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思政教育进校园 立德树人润心田

2023/6/20 9:04:49  阅读:77 发布者:

思政教育进校园

立德树人润心田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为了充分发挥思政课的育人功能,切实推进思政课教学提质增效,66日,“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小学段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推进活动在义乌市稠城一小教育集团城阳校区举行。义乌市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宋旭英老师带领各校教研组长、骨干教师,以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五年级下册的历史单元为抓手,共同探讨,努力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广度、有气度、有温度的新时代思政课。

篇章一:精彩课堂,让历史告诉未来

孙彩平教授曾说:“历史乃中国精神世界之根基。在经史一体的传统下历史一直是中国教育的主体,对中国精神的形成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员宋老师带领着学科骨干教师以“历史”为切入点,把大历史观融入新时代思政课程。

01

鲜明的儿童立场培育学生的历史观念

小学阶段的历史主题内容的教学,不应该仅仅只停留在了解历史,而应重在“启蒙情感”,注重人的精神在认识历史的过程中不断思维的活动,学史明鉴,“让历史告诉未来”。

高新区小学的金嘉茜老师展示《不甘屈辱 奋勇抗争》第三课时《甲午风云》,通过多重史料对比,让学生找到自己跟过去生活的联结点,缩短自己与战争的距离,通过身份的理解认同来感知历史,从而进行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佛堂小学的金瑛琦老师展示的是《夺取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第三课时《勿忘国耻》,金老师以30万里有什么——数据中的真相探寻”微项目的学习,培养小组合作探究精神,提高收集、处理、利用信息能力,促进综合素养的发展。最后通过对国家公祭日的了解,引导学生铭记历史,勿忘国耻,树立报国志向。

《走进新时代——做新时代的好少年》是五年级下册历史单元的最后一课。课前,香山小学王芬芳老师带领孩子们利用“中国近代史大事件”微课视频回顾并再次感受到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华民族遭受深重苦难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人民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历史,还是一部追逐中华民族“复兴梦”的历史,以此导入新课学习。并在课堂学习中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体会到在实现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同时,我们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

02

丰富的历史知识传承学生的文化基因

 国家历史主题教学,要把过去的历史变成“我的历史”才能更好地反省从而修身。金嘉茜老师在上课伊始请学生谈谈对甲午风云的了解,阅读教材正文了解甲午战争大概,聚焦“由来已久”引思考,及时补充《中日两国战前分析》史料微课,直观真切感受到日本对华侵略蓄谋已久,了解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推行洋务运动,明白这也是有识之士“富国强兵抗争精神”的觉醒。继而,请学生结合两国战前分析史料思考甲午战争结果,在交流中认识到晚清政府闭关锁国、目光短浅、贪图享乐是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通过补充史料微课,思考“战争结果”,帮助学生和“陌生的、遥远的、他人的过去”建立联系,在多重史料比对中,认识到正是两国强国富民路径与决策的差异导致实力悬殊。

金瑛琦老师则先用时间轴梳理抗日战争的原因、经过、结果,让学生对抗日战争有一个较为系统的了解。接着借助观察残历碑了解九一八事变,明确九一八事变是抗日战争的开始。借助录音了解卢沟桥事变,明确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开始全面侵华。通过两个事变的学习,学生从中体会到日本的侵略是毫无根据、毫无道理可言的。金老师力求厘清历史发展的脉络,把握史实明线,让历史事件与人物在更宽广的图景中清晰、深刻,也让儿童沉浸于这样纵深横阔的历史内容中。

王芬芳老师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感知“中国梦”是历史的,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唯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这些经验和教训并未过时,正指引着未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一代代中国人的自强不息的接力奋斗中变成现实,以增强学生的政治认同。

03

宏观的历史眼界树立学生的崇高理想

在《甲午风云》这一课中,金嘉茜老师不断带着孩子去反思历史,去回望历史,在活动中引导孩子真切地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只有自强不息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在《勿忘国耻》一课的学习中,金瑛琦老师从九一八历史博物馆门前的残历碑谈起,结合相关史实视频、

资料,引导学生了解日军侵华战争带给中国人民的国土沦丧、生灵涂炭的屈辱,并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记住这段屈辱的历史?”“勿忘国耻,不能忘却的难道仅仅只是国家的屈辱吗?”在层层递进的深入探究中帮助学生理解国家设立公祭日的意义,懂得勿忘国耻并非延续仇恨,而是铭记历史的教训,永保和平。

《走进新时代》一课的学习引导中,王芬芳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支教,以及贫困山区教育改善的事例进行分析与思考,将中国梦与个人的梦建立关联,懂得复兴中华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最后,知行统一,联系生活开展“话梦想”活动,正确认识新时代青少年肩负的使命,促使树立远大理想,努力践行,做新时代的好少年。

 三位老师不仅仅是让学生走近历史、了解基本史实,更重要的是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结合,通过完成项目化学习任务,将党的二十大精神传导到每一位孩子,同时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紧密联系起来,以鲜活实践为素材打开课堂视野,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立鸿鹄志、做奋斗者。

正如我们的学科引领者宋老师所说,历史学习的落脚点不仅是对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通过对历史的研究和学习,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从而让学生得到全面、持续且个性化的发展。

篇章二:时政述评,党的二十大精神进校园

时政述评是思政学科的特色学习活动,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专业素养的高度凝练,对于培养学生“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的核心素养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们将党和国家重大实践和理论创新成果引进课堂;联系实际生活,用富有时代气息的鲜活内容,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开展教学, 增强教学的时效性、思想性、准确性。

《从快递包装“绿色革命”看中国绿色发展》:艺术学校叶景玲老师用最接近儿童的视角,从快递包装的“减量化、循环化、创新化”三个举措中剖析我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多形式、多渠道渗透党的二十大精神——“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叶老师联系课本与生活实践,带领学生沉浸式体验身边的绿色发展,倡导学生践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围绕《“艺术乡建”赋能乡村振兴》这一话题,义乌市江东一小钱璐莹老师作时政述评,就乡村振兴中艺术乡建“为何、何为、如何为”展开陈述与评论,引领学生体悟“艺术乡建”助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

学科骨干教师示范引领,也激励着小学思政教师扎根教学一线,落实铸魂育人,锤炼过硬本领,争做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讲好新时代“大思政课”。

篇章三:专家引领,助力团队共同成长

随后,金华市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章颖主任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指导,做了《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的小学思政课教学》的讲座。她肯定和赞扬了义乌市思政教师团队的教研水平,同时就当前思政课微项目学习教学提出有效的实施建议。首先,章老师强调目标定位是一节课的核心和灵魂,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读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设计准确、科学的教学目标,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和基础。其次,围绕目标如何进行微项目设计,提出任务内容应该让学生基于自己的经验低起点,可选择,并大空间开展落实,实现文化育人、学科育人。

最后,义乌市教研员宋旭英老师就如何上好思政课给出了建议:要求思政课教师认真学习领悟党的二十大精神,努力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落实,用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巧用时政述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办好思政课,是中小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所在,今天的思政课无疑就是一场“及时雨”,作为一线道德与法治教师,我们将在教研员宋老师的带领下创新活动形式、丰富教育手段、突出实践导向,立足道德与法治新课标及时丰富和充实教学内容,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入耳、入脑、入心,实现培根铸魂梦!

转自:“义乌市小学道德与法治教研”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