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5/30 17:32:54 阅读:144 发布者:
摘 要: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基本结构的,深层次、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基于学科大概念的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是“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是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要求,它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推进及核心素养的培育。具体来说,其实现路径有以下几条:一是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设计单元作业目标;二是基于真实问题研究,设计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三是基于育人方式改革,设计单元作业评价量表。
关键词:
学科大概念;大单元教学;单元作业设计;
本文来源于创新人才教育
学科大概念是指向学科基本结构的,深层次、可迁移的核心概念,体现学科本质,反映学科的思想和方法。它居于学科上位、内涵丰富,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极强的实用性、广泛的联系性和最强的解释性等特点。[1]基于学科大概念开展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许多混乱的经验和看似孤立的事实,增进其对关键学科事实(新知识)的认识与理解,提升其在真实情境中的做事能力与品格(新能力)。因此,学科大概念可以成为教学单元重组和单元教学开展的基石。在开展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时,教师首先需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来制定单元教学目标,其次要通过重组教学单元的内容提出“生成性主题”(单元标题),然后整合学科与跨学科核心概念以形成大概念,再结合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情境来创设核心任务(本质问题)与系列探究子任务(子问题链),让学生在系列任务的探究过程中发展概念性理解与核心素养。
高中单元作业设计是指为了达成以大概念的学习要求为核心目标,在单元层面围绕大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重点对单元作业目标、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单元作业评价方式进行设计。[2]在单元目标设计方面,应突出统整性,以大概念为锚点,串联学科核心概念、新知识和新能力,建构学科知识体系,引导学生认识事物运作的本质规律,从而从整体的角度理解那些混乱的经验和看似孤立的事实。在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设计方面,应突出问题导向性,以真实情境中多元、动态且劣构的复杂问题为载体,通过“核心任务”的解构与系列探究子任务的设计,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概念理解和意义建构。在单元作业评价方式设计方面,不仅应突出综合性,在师评的基础上引入学生自评和互评,以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加深学生对评价标准的认识与理解,促进学生的自我反思和自我发展;而且应突出过程性,从对思维结构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两个方面把握不同学生的学习状态及核心素养发展的行为表现,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调整教与学,以促进学生对单元教学内容的本质理解和持久理解,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本文中,笔者结合人教版地理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的单元教学实践活动,从背景、价值等角度明晰开展单元作业设计的必要性和时代意义,并从目标、内容与形式、评价等角度探讨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的可能性及实现路径。
一、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的背景
(一)“双新”课程背景下大概念教学的必然诉求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对“学科课程标准”提出了明确要求:“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整体教学观念”[4]31“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应该围绕有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主要概念和关键能力展开”[4]51。在课程方案与地理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指导下,指向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目标,基于学科大概念,重组教学资源,开展单元一体化教学设计,已成为教育研究人员、教学管理人员与一线教师的基本共识。
在“双新”课程背景下,基于学科大概念开展的单元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内容分析与单元规划、大概念解构与进阶目标设计、教学结构分析与活动设计、量规拟定与单元作业设计、真实问题解决与教学评价等诸多环节。在基于学科大概念开展的单元教学设计中,单元作业的设计是极其重要的一环。它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量化教学评价的重要方式,反映单元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有利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二)“双减”政策背景下减负增效的有效途径
