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6/6 17:57:17 阅读:61 发布者:
懂点心理学,会让我们更懂学生,也会让我们对班级管理中的一些现象看得更为透彻。
很多人会觉得心理学高深莫测,其实不然,今天就给大家介绍16个好懂又好用的“心理学效应”:
1、贝勃定律
原本 20 块的外卖,免费配送。
当配送费突然变成 5 块的时候,你一定觉得没办法接受,但是当配送费从 5 块变成 6 块的时候,你的反应就小多了。
这是因为,当人第一次经历某种强烈的刺激后,情绪会波动很大;再受到类似的刺激时,情绪反应往往要小很多,因为第一次的刺激已经冲淡了第二次刺激的感受。
2、巴纳姆效应
比如,闺蜜被渣了,你安慰她:感性的女孩就是非常善良,容易被骗。她绝对相信,心情也会好一些。
另外,还有:你表面上看着文静,其实内心也有狂野的一面。
你跟不熟悉的人聊天会觉得没有话题,但跟熟悉的朋友就侃侃而谈。
人们更倾向于相信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模糊的性格预测,而不管这个预测是不是真的准确。
某些特别灵验的算命大师是此中高手。
3、三明治效应
把批评的内容夹在表扬之中,更能让人接受,而且对批评的印象更深刻。
比如:今天这个汤真好喝!(表扬)就是有点咸!(批评)要是下次清淡点,我能喝三碗!(表扬)
这样的话女朋友就容易接受多了,下次煲汤时也会少放点盐~
4、鸟笼效应
假如某个人无意间得到一只空鸟笼,他一般会为了用这只笼子,再买一只鸟回来,而不直接把笼子丢掉。
这个效应,指人们在偶然获得一件原本不需要的物物品的基础上,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添加更多自己原本不需要的东西。
5、破窗效应
一座房子的窗户破了,如果没有人去修补,要不了多久,其他窗户也会莫名其妙被人砸破。
这说明,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有的老师觉得,卫生、体育、宿舍的事不需要管,只需要抓学习就行。但是,破窗效应告诉我们,当学生卫生或宿舍等“破窗”不及时修补,学习这扇窗也会被“打破”。
6、宜家效应
让学生投入班级环境的布置中或班级农场的劳作中,有一个看不见的好处:
学生对自己种的菜会产生一种非理性的喜爱,紧接着高估这种菜的价值,因为不想让带着自己浸润劳动的物品属于别人。
7、持有效应
赌马者一旦下了赌注,他们立刻就会对自己所买的那匹马信心大增,尽管这匹马获胜的概率其实并没有多大。
学生也是,一旦当众宣誓或者给出承诺,马上就会朝着自己的诺言方向去努力。
8、杜宁克鲁格效应
能力不强的人,更倾向于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
一句话总结就是:「越差越牛逼,越强越谦虚。」
就像学渣评论那些自己在学习上怎么也打不过的学霸:“有什么了不起,除了会学习还会啥?”
可是在其他方面,学霸很可能也是完胜学渣~
9、首因效应
指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第一次见面时所留下的初次印象,会在对方头脑中占据着主导地位。
知道为什么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女生都打扮的美美的,男生都打扮的帅帅的了叭。
所以,你和学生第一次见面时,一定要打扮得美丽,或者表现得亲和,或者送个小礼物,这样学生就会对你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
10、最后通牒效应
某件事情,一旦敲定了截止时间,人就会下意识的赶在截止时间之前把事情做完。
这个是治疗拖延症的方法之一,一旦敲定了期限就很容易见效。
11、 墨菲定律
如果某件事情有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的方式可以处理,而其中一种方式将导致灾难,一定会有人选择导致灾难的这种方式。
通俗来讲就是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会发生,它就更有可能发生,会出错的事情总会出错。
12、曝光效应
对自己越熟悉的东西,就越喜欢。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四回是朋友。
沟通时间长不如沟通次数多,沟通次数多可以提高彼此间的熟悉度,互相产生更强的吸引力。
如果想增强人际之间的吸引力,就要留心提高自己在别人面前的熟悉度,在某人面前混个脸熟会更容易赢得好感。
13、皮革马利翁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Pygmalion Effect)指人们基于对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
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
你期待学生变成什么样,就朝着期待的方向去表扬他、鼓励他,用事例去影响他、感染他,久而久之,他就变成你期待的模样了!
14、路西法效应
在强有力的情境力量支配下,好人也很可能会做出坏事。
就像天使路西法最后堕落成撒旦。
就像印象里的“好学生”,也有可能在特定环境影响下,做出“坏事”。
15、登门槛效应
拜托别人帮忙时,最好先提出一个小一点的要求,等对方答应后,这样他就比较容易接受更大的要求。
跟学生提要求是不要刚开始就提很高的要求,先提小要求再通过鼓励,逐步向其提出更高的要求,不过还要注意看住自己的门槛,该拒绝的时候也要拒绝。
16、留面子效应
这个和登门槛效应相反,先向对方提出一个较大的请求,在遭到拒绝之后,退而求其次,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这样这个小请求被答应的概率也会增大。
鲁迅先生曾经打过一个比喻:如果一个屋子太暗,要开一扇窗户,大部分人都不同意,但如果你先主张拆掉屋顶,这时候人们就会来调和,也就更愿意开窗户。
15 和16这两条效应的原理在于,通过提出不同的请求给对方提供一个更易于判断的参考系,偷偷把别人思考的重心从「要不要帮你」换成「怎么帮你比较轻松」。
转自:知乎日报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