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教研科研质量提升年】同心同向共教研,同力同行创佳绩——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举行第二次生物学科大教研活动
2023/5/24 10:08:03 阅读:77 发布者:
为把准高考脉搏,科学精准备考,5月9日上午,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在办公楼四楼会议室举行第二次生物学科大教研活动。包科干部、学校党委办公室、督导室主任宋高峰,教导处负责人何乃忠以及学校全体生物教师参加了本次活动,胶州市教育和体育局高中教研室生物教研员张晓丽应邀出席。活动由学校生物教研室主任丁尚荣主持。
首先,高三生物教师叶伟分享了自己的高三教学经验,内容主要包含对于高三生物组三轮复习策略的探讨以及关键生的工作介绍。叶伟老师针对青岛一模、二模的试卷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他认为现在的生物试题考查倾向于逻辑思维的复杂性、情景的陌生性以及对于题干信息的思考和把握能力,不再仅仅局限于基础内容的考察,而以提高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主,越来越重视多元化思维和推理过程的变化。叶伟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思考,他希望能在三轮复习中进一步渗透生物学科思维,培养生命科学素养。学科教学需要更清晰地指向形成能力的教学行为,让这门学科的理科属性更加明确和强烈。多对比多交流多探讨,力求覆盖本专题高频考点和题型,吃透考题的本质和方法,让学生掌握方法而不是单纯刷题,做到眼中有题,心中有法。
接下来,高一生物备课组长徐辉分享了自己在外出进修学习中获得的教学理念和思想,主要包括三个方向:素养的课堂架构、再构性的论文写作、项目式的课题研究。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思想的碰撞激发出更热烈的讨论,文化和学科的思维交融,让老师们认识到了不同的教学风格。
丁尚荣老师分享了湖南学习经验,介绍了周南中学的《情境化素养课堂范式探索》研究,湖南师大附中亲子、师生、社会三个认同式的班主任笔谈工作经验和尖子生培养做法。
张晓丽对本次生物学科大教研活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她从最近新出的灌篮高手大电影作为切入点,联系生物日常教学工作,认为生物学科的基础和巩固需要精益求精,并给出了具体的应对策略。她强调,老师们需要做到把课标读厚,把教材读薄,深度挖掘,深度学习。促优补弱要精准,要仔细观察并寻找学生本身的优势和弱势,在保持住现有的优势的同时,紧盯短板进行弥补,不断发现,及时解决,想尽办法克服困难,以取得更好成绩!
最后,宋高峰在总结发言中感谢了张晓丽老师的倾情指导,肯定了几位老师的发言准备充分、观点新颖、对学科教学具有非常实用的指导意义。他利用假期远程培训的心得体会和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故事倡导老师们精准研究新高考、科学育人不跑偏:一是生物学科教师要具备新高考的研究意识和能力,做一个新高考背景下指导学生科学精准备考的“明白人”,二是面对既有成绩,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心态,时刻保持谦逊、虔诚的态度,为学生执掌明灯、保驾护航。
生物学第二次大教研学习体会
褚姬茹
在这风和日丽的一天,我们一中生物组组织了本学期的第二次大教研。叶伟老师对二轮复习进行总结并初步探索三轮复习思路;聂明娟老师展示一轮复习策略;丁尚荣和徐辉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外出学习的经验;张晓丽老师和宋高峰主任进行最后的总结和指导。在这场教研活动中我收获颇丰,并有以下总结和反思。
教师是传授知识的,而传授的标准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和重难点。教学目标应该参照课程标准进行扩充,明确在一堂课上需要通过什么教学策略和方法来突破重难点,达到教学目标。在讲授知识的过程中,要思考不同阶段如何落实每节课的目标,比如新课中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初步理解知识;一轮复习中注重构建知识网络;二三轮复习注重重点知识的升华,逐渐帮助学生形成点线面的知识体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落实知识的同时不要忘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教会学生如何学习知识也是教学中不可忽略的部分。徐辉老师提出的政治学科的议题式教学虽然不能完全适应生物学科,但是这种思想是可以借鉴的。在课堂中构建好情境,留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探究、试错甚至上台展示就是推动学生形成生物学思维的好策略。在距离高考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里,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调整学生的状态、调动学生的情绪,发掘学生的内驱力来冲刺,就像丁老师分享的湖南师大附中的那块“攀登”石碑的作用。
在教研会上还提出了青年教师成长、论文写作的问题。作为个人来说,我认为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论文写作这件事需要团队帮忙,但是迈出第一步的还得是自己。所以还是要督促自己在课后多进行工作总结,也多关注相关内容,多读别人的材料,为自己的工作打基础。
坚信在一中生物组的全体努力下,我们一定会越走越远,有大家的支持,2023年生物高考一定会再创佳绩!
转自:“山东省胶州市第一中学”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