《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关于印发中小学生减负措施的通知》等系列文件强调,“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外负担”“严控书面作业总量”“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合理设计学生作业内容与时间”“提高作业的有效性”。如何在减少占用学生大量时间的前提下,通过精心设计和编制作业,达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夯实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从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摆在全体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
为达成“减负增效”的目的,教师应根据教学单元整体备课,整合教学中涉及的地理学科课程标准及核心概念,精简作业内容,提高作业质量。教师要减少简单记忆、机械重复性作业,强化真实探究、层级进阶性作业;减少片段、零散、割裂性任务,增强系统、关联、综合性任务,进而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学生作业质量,促进学生对概念的深度理解及实际运用能力。
(三)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的实践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提高作业设计质量,精心设计基础性作业,适当增加探究性、实践性、综合性作业。”[5]在深化育人方式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离不开包括作业设计环节在内的课堂教学各方面的实践探索。
因此,地理教师要优化作业设计,精编基础性作业,紧密围绕地理学科核心概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查漏补缺;适当增加探究性作业,增强作业的情境性和关联性,以利于引导学生运用学科大概念及核心概念,在真实情境的复杂问题中开展探究,经历和发展自己的地理综合思维能力;适当增加实践性、综合性作业,通过单元整合的方式设计室内模拟实验、户外自然地理考察与人文地理调查等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提升地理行动能力和品质、感悟人地关系并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的价值
(一)有利于大概念的形成
地理学科大概念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地理学科核心概念构成的命题,表征一个领域的本质理解,代表了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要求。例如,将人教版地理1第五章“植被与土壤”整合后重组为“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教学单元,其中涉及的学科核心概念为“植被”和“土壤”、涉及的跨学科核心概念为“可持续发展”和“过程”,经由各核心概念的重组得到学科大概念为“土壤为植被生长提供空间、防护、养分、水和气,植被影响土壤湿度、粒径及其他要素,土壤和植被共同影响水的时空分配”。
如此设计高中单元作业,有利于学生通过作业的解答过程理解和应用学科大概念,形成向上整合下位概念、向下整合表层概念、向中整合外围概念、向外整合实践经验的整体思维、综合思维[6],从而发展学生的概念性理解。
(二)有利于深度学习的推进
在“事实本位的知识观”“自上而下控制取向的教育价值观”影响下,传统的学习多为“浅层学习”。例如,在“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教学单元中,“植被的类型(有哪些)”“土壤的类型(有哪些)”就是锁定在特定时间、地点或情境下的有固定答案的事实性知识(问题)。以记忆的方式来掌握这些事实性知识(问题)的学习就是浅层学习。
而基于大概念的单元作业设计强调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度学习,强调从“事实本位的知识观”走向“理解本位的知识观”。在“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教学单元中,跨时间、跨文化、跨情境迁移的概念性问题和开放的、争议性的、没有正确或错误答案的辩论性问题成为学生的学习重点,如“生物(植被)和非生物因素如何影响土壤”“你设想中的海绵校园是什么样的”。
(三)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培育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教学,是在真实情境、复杂情境和多情境下的可迁移学习,它解决了传统作业中情境固化导致的学习兴趣下降、学习过程机械、学习成果弱化等问题。在“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教学单元中,校园植被考察、校园土壤考察、“海绵校园”建设等校园真实情境,海螺沟冰川退缩区植被演化、锡钢焦化地块土壤修复等校外真实情境都被引入课堂,基于单元整体架构、突破课时限制的科学考察作业得以实现。
在各种不同真实情境中,学生充分调用学科大概念及核心概念,通过新知识和新能力的迁移运用来解决问题,并在此过程中提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地理实践力等地理学科核心素养。
三、高中地理单元作业设计的路径
(一)基于核心素养培育,设计单元作业目标
课标要求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地理课程,从有利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角度选择课程内容,增强内容的科学性、实践性和时代性。
