下视频课录制的种种困难,想方设法突破技术与资源困境,努力为学生打造高质量课堂,就足以得见。(点评人系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教研员,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席恒)

参考文献:

[1]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上海市中小学音乐学科育人价值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

[2]上海市教育委员会教学研究室.中小学音乐单元教学设计指南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

[3]周 泉,崔永鹏,左 灿.“战疫”期间小学在线音乐课程探究[J].现代教育技术,2020(07).

[4]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课程改革委员会. 上海市中小学音乐课程标准解读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4.

(本文刊载于《现代教学》20224A刊,作者系上海市静安区闸北实验小学明德校  秦奕)

转自:“第一教育专业圈”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