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问答最小化  关闭

万维书刊APP下载

五下第七单元大单元教学设计:动静描写学习和运用的逻辑是什么|李竹平

2023/5/18 15:39:22  阅读:114 发布者:

1

这个单元的阅读训练要素和表达训练要素分别如下:

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

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

如果认真研读单元阅读学习的文本和习作内容与要求,从读写训练要素的关联性来看,这算不上一个典型的读写结合单元。读,关注的是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写,对象是一处文化遗产,要求是“介绍清楚”。前者侧重审美;后者侧重实用。当然,如果在介绍一处文化遗产时,能够自然而然地用上动静描写以使介绍更清楚,且有感染力,这样的迁移,也是值得尝试的。

文学性文本的阅读也好,“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也好,都更加符合“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以及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的阅读,更符合“实用性阅读与交流”学习任务群的功能和定位。

这,就需要在单元学习任务设计上做一番考量:是分别设计一个学习任务还是各设计一个学习任务呢?

我们都希望能够设计一个能够整合整个单元内容、情境、方法、资源等的核心学习任务,用一个核心学习任务来撬动整个单元的学习,帮助学生建构一体化的单元学习体验,促成对知识和技能目标的深度理解。

深度理解指向什么呢?从“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来看,应该指向的是观察方法的运用和切身体验的融入之于景观描写的价值;“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指向的是资料选择和运用之于“介绍清楚”的价值。

结合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这个单元的大概念更倾向于针对前者来提炼,即“留心观察和体会可以帮助我们积累周围事物的丰富素材,助力于我们写好景观之美。”

同样,核心学习任务也可以通过调整习作内容来进行一体化的设计,重点是进行动静描写的迁移和运用,例如设计这样的核心学习任务:为一处景观撰写一篇表现其特点的文章,让读者了解这处景观,且产生身临其境的愿望。既然是景观,当然也可以是“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了。

2

现在来重点谈谈动静描写学习和运用的逻辑是什么。

首先,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是怎么产生的?(是来自于写作者的自觉选择吗?写作者在描写一处景观时,需要先拥有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认知吗?)

显然,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是后于相关作品的创造的,是从文本鉴赏的角度分析出来的“写法”。

如果教师自己有过相关的写作经验,就会发现,自己的文章中有动静描写,但是创作时并没有有意识地区分什么时候用静态描写,什么时候用动态描写。

以《威尼斯的小艇》为例,可能,马克·吐温并没有在构思时运用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概念和知识。文中实际存在的动态描写内容和静态描写内容,是源自作者表达的内在目标需要。动态描写的内容就是要将小艇的灵动和活力——本质上是威尼斯这座城市的活力——展现在读者面前。作者所写,不过就是其所见所闻所感的创意呈现而已,这“创意”不在“动态描写”,而在于选择什么样的场景形象来表现,在于遣词造句上的锤炼和选择。同样,静态描写,不过就是威尼斯的夜真的静下来了而已。这是热闹了一天之后的休憩和安宁。也就是说,静态描写也好,动态描写也好,不是写作知识和概念的机械套用,而是写作目标导向的自然生成。

所以,用《威尼斯小艇》来体会动静描写的表达效果,不是先来找文中哪儿运用了静态描写,哪儿运用了动态描写,而是先思考作者为什么要选择威尼斯的“小艇”来写,进而从具体文字中体会字里行间的情趣,感受不同情趣的特点,再经由不同情趣的特点来发现活力-动态、静谧-静态。

如此,才能帮助学生认识到,是表达的目的决定了动静描写的选择和运用,而不是动静描写的概念决定了写法的选择和运用。

3

辨析明白了动静描写学习和运用的逻辑,如何运用单元核心学习任务来整合整个单元的内容、情境、方法、资源,也就有了清晰的思路——合逻辑的子任务分解和语文实践活动的安排了。

转自:“我在小学教语文”微信公众号

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


本文评论

暂无相应记录!

首页<<1>>尾页共0页共0条记录
  • 万维QQ投稿交流群    招募志愿者

    版权所有 Copyright@2009-2015豫ICP证合字09037080号

     纯自助论文投稿平台    E-mail:eshukan@163.com