在“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的单元作业目标设计中,笔者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梳理了课标中关于植被、土壤的课程内容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主要植被,说明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土壤标本,说明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同时,以课标为基础,笔者总结、归纳了本单元教学相关的学业质量要求。一是人地协调观:能够结合城市内涝问题,从人地关系角度分析植被、土壤与人类活动相互作用的主要方式和结果,形成尊重自然规律的意识,归纳科学适应和利用水循环(植被与土壤的调蓄作用)等自然规律的必要性和路径。二是综合思维:能够从自然地理各要素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角度,正确辨识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科学分析要素间的相互作用,解释水循环等时空变化过程,并从促进海绵城市建设的角度,对校园植被、土壤等要素进行系统的综合分析、评价。三是区域认知:能够从空间格局的角度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归纳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辨识给定区域植被、土壤等要素的特征,并能够分析特定区域的环境演变过程,评估其发展问题,提出科学决策的依据。四是地理实践力:能够设计和实施植被、土壤相关的地理模拟实验和考察方案,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手段和其他地理工具观察土壤、植被等自然要素和相关自然现象,分析、处理相关数据和信息,对地理事象进行科学解释和评价。
在系统梳理并深刻理解国家课程标准的学业质量要求及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基础上,笔者设计了“海绵校园”这一生成性主题的单元作业目标(见表1)。
表1“海绵校园”单元作业目标
(二)基于真实问题研究,设计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
课标提出,“要高度重视复杂、开放性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即把具体任务尽可能放在真实、复杂性的现实情境之中”[4]46。真实情境下的学习,是打通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键支柱,其本真用意,就是由关注“做题”转变成关注“做事”,关注“解题”转变成关注解决真实“问题”,关注“知识”储存转变成关注“素养”提升,从而构建以学科核心素养为中心的课堂教学。[7]
“海绵校园”主题单元作业内容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根据单元作业目标,整合“植被”“土壤”等学科核心概念及“可持续发展”“过程”等跨学科核心概念,生成学科大概念“土壤为植被生长提供空间、防护、养分、水和气,植被影响土壤湿度、粒径及其他要素,土壤和植被共同影响水的时空分配”。其次,结合“环贺兰山地区科学考察”“四川海螺沟科学考察”等研学旅行实践活动[8]、“天一中学生态校园”建设工作[9]等生产和生活的真实情境,创设核心任务(课时内容)与系列探究子任务(作业内容)。最后,综合考虑核心素养的行为表现,设计单元作业的形式并划分类别(见表2)。
表2“海绵校园”单元作业内容与形式
(三)基于育人方式改革,设计单元作业评价量表
课标提出“要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用评价引导学生在地理学习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4]31,提倡开展思维结构评价和表现性评价。在课时1的单元作业2(见表2)中,请学生结合“四川海螺沟科学考察”案例材料,说明冰川退缩区不同位置的景观差异及成因。针对这一作业,教师可以参考“思维结构评价量表(见表3)”,根据不同学生的解答来评价他们思维结构的状况,以便在后续教学中给予学生有针对性、个性化的发展指导。
表3 思维结构评价量表
在课时3的单元作业8(见表2)中,请学生结合“天一中学生态校园建设”案例,考察校内下凹绿地、净水梯田、绿色屋顶、透水铺装、雨水花园等工程,制作海绵校园模型。针对这一作业,教师可以参考“表现性评价量表(见表4)”,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表现来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交往水平和问题解决能力,促使学生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各方面的发展。
表4 表现性评价量表
作业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等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存在。作业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课程改革及育人方式变革的成效。在“双新”课程背景下推进大概念教学、“双减”政策背景下实施减负增效、在育人方式改革背景下优化作业设计等重要且迫切的时代节点上,我们不仅应探讨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方式优化,而且要大力开展作业设计研究。
基于学科大概念的单元作业设计,发展了学生的概念性理解,推动了学生在理解基础上的深度学习,可以指导学生在真实情境、复杂情境和多情境下开展学习活动、解决问题并发展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 李刚,吕立杰.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围绕学科大概念的课程转化设计[J].教育发展研究,2020(Z2):86-93.
[2] 李学书,胡军.大概念单元作业及其方案的设计与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21(10):72-7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4.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5]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2019-06-11)[2022-09-15].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6/19/content_5401568.htm.
[6] 王月芬.单元作业设计:价值、特征与基本要求[J].上海教育,2019(13):33-35.
[7] 沈新荣,黄雷.基于真实情境的“地理过程分析”复习设计——以阿拉善左旗吉兰泰镇环境变迁为例[J].创新人才教育,2021(4):51-55.
[8] 沈新荣.指向综合思维培养的地理教学探究——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0(7):73-75.
[9] 陈志刚,邓洪贤.把课程种在校园里——江苏省天一中学生态校园课程基地的探索与实践[J].基础教育课程,2017(11):43-47.
转自:“教育牧笛”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